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为啥在中国,家家户户做饭的时候,厨房里总是"滋啦滋啦"响个不停,一盘盘绿油油的青菜、香喷喷的肉丝,三两下就端上桌?可一到欧美国家,那边的人更爱慢悠悠地炖一锅汤,或者烤个肉,半天才出锅?
咱先从中国为啥习惯炒菜说起,这事儿根儿扎在历史上,得从宋代往后瞅瞅。宋代的老百姓过日子精打细算,柴米油盐,柴排到第一位,当时的柴能顶钱用,所以柴火特别珍贵。
普通人家拢共就那点儿燃料,要是慢火炖半天,锅还没热乎燃料倒烧没了,这饭可做不成了。
这不,咱老祖宗就琢磨出妙招,大火快炒手起铲落三五分钟,菜就带着锅气上桌了,省柴火又省工夫。根据烹饪史研究,宋代确实开始普及薄壁铁锅,那薄锅底受热快翻炒也麻利。
中国烹饪协会的资料也提到,炒法在南宋时期特别流行,南方雨水多青菜长得旺,快炒能保住蔬菜那股水灵劲儿。
咱中国自古守着田地过日子,地里长的菠菜油菜小白菜,炒出来碧绿脆生,比炖得烂糊糊的看着就有食欲。
炒菜能在咱这儿扎根,跟锅具设计也分不开。炒锅造型就挺特别的,浅底斜沿,油烧热了食材在里面翻跟头打把式,受热匀乎还锁鲜。
中国炒锅是从古代青铜炊具慢慢改良来的,到宋元时期铁锅才普遍走进百姓家。现今去农村还能看见土灶配铁锅,热油下菜"刺啦"一响,香味儿直冲天灵盖,那叫一个得劲儿!
反观欧美,人家的锅具走的是敦实路线。中世纪那会儿,欧洲人爱用厚底锅和陶罐。人家不缺柴火,欧洲大片林子,木头随便烧。炖锅牛肉咕嘟三四个钟头,屋里暖烘烘肉香四溢,寒冬腊月吃这个最妥帖。
再说欧美祖上多是游牧打猎的,食谱里肉蛋奶占大头。像英国名菜炖牛肉、牧羊人派,都得靠文火慢慢煨。
历史资料显示,十九世纪前欧美普通人家饭桌上,蔬菜连三成都占不到。你琢磨琢磨,炖锅肉省心又顶饿,何必费劲巴拉切丝切片呢?
接下来说说欧美国家为啥不流行炒菜,也不是人家手艺不精,是环境给框出来的道儿。欧美大片地方冷,尤其北欧北美,冬天西北风跟小刀子似的。慢炖或烤焗的法子,热气裹在锅里屋里也跟着暖和。
比方说法国名菜蔬菜杂烩,小火咕嘟出来的,配着面包吃下肚,浑身暖洋洋。要是照咱这么大火爆炒,菜刚出锅挺烫嘴,可屋里冷气一扑,没扒拉两口就凉透心了,多可惜!
剑桥大学饮食文化研究也提到,欧洲炖菜传统确实和中世纪生活环境有关,城堡里不缺燃料,生活节奏也慢悠悠。后来工业革命造出烤箱,烤面包焗土豆更方便,炒锅自然挤不进厨房了。
美国这边早年间移民带着欧洲老家的习惯,加上地广人稀肉源足,烤牛排炖浓汤成了家常便饭。你去看美国老式农庄厨房的复原展,大烤炉永远稳稳当当蹲在灶台边。
回头瞅瞅中国,炒菜能遍地开花还沾了人口稠密的光。特别是江南水乡,巴掌大的地儿种满时鲜菜蔬。炒菜讲究现做现吃,正适合忙完农活饿得前胸贴后背的庄户人。
明朝以后,城镇街市越来越热闹,挑担子卖热炒的小贩应运而生,便宜又快捷,慢慢就成习惯了,有学者专门写过,炒菜透着中国人"物尽其用"的智慧。
反观欧美,工业革命后日子快了,可炖烤习惯没咋变,肉食当家,慢火才能把肉炖得酥烂入味。加上早先欧美家里多有专人做饭,守着炖锅唠着嗑,时间倒也不难熬。
现如今全球化,欧美中餐馆遍地是,可家常做饭还是老传统。前几天一位德国网友,照着中国菜谱学炒土豆丝,不是炒成薯条就是糊锅底,最后赌气买了个空气炸锅,炒菜的学问一般人还真学不会。
炒菜对中国人的意义早超出填饱肚子了。谁家孩子放学回来,听见厨房"滋啦"响闻见葱花爆锅香,心里立马就踏实了。
欧美那边呢,慢炖烘焙里也藏着温情,感恩节全家守着烤炉等火鸡的场景,场面也贼温馨。
快炒留得住维生素,慢炖更易消化吸收,不用琢磨谁家做法更高级,百样炊烟百样滋味儿才是真的,您说是这个理儿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