摘要
本文探讨了中国当代领袖崇拜的生成机制及其政治逻辑,重点分析了毛泽东时期的开创、习*近*平时代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其背后的社会基础与潜在风险。文章指出,领袖崇拜并非中国历史文化的必然延续,而是苏联式一党专制模式在中国的制度化工程。毛泽东通过政治运动与宣传机器建立了个人神化的范式,习*近*平则在数字化、民族主义和制度设计的支持下,将这一范式以新的形式加以延伸。研究认为,领袖崇拜短期内可能强化政权合法性与社会动员,但其长期风险在于削弱制度理性、压制社会多元、加剧权力滥用,并可能在危机中引发政权合法性真空。本文呼吁应当重视制度建设与社会理性,避免陷入"革命幻象"的历史循环。
关键词
领袖崇拜;习*近*平;毛泽东;苏联模式;政治工程;制度合法性;宣传机器
引言
在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歌颂党魁的肉麻话语几乎无处不在。从"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到新时代的"人民领袖习*近*平",这种近乎宗教化的歌颂构成了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一环。然而,这一现象并非中华文化的必然产物,也不是历史传统的自然延续,而是苏维埃一党专制的直接遗产。
中国共产党本质上是苏维埃党的延伸,它继承了苏联的政治模式与制度逻辑,将个人崇拜工程化、制度化,并通过宣传体系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这与中华古代帝制有着根本区别。帝制社会的皇帝虽被称颂"奉天承运",但很少出现由官方统一编排、全民齐唱的肉麻颂歌。相较之下,当代中国的领袖崇拜是一种经过党国体制精心设计、由宣传部门层层落实的政治项目。
更重要的是,这一现象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中存在明显的断裂。自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之后,中国在报刊、广播等现代媒体上几乎不见个人崇拜的影子。即便在蒋介石主政的几十年间,政治宣传更多强调国家统一、民族存亡和现代化建设,而不是将个人凌驾于国家与民族之上。这说明,当代中国的肉麻歌颂不是中华文化的"历史惯性",而是毛泽东时代对苏维埃模式的移植与本土化结果。
本文旨在揭示这种领袖崇拜的制度逻辑。首先,将通过历史对比,说明辛亥革命至民国时期的"理性宣传"与毛泽东时代的"个人神化"之间的断裂;其次,剖析毛泽东如何通过制度与宣传工程化个人崇拜;然后,考察习*近*平时代在数字化环境下对这一模式的继承与创新;最后,从国际比较与制度建设的角度,探讨中国如何走出领袖崇拜的历史循环。
一、历史断裂与制度化起点
1.1、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的"理性宣传"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宣告中国进入共和时代。尽管民国政局动荡、军阀割据,但在政治宣传层面,社会仍显现出现代国家的理念。报刊、杂志、广播与学校教育更多强调"民主""宪政""民族独立"等观念,而不是个人的神化。
当时的领袖,无论是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还是后来的蒋介石,在舆论场中都没有被神化为"天纵英明"的超人存在。孙中山被尊称为"国父",但这种称呼带有纪念性和政治象征性,并非肉麻式的全民歌功颂德。蒋介石虽长期掌握党国机器,但国民党宣传侧重于"总理遗教"与国家民族主义,较少将蒋本人神格化。即便在抗战期间,宣传重心依旧是"保家卫国""民族存亡",而非对最高领导人的个人崇拜。
这一时期的舆论环境,显示中国并非天然需要"领袖崇拜"来维持政治合法性。相反,现代传媒与思想启蒙推动了对制度、民族与公共事务的强调。
1.2、毛泽东与苏维埃模式的移植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中国共产党掌权之后。毛泽东深刻吸收了苏联的政治经验,将个人崇拜视为整合党内权力、维系社会动员的核心工具。苏联的列宁、斯大林模式,为毛泽东提供了"党—领袖—人民"三位一体的政治逻辑。
在这一逻辑中:
党与领袖绑定:领袖被塑造成党的化身,质疑领袖等同于反党。
宣传工程化:中宣部统一布置媒体、教育、文艺活动,确保社会话语"只许颂扬,不准批评"。
