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因被刺杀而死亡的知名政治运动人物中,有两位特别引起台湾社会关注:
一位是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于2022年7月8日在奈良市街头助选演说时遭枪击身亡;另一位是美国保守派青年运动领袖查理·柯克(Charlie Kirk),于2025年9月10日在犹他大学的公开演讲活动中遭狙击手射杀。
他们的意外去世震惊国际,两件悲剧实际也有其特殊的“巧合”。
1、“非国家权力中心人物”似乎已成为暴力目标的高风险人物
安倍晋三是前首相,在公开助选时维安大幅下降,结果在街头演说遭遇枪击。
Charlie Kirk不是现任官员,而是社会运动领袖。他的定位让他有高度政治影响力,但又不享有总统级、国务卿级的维安资源。
这两者均非在位的权力人士,可是都是政党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枢纽。
例如Kirk是保守派青年动员的枢纽,他的话语透过“转折点美国”(Turning Point USA)组织,能影响数百万年轻选民。
而安倍虽已不是首相,但仍是自民党的精神旗手,甚至是美日台三国安全合作的重要沟通桥梁。攻击他等于攻击一个政治阵营的心脏、国际阵营的关键节点。
这显示现代政治暴力的目标,似乎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权力核心,而是扩展到了那些能够影响、动员和连结群众的意见领袖。
2、民主互动场域的高风险化
街头造势、群众见面会,强调“贴近民众”——
这本来是民主社会一个很基本的政治互动,可是似乎有人要把它变成高风险的场域。
新的高风险群体不只是现任领袖,前领袖、运动领袖、意见领袖也都变成潜在暗杀目标。
两人都是在最“民主”的场合——公开演说、与民众面对面交流时遇害。
如果这些“枢纽人物”在公开场域出事,会让社会信心崩解,进而影响民主的正常运作。
综合以上,深层的忧虑是:民主沟通的断裂——感觉上有人想要破坏民主社会的互动机制。
因为他们阻止不了投票,可是可以阻断意见交流和沟通宣传。
当政治领袖不敢走上街头,当民众与政治人物的直接对话变成高风险行为,民主的血脉——公共沟通——就被切断了。
这可能正是某些势力想要的结果:
一个失去沟通能力、陷入永久对立的民主社会。
如果国际社会不正视这件事,民主政治可能真的会退化为“堡垒政治”。
这是民主国际的危机,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