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车销售增幅创18个月新低中国经济真相|中国财经在线|金融财经信息|财经资讯新闻☀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中国电动车销售增幅创18个月新低

2025年4月27日,中国江苏省苏州太仓港,比亚迪(BYD)旗下的电动车正等待装载至汽车运输船“深圳号”,准备启航前往巴西。(STR-AFP/Getty Images)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经历微妙的转折:一方面,主流电动与混合动力车型销量增速创18个月新低;另一方面,一批背景各异的新造车势力正涌入赛道,地方政府则为盘活经济,将过剩产能输出海外。但分析认为,新势力不具备持续造血能力,“幸存者”需回归商业本质。

销量增速放缓 主流车企承压

根据中国乘用车协会(CPCA)9月8日发布的数据,2025年8月,中国电动汽车(EV)与混合动力汽车(HEV)销量同比增长7.5%,较7月的12%显著放缓。

路透社报导,这是2024年2月以来最低增幅。同期,汽车总销量为202万辆,同比增长4.9%,亦为七个月来最慢增速。

中国电车行业头部车企比亚迪已将2025年销量目标下调16%至460万辆。

特斯拉中国市场销量已连续四个月下滑,8月亦创2020年以来首次连续月产量下降。

理想汽车则因增程式车型需求减弱,连续三个月销售同比下降。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中共政府近期呼吁停止行业内卷、制止过度价格竞争,但同时可能导致四季度汽车销量进一步放缓。

新势力第三波悄然登场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深度洗牌期之际,新的造车力量正在悄然涌现,追觅科技、昇麒汽车、云界汽车、工匠派、金鱼汽车等相继登场。

8月28日,扫地机器人企业追觅科技宣布造车,首款车型计划对标布加迪威龙,计划2027年量产;8月25日,云界智能汽车有限公司成立,想要做网约换电车;7月,昇麒汽车发布光伏补能SUV,强调“边走边充”,南北回归线以内的用户可每日享受到50公里的“零成本”出行;6月,金鱼汽车推出双门电动跑车;4月,工匠派汽车的“小跑车SC01”以22.98万元起售,亮相市场。

十年前,中国第一批新造车热潮兴起,只有蔚来、理想等生存至今。2021年前后,以科技企业造车为主再掀造车浪潮,典型代表是小米汽车。

今年以来新加入的造车队伍则被视为新势力第三波。这些企业背景五花八门,有做扫地机器人的,有做电池的,有做房地产的,还有做充换电的。

产能输海外 分析:新势力不具备持续造血能力

与2015年前后第一波新势力试图瓜分国内市场不同,本轮造车潮中,多家企业的战略重心在海外。

据《经济观察报》,追觅科技计划,依托中国供应链与全球6000家渠道网络,布局欧洲高端市场。

工匠派的创立者冯晓彤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工匠派的小跑车SC01有日本客户预订了350辆,智利客户也预订了50辆。

其它品牌则聚焦亚非拉等欠发达市场,以合作或合资模式建设KD工厂,输出“绿色出行方案”。

如云鹰新能源已与巴基斯坦等多国达成合作,8月5日又在公众号发布消息说,“亚美尼亚海外合作探讨”会议在野马工厂召开。

昇麒汽车表示,4月8日昇麒C11A通过欧盟全部11项强制性安全测试,意味着C11A已满足包括东南亚及非洲大部分地区的市场准入要求。目前,首站启动泰国市场的本地化适应性验证及生产一致性审查。

《经济观察报》认为,新势力第三波是电动车“幸存者游戏”重启。

分析指,高端化、光伏补能等创新概念虽吸睛,但缺乏市场长期验证。若这些新玩家无法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未来或将重蹈前人覆辙。

同时,因为这些跨界企业在技术、品牌、供应链和市场经验等方面缺乏积累,不见得具备持续造血能力。

政府盘活产能?分析:幸存者需回归商业本质

这种“内产外销”模式是地方政府推动下的无奈之举。

盖世汽车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车企整体产能利用率仅49.5%。有数据显示,当前中国有近2000万辆汽车产能处于闲置状态。

《经济观察报》指出,国内市场现在补贴退坡,而车企之间价格战还在持续,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而海外市场尚处需求启动阶段,成为新的增量洼地。

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通过产业园区、土地和政策补贴,为这些企业提供生产基地与税收优惠,期望化解国内产能过剩和价格战压力。

有分析认为,这更像是一场区域产业的“自救”,而非纯粹的市场竞争。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真正的幸存者,或许仍需回归商业本质:产品可靠、市场匹配、盈利可持续。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时方

来源:..;记者李清源综合报导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