生活全面渗透:歌曲、诗歌、戏剧、广播无不以"领袖"为主题,塑造"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的情感认同。
毛泽东时代的个人崇拜,因此并非"中华文化惯性"的产物,而是对苏维埃模式的继承与中国化。其肉麻程度与覆盖面,远远超出了帝制社会的"君臣礼仪",构成了新的政治现象。
1.3、历史断裂的意义
辛亥革命至民国时期的"理性宣传",与毛泽东时代的"个人神化",之间存在清晰的历史断裂。前者强调制度与民族,后者强调领袖与党魁。这一断裂表明,中国当代的肉麻歌颂不是文化传统,而是政治制度选择的结果。
更进一步说,正是毛泽东将苏维埃的个人崇拜模式植入中国,使其成为国家治理的核心机制。此后,中国政治再难摆脱"领袖至上"的逻辑,习*近*平时代的复兴便是明证。
二、毛泽东时代的制度化宣传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是个人崇拜制度化、工程化的典型阶段。毛泽东不仅在党内确立了"最高领袖"的权威,而且通过宣传机器和政治运动,将个人神化全面推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这一过程深刻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文化结构,也为后来的"肉麻歌颂"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2.1.宣传体系的全面统筹
在1949年建国之后,中共中央迅速接管了全国的新闻出版、广播电影、戏剧文艺等宣传系统。中宣部成为最高权威,统一布置和指导全国的宣传口径。无论是人民日报的社论,还是地方报纸的报道,都必须坚持"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不容出现任何质疑。
这一时期的宣传呈现出三个特点:
政治绝对化:所有宣传的第一任务是塑造毛泽东的"伟大领袖"形象。
舆论一元化:社会话语被严格限制为颂扬,其他声音均被视为反动。
生活化渗透:从课堂到舞台,从广播到墙报,毛泽东的形象与语录充斥在日常生活中。
2.2、文艺作品的神化功能
毛泽东崇拜的核心媒介之一,是文艺作品。歌曲、诗歌、戏剧、电影被系统安排为"红色艺术",直接承担歌颂领袖的任务。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歌词将党比作母亲,强调"党恩比天高、比地厚",塑造出一种"人民离不开领袖、领袖就是亲人"的情感逻辑。类似的歌词还有:"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这些歌词不仅出现在舞台上,更成为广播、课堂、群众集会中的必唱曲目。
这种宣传方式的特点在于:
去理性化:不讨论政策与制度,只强调情感依附。
家庭化:把领袖包装成"亲人",从而模糊政治与私人情感界限。
全民化:通过文艺演出和学校教育,强制每个人参与其中。
2.3、政治运动中的个人崇拜
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崇拜制度化的高峰。
在大跃进中,毛泽东的号召被当作最高指令,媒体竞相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亩产十万斤"。任何怀疑都被视为反党行为,直接导致数千万人的饥荒死亡。
在文革中,个人崇拜则达到狂热。红卫兵佩戴毛主席像章,手持《毛主席语录》,高呼"毛主席万岁",把对毛泽东的个人忠诚提升为衡量政治立场的唯一标准。整个社会被迫在肉麻歌颂中表达忠诚,个体的理性批判彻底消失。
[page]
2.4.与古代帝制的差异
古代帝制虽然强调皇权神圣,但其宣传多停留在宫廷仪式与史书修辞层面,很少深入民间日常生活。普通百姓未必天天听到颂圣之音,更不必在学校、工厂、家庭集体高唱赞歌。
相比之下,毛泽东时代的个人崇拜是一种全社会覆盖的政治工程:
其规模前所未有;
其渗透程度深入到家庭、学校、文艺、思想各个层面;
其情感表达肉麻而极端,超出了传统礼仪文化。
这说明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不是中华文化的自然延续,而是苏维埃模式与中国政治工程的结合。
2.5小结
毛泽东时代的制度化宣传,彻底打破了辛亥革命以来的现代政治理性氛围。通过宣传体系、文艺作品和政治运动,毛泽东被神化为"伟大领袖、伟大导师、伟大统帅、伟大舵手"。这一套模式不仅塑造了毛泽东的个人权威,更形成了此后中国政治无法摆脱的"肉麻歌颂"传统。
