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丛】习*近*平在阅兵式上展示了军事实力——但他自身的弱点也不容忽视政党民运☀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政党 > 正文
译丛】习*近*平在阅兵式上展示了军事实力——但他自身的弱点也不容忽视
作者:

习*近*平阅兵式展现军事实力,但他自身的虚弱也不容忽视

译者:Fred

9月3日,北京举行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阅兵式,纪念二战胜利80周年。国际社会的目光聚焦于俄罗斯总统普京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在天安门广场中心与习*近*平并肩而立的醒目画面。这个画面旨在展现中俄朝三国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共同对抗美国的“霸权”。这一信息毋庸置疑。然而,同一时刻,另一个鲜为人知的信号也随之浮现:习*近*平的健康状况。习*近*平的健康状况并非个人问题,它对中国的政治稳定、经济未来以及世界地缘政治平衡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习*近*平在典礼上的表现——欢迎外国政要、发表演讲、检阅军队、向人群挥手致意——都显露出明显的虚弱。他费力地走上天安门城楼,在普京身边喘着粗气,他的演讲缺乏力度和耐力。阅兵式上,他的肢体语言显得无精打采、疲惫不堪,与长安街上纪律严明、气势磅礴的军队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国家军事机器的强大与最高领导人的虚弱之间的这种不协调是无法忽视的。

中国最高领导人的健康状况被视为国家机密。即使在体弱多病的老年时期,共产党领导人也会通过化妆来显得精力充沛。在毛泽东生命的最后几年,他每况愈下的健康状况都被官方用语“面色红润”和“精神饱满”来掩盖。经验法则很简单:如果一个领导人看起来精力充沛,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如果他看起来身体不适,那意味着身体状况的衰退是真实的。因此,习*近*平9月3日的虚弱状态值得关注,甚至令人警醒。

西方媒体迅速捕捉到习*近*平和普京一起登上台阶时,两人之间一段非同寻常的对话。习*近*平说道:“过去很少有人能活到70岁;今天,70岁还是个孩子。”普京回应说,生物技术如今可以实现器官移植,或许为永葆青春铺平了道路。习*近*平补充道:“有人预测,本世纪人类的寿命可以达到150岁。”他们的言论并非空谈,而是揭露了这位独裁者对永生和永恒统治的幻想。对于独裁者来说,对长寿的渴望与对永恒权力的渴望密不可分。然而,无论他们如何残酷地战胜对手,任何暴君都无法战胜死亡。习*近*平明显的身体状况衰退无可避免地提醒着我们一个事实:最终决定他统治期限的,是他的身体,而不是他的野心。

这使得继任问题愈发紧迫。习*近*平自掌权以来,系统性地抹去了任何指定继承人的迹象。他深知,一旦指定的继承人得到广泛认可,该人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次要的权力中心,削弱他的权威。迄今为止,习*近*平成功地阻止了这种局面的出现。大多数观察家认为,他心中并没有继任者。但这并非全部。习*近*平不仅仅是一位渴望权力的领导人;他还致力于巩固自己的政治遗产、保护自己的家庭以及确保其政策的延续。他大规模的反腐运动和清洗运动在党内和社会上树敌无数。对于一个以不同于前任的方式重塑中国发展轨迹的人来说,他的继任问题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问题。即使他试图否认,他日益恶化的健康状况也使继任问题成为一个迫在眉睫、不可避免的现实。

历史表明,威权主义的继任本质上会造成不稳定。长期执政的独裁者的去世,往往不仅会引发治理危机,也会开启深刻的政治变革。1976年毛泽东去世后,激烈的权力斗争爆发,但他的去世也开启了一个改革时代,极大地改善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正如一些学者所言:“毛主席太伟大了,他的去世让中国人民终于吃饱了。”同样,1989年的民主运动和天安门屠杀也与邓小平令人担忧的继任计划密不可分。邓小平最终废除了终身制,并建立了两届十年的领导制度,这被视为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在这一制度下,胡锦涛接替江泽民,过程相对平和。然而,习*近*平打破了这种脆弱的平衡。2018年,他修改宪法,恢复了终身制,并于2022年获得第三个任期,实际上加冕为皇帝。然而,“终身制”的寿命不可能超过其本人的寿命。“终身”结束后,任期也随之结束。

这种悬而未决的矛盾笼罩着中国的未来。习*近*平的执政让那些试图预测中国政治轨迹的人感到困惑。它会走向更加开放,还是更加专制?它会在中央集权下保持稳定,还是在隐性紧张中走向分裂?这些并非抽象的问题。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核大国,也是从气候变化到冲突等全球危机的核心参与者。它的方向影响着我们所有人。看着纪律严明的军人队伍在北京的大街上整齐划一地行进,我不禁自问:他们要去哪里?这个幅员辽阔、强大的国家最终将走向何方?压倒性的军事秩序与虚弱的最高领导人的形象交相辉映,体现了中国道路的不确定性。强大的国家与虚弱的掌舵人之间的矛盾,或许最终会成为决定性因素。

目前,习*近*平通过盛大的场面展现了与国外专制盟友的团结,以及对内的力量。但他的身影却讲述着另一个故事,一个任何盛况都无法掩盖的故事。专制政权建立在不可战胜的幻觉之上。习*近*平显而易见的虚弱戳破了这种幻觉,重新引发了专制政权继承权这一古老难题。世界应当关注。中国的未来,乃至全球政治的未来,或许并非取决于习*近*平的盛大阅兵或地缘政治策略,而是取决于他自身健康状况的极限。

杨建利博士: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研究员。中国公民力量倡议创始人兼主席,著有《为了我们》、《活着:照亮真相的旅程》和《是时候建立一个基于价值观的“经济北约”了》。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广松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