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典型的“金融二代子弟成长史”,而且还是带着权力影子的那种,是什么样的?
2014年5月5日,易公子进入UBS(瑞银),正式开局,走进了金融圈的舞台。刚毕业就入职顶尖外资投行,已经赢在了无数人连门槛都摸不到的起跑线上。
这不是“寒门贵子逆袭”的励志剧。那一年,他的父亲易会满,正是中国工商银行行长。
说白了,他的背景和履历,是一场精准安排的“投行速成班”,先镀个金,拿到外资履历,再择机回流国内。
果然,2015年8月29日,他离开UBS。仅仅两个月后,2015年11月3日,入职中金香港。
此时,易会满已经扶摇直上,,升级为工行董事长,成为工行“一把手”,手握更多资源;3年后,易会满更是空降证监会,直接坐上中国资本市场的最高席位。
与此同时,易公子并不是孤军奋战。另一位金融圈“星二代”,顾建刚的儿子,顾公子,也在这个阶段闪亮登场。
刚刚工作两三年的两位公子,联手完成了一笔几百亿规模的史诗级项目,在行业里一战成名。
这背后多少是靠实力,多少是靠资源?懂的人自然心里有数。顾公子也顺势入职中金,被称为“承揽型人才”。
名门之后们,凭借父辈的资源和地位,轻松拿下普通人一辈子都不敢想的大单。
2022年11月4日,易公子已是中金公司执行总经理,他出席了一场“香港上市18C政策解析及流程建议”的分享会,还发表了讲话。
能看出来,他已经站在了行业舞台的中央,带着一种理所当然的从容。
2023年6月26日,他顺利拿下了中金香港的RO身份(类似于内地的保荐代表人),意味着他在香港资本市场的资质和地位得到正式认证。
半年后,剧情又迎来反转,父亲易会满,从证监会黯然离职,带着一身争议和复杂评价,可儿子依然稳坐中金香港的位置。
直到今天,2025年9月9日,他仍在中金香港,稳稳当当地往上走。
这条时间线,表面是职业发展的节点,背后却藏着金融圈最赤裸的现实,权力与资本,是最坚固的双保险。
有人说,这是命运的红利;有人说,这是不公平的捷径;可站在局外的我们更该看到的是,在资本市场里,权力与资源才是最核心的通行证。
所谓的“个人奋斗”,在这样的背景里,可能只占十分之一。
普通人拼死拼活考证、熬夜、熬项目,想在投行混出头;而“公子们”,从第一步就走在了天花板的楼上。
虽然心不甘,但这也是金融圈残酷的真相,不是所有人都在同一起跑线,甚至不是同一个赛道。
延伸阅读:易公子的瓜!
传最新消息是,易公子也进去协助调查了。
2014年,易公子揣着UBS工牌毕业,父亲易会满正执掌工行;一年后跳槽中金香港,父子节奏精准同步。
3年后,易公子携手顾公子带百亿项目闪亮登场,两位“星二代”联手封神。(当然,百亿项目的背后俩大佬都进去了,这是后话)
2022年,仅工作8年的他,已是中金执行总经理,2023年拿下RO牌照(港版保代),一年后父亲黯然离任证监会,他却稳坐钓鱼台。
周二指数低开跳水,一度跌破3800,最低探3791点;尾盘拉了回来,最后收了一根带上下影的小阴线。
成交额又缩到2.1万亿出头,快逼近2万亿这道心理关口了。
如果真跌破并长期低于2万亿,那7月以来几千亿杠杆压力就太大,去杠杆的阵痛不可避免。
要我说,真要是大资金跑路,那周二应该是放量暴跌,而不是缩量回落。因为缩量回调是市场在蓄力;虽然20日线盘中被击穿,但收盘守住了,这说明支撑还在。
所以,节奏依旧在掌控之中,不用太担心。
市场是逐级加速冲上来的,那回调也不会温柔。短期看,追高和接飞刀的活儿就留给“高手”吧,普通投资者最该做的是盯紧那些还没涨的,等市场疼到位再出手。
周三大概率继续横着磨,用时间换空间。收根十字星的概率不小,调整接近尾声;只要趋势没破,3900以下我依旧坚持看多。
板块上看,科技股又跌,强趋势彻底破相。资金短期已经不愿意无脑抱团,后面大概率只剩点状的个股行情和轮动,力度有限。
人形机器人和半导体我还是会留意,短线可能有动静。证券今天隐约有点要动的意思,但还差一口气。反倒是新能源,近期有比较明确的回流迹象,这个方向更适合低吸。
宏观上,外部环境依旧在影响A股的节奏。美国马上要公布非农修正数据,市场预期下修80–90万人,这几乎等于为9月降息铺路。
美银也倒向了“看降息”一边,市场普遍押注至少50个基点。如果真降50,那对股市是利好;但要是激进到75,那反而会吓到市场。
到时候的情况是,美股可能先崩一下,A股也难独善其身。黄金突破3650美元,人民币汇率在7.12附近,资金显然在寻找避风港。
整体来说,A股还在一个震荡整固的区间。3800点是个风格分水岭,下面偏成长,上面偏价值。部分科技股透支预期,后续资金可能会往低估值的价值股切。
国庆前大概率还是震荡,等节后再看能不能冲一波。
乐观点的剧本是,10月发力,11月见顶。全年来看,牛市趋势没变,只是中途必须经历几次“心跳骤停”,才能甩掉那些没耐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