换言之,当代中国领袖崇拜的真正起点,不在中华文化,而在毛泽东对苏维埃模式的移植与制度化。
三、习*近*平时代的继承与创新
3.1革命遗产的制度化延续
习*近*平时代的领袖崇拜,并非凭空生成,而是在毛泽东与邓小平时代的政治遗产上进行了制度化的再生产。毛泽东开创的个人神化与政治象征化,为"人民领袖"奠定了叙事模式;邓小平虽然淡化个人崇拜,却通过"核心"概念与党内权威的集中,使后继者仍保有超越常规制度的权力空间。习*近*平上任后,正是借助这一"革命遗产"来重新塑造领袖的独一性。
在这一过程中,习*近*平将"人民领袖""核心"与"舵手"等象征性称号重新引入官方语境,并配合党媒的高频传播,使个人形象与国家命运相绑定。这种操作,既是对毛泽东政治模式的复刻,也是对胡锦涛时期"集体领导"格局的彻底反动。
3.2"新时代"话语与政治创新
习*近*平的特殊之处,在于不仅复活了毛式领袖崇拜,更赋予其"新时代"的合法化话语。他通过"三个自信""四个意识""两个维护"等政治口号,将领袖个人与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融为一体,形成了"领袖即制度"的话语逻辑。
这种话语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历史定位的再造:习*近*平将自己定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缔造者,借用"历史三分法"逻辑,把毛泽东定义为"站起来"的领袖,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定义为"富起来"的建设者,而他本人则是"强起来"的引领者。这种叙事不仅赋予习*近*平在历史中的唯一合法位置,也将领袖神化与国家复兴直接挂钩。
2.制度化的个人化:2018年修宪取消国家主席任期限制,是习*近*平个人崇拜政治化的重要创新。通过制度设计为个人权力永久化提供保障,使"领袖不可替代"的逻辑获得法律化的确认。
3.3媒体工程与"视觉政治"
与毛泽东时代依靠报纸、文艺和大字报不同,习*近*平时代的个人崇拜更多依赖于数字化传播与视觉政治的工程化操作。党媒通过"学习强国"平台、短视频推送、AI合成语音等新媒体手段,使领袖形象日常化、无处不在。
**"学习强国"**作为数字化工具,将习*近*平的语录、讲话、著作转化为全民学习的必修内容,既是意识形态的再生产,也是领袖神圣化的技术手段。
影像与符号工程:习*近*平频繁出现在"脱贫攻坚""抗疫前线""国际峰会"的影像场景中,形成"亲民+全球领袖"的双重象征。相比毛泽东单一的"红太阳"符号,习*近*平的形象工程更强调多维度:既是"家长式父亲",也是"民族复兴的舵手"。
3.4与毛泽东的差异
虽然习*近*平大量继承毛式政治模式,但其崇拜工程与毛时代也存在差异:
社会动员vs.技术治理:毛泽东依靠群众运动制造个人神圣性,而习*近*平则更倚重媒体与数字工具,在"可控范围"内制造全民参与。
[page]
暴力革命vs.稳定秩序:毛的个人崇拜常伴随大规模社会动荡(如文革),而习*近*平则强调"稳定压倒一切",通过高压维稳与社会监控确保个人权威不受挑战。
全球孤立vs.大国竞争:毛泽东处于冷战孤立环境下,其个人神化更多局限于国内;习*近*平则利用崛起的中国形象,将个人权威外溢为"世界领袖"的潜在定位。
3.5小结
习*近*平时代的领袖崇拜,是毛式遗产与新时代技术手段的结合。它既表现为对"革命传统"的继承,又体现为在全球化与数字化语境下的创新。其本质仍是通过个人权威的神圣化,维系党国体制的合法性。然而,与毛泽东依靠群众激情不同,习*近*平的个人崇拜更多是一场"政治工程":它依赖于媒体建构、制度安排和意识形态话语的层层加码,使"领袖不可替代"的神话得以在21世纪的中国重生。
四、领袖崇拜的社会基础与风险
4.1领袖崇拜的社会根基
虽然习*近*平的领袖崇拜是党国体制工程化的产物,但它仍然能够获得一定的社会基础,这种基础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社会不安全感与对权威的依赖
在中国快速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突出,普通民众普遍存在强烈的不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被塑造为"人民领袖"的强人形象,可以满足部分人心理上的安全需求。这种"父权式依赖"构成了领袖崇拜得以落地的社会心理条件。
(2)传统文化的余绪
