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9日,南京,冷欣中将代表将日本降书献给中国战区统帅蒋中正,白崇禧将军(前排右侧内三)。(钟元/大.纪.元;)
在中国现代史上,抗日战争是最能凝聚民族记忆和道义感召力的一段历史。谁是这场民族保卫战的领导者和中流砥柱,直接关乎政权的合法性。正因如此,中共为了攫取民族救亡的话语权,掩盖其在抗战中的真实角色,对这段历史进行了系统地歪曲与重写。
自封“中流砥柱”
抗战中国民政府的贡献是举世公认的。无论是22次大型会战,还是长达八年的正面战场,基本上都是国军在承担。抗战牺牲的国民党军人超过300万,而中共部队在正面战场上的伤亡人数只有十余万。然而,中共却自封是抗战的“中流砥柱”,强调敌后根据地的“伟大贡献”,几乎抹去了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的历史。这种历史叙事的“错位”,直接让几代人形成了对抗战历史真相的集体误解。
诬陷国民党“消极抗战”
在中共关于抗战的叙事中,国民党被指“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甚至准备投降。但历史事实是,国民政府几乎倾尽全国资源,坚持抗战到底,迁都重庆后顶住了日军的全面压力和惨烈轰炸,打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如果国民政府真像中共说的那样“消极”,日本人岂不是自己打败了自己?
神化“地道战”“地雷战”
八路军、新四军的游击战确实对日军造成了一定骚扰,但其战略意义远不及国军在正面战场发挥的作用。所谓“地道战”“地雷战”,更多是民间自卫和局部抵抗。尤其是“百团大战”,在中共话语中被描述成改变抗战格局的“伟大胜利”,可实际上不但其军事效果有限,而且引来日军残酷扫荡,导致根据地百姓付出巨大代价,中共却将这种后果完全隐去。
篡改关键事件
在中共的教科书和影视作品里,卢沟桥事变时最先举起抗战大旗的是共产党,重庆作为抗战大后方的作用更是鲜有提及。但真实情况却是:国民政府是唯一对日宣战的合法政府,并在外交与国际联盟中赢得盟国支持。重庆作为大后方不仅支撑了中国的军政体系,还在国际舞台上代表中国坚持到底。
文艺洗脑制造“假记忆”
几十年来,影视与文学作品成为中共重塑抗战历史的关键工具。《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等影片把共产党游击战描绘的惊天动地,而国军在屏幕上常常是贪生怕死、苟且偷生的丑角。显然,这类作品塑造了一种虚假的历史记忆。而当虚假的记忆成为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时,抗战的真相就在公众视野中隐匿了。这正是中共要达到的目的。
对外推销“中共抗战论”
在国际场合,中共竭力推销自己“领导抗战”的虚构版本。例如在一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纪念活动中,常见这种中共官方叙事,而国民政府作为当年国际社会唯一承认的中国合法政府,却被有意边缘化。这种国际化的“历史包装”,使的越来越多外国读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了一个被篡改过的中国抗战故事。
谎言掩盖不了历史真相
抗日战争的真实历史是: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负重前行,中共则主要保存实力和扩张根据地来“曲线图强”。
中共对抗战历史真相的歪曲,遵循着两条清晰的逻辑:一是抬高自己,贬低国民党;二是把抗战与建政捆绑,以此塑造其政权合法性的神话。
但谎言无法永远掩盖真实的历史。试想,正如有人追问:如果共产党真打赢了抗战,为什么当年国际社会承认的中国代表是国民政府?如果国民党真的“消极”,中国抗战又怎能坚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