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25年8月28日,在天安门广场,警察在九三阅兵式搭建的看台前站岗。
澳洲前内政部长裴佐洛(Michael Pezzullo)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习*近*平治下的中共,与上世纪三十年代崛起的纳粹德国,有着“令人毛骨悚然的相似之处”。他特别提到,中共九三阅兵并不是对历史的纪念,而是一场赤裸裸的实力展示。这种场面与纳粹德国当年纽伦堡党代会的画面惊人相似。
裴佐洛的观察并非空穴来风。法西斯美学正是这种相似性的核心纽带。
法西斯美学的特征
所谓法西斯美学,并不是单纯的艺术流派,而是一种带有强烈政治意图的美学模式。它通过视觉与听觉的极致调动,塑造一种“群体崇拜”与“领袖中心”的氛围。
这种美学最早可追溯到墨索里尼的一句名言:“所谓法西斯主义,首先是一种美。”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也曾说过:“政治就是现存的最高级的和最综合的艺术。”在这一思维框架下,政治不再仅仅是治理,而是以艺术化的方式对大众进行感官与情感的操控。
法西斯美学的典型特征包括:
宏大叙事:恢弘的场景与规模,令观者热血沸腾。
个体消解:整齐划一的方阵、统一的服饰,把人化为“物件”。
领袖神化:所有景观都围绕至高无上的领袖展开,制造个人崇拜。
美化服从与暴力:踢正步、武器方阵、军装勋章,把暴力与死亡包装成美。
苏珊·桑塔格在《迷人的法西斯》中一针见血的指出:法西斯美学的魅力在于它同时赞颂“自大狂与屈服”,它以群体狂热的景象来遮蔽理性,令个体在无意识中献身于权力。
纳粹的样板与中共模仿
1934年,德国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拍摄的《意志的胜利》被誉为“纪录片的巅峰”。这部影片通过精湛的镜头语言,把原本冗长乏味的纳粹党代会演讲转化为震撼人心的集体景观:工人挥舞铁锹,农民捧着丰收的果实,青年高呼口号,冲锋队与党卫军整齐列队,希特勒作为元首居中出现,被烘托为民族的救世主。
而今,中共阅兵所传递的信息与此如出一辙:恢弘的广场、齐整的步伐、统一的服饰、密集的武器矩阵,以及领导人居高临下的检阅,都在宣示“我们正在复兴,勿阻碍我们”。裴佐洛指出,中共的宣传画面与纳粹宣传片几乎是镜像般的相似,连踢正步都可以追溯到九十年前的德国。
警惕别落入中共的阅兵陷阱
法国社会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早已警示:个体一旦融入群体,就会失去独立理性,转而受情绪、煽动与狂热驱使。法西斯美学正是这一心理机制的极致利用者。其蛊惑性和迷惑力在于,它将政治包装成“艺术”,将权力伪装成“美”,能让人们在“壮丽”的群体景观面前自觉矮化个体,主动放弃思考,换取虚假的归属感与安全感,在激情与泪水中不自觉的臣服。
刚刚落幕的中共阅兵绝非单纯的军事展示,而是纳粹式法西斯美学的翻版。它所展现的群体美学,延续的正是纳粹所开创的模式。因此,为避免落入这种精心营造的美学陷阱,当人们面对阅兵式上整齐划一的方阵、浩浩荡荡的宏大场面时,应高度警惕这种“壮观”的欺骗性,提醒自己:这种“壮观”是否正是在消解个体价值?是否正在制造另一种纳粹式的狂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