尽管帝制终结已百余年,但"君师合一"的政治文化余绪仍在社会深层潜移默化。对最高权力者的"敬畏"与"依附"仍被部分人接受,甚至在宣传引导下被再次激活,从而为领袖个人神化提供文化土壤。
(3)宣传机器的全方位运作
在信息高度管控的环境下,大众接收到的政治信息几乎全部来自官方渠道。通过电视、报纸、新媒体的全覆盖,领袖的形象不断被强化、重复与自然化,使民众在"被动接受"与"主动习惯"中形成依赖。
(4)经济成就与民族主义叙事
在习*近*平执政早期,中国经济依然保持相对增长,基础设施建设与科技发展为政权提供了"绩效合法性"。同时,中共通过民族复兴、抵御西方"围堵"等叙事,将习*近*平塑造为"民族拯救者",从而赢得部分民众的认同。
4.2领袖崇拜的风险
然而,领袖崇拜的存在不仅削弱了现代政治制度的理性运作,还带来一系列风险,这些风险既是历史经验的重演,也是当代现实的延续。
(1)制度理性被个人意志取代
领袖崇拜的最大风险在于,政治决策往往不再基于制度化程序与集体智慧,而是服从于个人意志。这种状况极易导致重大误判,历史上的"大跃进"与"文革"便是典型案例。习*近*平时代取消任期制,更使"个人不可替代"的逻辑固化。
(2)社会思想的单一化与异议压制
在领袖崇拜的氛围下,社会舆论与学术研究趋于一致化,批评声音被压制。由此带来的思想贫瘠与社会沉闷,削弱了创新活力,也加深了体制对自身错误的自我遮蔽。
(3)权力监督机制的失效
当领袖被神化时,任何监督与制衡都被视为"挑战权威"。这意味着反腐败、民主协商、权力分工等制度性努力将被架空,导致制度性腐败与权力滥用难以遏制。
(4)社会动荡的潜在引爆点
领袖崇拜强化了社会对单一权威的依赖。一旦个人失势、政策失败或突发危机发生,整个体制将面临合法性真空,从而导致社会动荡甚至政权崩溃。这种风险在苏联与东欧的剧烈转型中已有先例。
(5)国际形象与外交困境
在国际社会看来,过度的个人崇拜使中国被视为威权主义的复古者,从而激化与西方国家的矛盾。这不仅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也使中国在全球竞争中陷入战略孤立。
4.3历史镜鉴与当代警示
中国历史已经反复证明,过度依赖个人权威而牺牲制度建设,往往以灾难告终。无论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还是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最终都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撕裂与经济衰退。习*近*平时代的领袖崇拜若持续强化,极可能重蹈覆辙。
现代国家的稳健发展,必须依靠制度化的分权与理性治理,而非个人神化与权力集中。正如历史学者余英时所指出:"在缺乏制度约束的环境下,个人权力愈大,社会风险愈高。"
4.4小结
领袖崇拜在习*近*平时代的社会基础,既有来自传统文化的余绪,也有现代不安全感与宣传机器的推动。然而,其带来的风险远远超过暂时的政治收益。制度理性被侵蚀、社会思想被禁锢、监督机制被废弃、国际地位被削弱,都是中国政治前景面临的严峻挑战。
因此,领袖崇拜并非"文化惯性",而是制度选择下的政治工程化结果;它短期内可能巩固政权,却长期埋下不稳定的隐患。
[page]
五、结论与反思
5.1研究结论
通过对中国当代领袖崇拜的历史演进与现实逻辑的考察,本文得出以下几点核心结论:
(1)领袖崇拜并非中国文化的历史必然
从辛亥革命到国民政府时期,中国社会舆论并未形成肉麻式的领袖神化。这一历史事实表明,个人崇拜并非中华文化的天然延续,而是制度性工程的产物。
(2)毛泽东开创了政治工程化的领袖崇拜
毛泽东时代通过政治运动、宣传机构和教育体系,将领袖塑造成"红太阳",使个人权威与国家命运捆绑。这一模式成为后世党魁合法性的蓝本。
(3)习*近*平时代在继承中创新
习*近*平不仅复活了毛式个人崇拜,更结合数字化技术、制度设计和民族主义叙事,打造了更为复杂的"新时代领袖神话"。其个人崇拜不再依靠群众运动,而是依赖媒体工程、法律修订与技术治理。
(4)社会基础与政治风险并存
领袖崇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的安全感和民族自豪感,但其长期风险极大:制度理性被削弱、权力监督失效、社会思想贫瘠、政权合法性更依赖个人而非制度,一旦领袖地位动摇,将可能引发系统性危机。
5.2现实反思
(1)制度建设的缺位
中国政治之所以不断回到个人崇拜的循环,不在于文化宿命,而在于制度建设的缺位。当代中国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分权制衡与法治框架,导致权力集中不可避免地走向个人化。
(2)宣传机器的双刃剑效应
官方宣传在短期内可通过歌功颂德营造政治稳定,但这种稳定是脆弱的。当宣传与现实落差过大,民众的幻灭感反而会加剧社会危机。
(3)国际处境的恶化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背景下,个人崇拜不仅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也使其更容易陷入战略孤立。西方社会普遍将个人神化视为威权主义的标志,这削弱了中国在国际制度中的话语合法性。
5.3面向未来的思考
如果中国希望避免重蹈历史覆辙,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向展开反思:
(1)回归制度理性:通过法治与分权,建立稳定而可预期的政治运行机制,削弱个人意志在国家治理中的绝对性。
(2)重建公民社会:允许独立媒体、学术与社会团体的发展,为多元声音提供空间,从根本上制约领袖个人的神化。
(3.)教育去神化:在教育与文化传播中,重建对制度与普世价值的尊重,淡化对个人的过度依赖。
(4)历史记忆的警醒:直面毛泽东时代的悲剧与习*近*平时代的风险,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而不是美化领袖崇拜。
5.4总结性评述
领袖崇拜在中国的当代表现,并不是文化惯性,而是党国体制的工程化选择。它或许能带来短期的政治稳定,但其长期风险将远超收益。真正的现代化政治,不应以个人神化为基础,而应以制度建设、公民社会与理性治理为核心。
结论是清晰的:当代中国若要走出"革命幻象"的循环,必须告别领袖崇拜,转向制度理性。这既是历史的警醒,也是未来的出路。
参考文献
Cohen,P.A.(2003).Chinaunbound:EvolvingperspectivesontheChinesepast.Routledge.
Dikötter,F.(2010).Mao'sgreatfamine:ThehistoryofChina'smostdevastatingcatastrophe,1958–1962.Walker&Company.
He,B.(2016).ThedemocraticimplicationsofcivilsocietyinChina.PalgraveMacmillan.
Meisner,M.(1999).Mao'sChinaandafter:AhistoryofthePeople'sRepublic(3rded.).FreePress.
Nathan,A.J.(2003).Authoritarianresilience.JournalofDemocracy,14(1),6–17.https://doi.org/10.1353/jod.2003.0019.
Qin,H.(2013).从"领袖政治"到"宪政政治":中国现代政治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时代,(6),34–45.
Shambaugh,D.(2016).China'sfuture.PolityPress.
Svolik,M.W.(2012).Thepoliticsofauthoritarianrul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Sun,Y.(2004).Thelimitsofauthoritarianresilience:IdeologyandleadershipinChina.AsianSurvey,44(6),801–819.https://doi.org/10.1525/as.2004.44.6.801.
余英时(1994).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联经出版公司.
冯客(FrankDikötter).(2019).人民的名义:中国共产党统治下的百年暴力史.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秦晖(2004).走出帝制.北京:三联书店.
Zuboff,S.(2019).Theageofsurveillancecapitalism:Thefightforahumanfutureatthenewfrontierofpower.PublicAffai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