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天天吃塑胶微粒套餐?医曝少碰这类海鲜、耐热水瓶不等于最安全健康养生☀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健康养生 > 正文
你天天吃塑胶微粒套餐?医曝少碰这类海鲜、耐热水瓶不等于最安全

咬下一颗口香糖、喝一口瓶装水,你可能没想到,虽然清凉、解渴,却可能悄悄吞下了“塑胶微粒”。郑淳予医师近日在脸书揭露这项隐形危机,并分享“少吃贝类、多吃彩虹食物”等妙招,不只能减少塑胶微粒的入侵,还能帮助肠道好菌赶走它们。不仅吸引不少网友互动,他们也纷纷丢出各种犀利提问。郑医师决定来一场“塑胶微粒问答大揭密”,看看里头有没有你的疑惑!

有关塑胶微粒的QA整理,这几天陆续有很多朋友留言提问很棒的问题,我也一一回复,分享给大家参考,或许刚好也有你的疑问:

Q1:请问要少吃贝类的原因是什么呢?

A:因为贝类(如牡蛎、淡菜等)是滤食性生物,它们透过过滤大量海水来摄取营养,因此容易摄入海水中的塑胶微粒,我们食用贝类时通常会连内脏一起食用,研究发现贝类中塑胶微粒的含量相对较高。

Q2:塑胶微粒也会从呼吸进入人体吗?

A:塑胶微粒确实有可能经由呼吸,通过嗅神经,进入大脑。马路上的轮胎磨耗、地上标线涂料磨耗,都是塑胶微粒的来源。通勤在外最好配戴高效能口罩及全罩式安全帽,尽量避开车流量大及施工区域。

Q3:好奇请问,塑胶微粒的问题应该是近期越来越严重,那失智症患者的比例相较于过往是否有增加的趋势?

A:失智症确实有持续增加的趋势,但目前医学界认为主因包括人口高龄化、心血管与代谢疾病增加、慢性发炎...等等,塑胶微粒的影响还需研究进一步证实。

Q4:净水器的滤芯会释放塑胶微粒吗?

A:权衡之下,目前会建议少喝塑胶瓶水,用干净新鲜的过滤水取代,至少水和塑胶的接触时间较短。

⁡Q5:口香糖为什么有塑胶微粒啊??

A:口香糖的制成是以橡胶为基底。合成橡胶的制造原料与机制与塑胶相近,因此,碎片或磨损颗粒也被归类为塑胶微粒的一种。

Q6:嗯⋯那我真的很想问,那生命的意义在于⋯?!

A:身体有一点塑胶,不会世界末日的,我们还有很多积极作为可以促进健康、提升生命的价值。我个人也很喜欢网友的回答,以下提供给大家:人生的意义就像请不存在的评审给你人生打分,你不管怎么发挥都能满分。

⁡Q7:请问所谓的瓶装水是指宝特瓶?那一般号称塑胶可防冷防热的塑胶水瓶可以吗?

A:塑胶微粒释放的原因不只热、包含摩擦、光降解...等等,老旧劣化的塑胶容器,建议就以玻璃或其他非塑胶材质取代。

Q8:请问婴儿用的奶瓶ppsu,甚至是大人在使用的耐热塑胶,这些都是不能用的吗?

A:PP已有较多研究证实会释放塑胶微粒,PPSU目前仅有少数小研究指出可能存在风险,需要更多实证资料。

当然我会建议,玻璃真的是相对安全的材质,但照顾孩子已经非常辛苦,我觉得不用给自己太大压力,若设想我是家长,在家中我会尽量都使用玻璃奶瓶,毕竟我自己在家几乎不用塑胶容器装食物了。

至于外出时,再视需求弹性使用 PPSU奶瓶,若瓶身出现刮痕、变色或劣化,建议可以提早汰换,以降低潜在风险。

Q9:有办法把体内塑胶代谢出去吗?

A:目前认为从肠道粪便会排出部分塑胶微粒,养好肠道健康及肠道好菌有帮助。但最重要的是预防,减少暴露和摄取塑胶微粒是最实际也最有效的。

Q10:各种生活无法避免的不得已怎么办?医护人员必须配戴口罩怎么办?戴牙套怎么办?

A:很好的问题!就举口罩为例:对我们医护人员来说,戴口罩是为了保护病人,特别是免疫力差的族群及长者,也保护自己不要吸入比塑胶微粒更可怕的病原体。

在风险衡量下,这是必须的选择。分享我自己的做法是:我会选择成分、产地与制造标示清楚的口罩品牌,避免重复使用,若有明显耗损也会立刻更换。

在生活中我会尽量减塑避塑,来“补偿”医疗工作中无法避免的使用。这样的思维其实可以套用在生活中许多不得已需要使用塑胶的情境中。我们可以在可控的范围内做出更好的选择,让整体暴露风险降到最低。

欢迎大家留言提出好问题,我也在学,一起学习减塑、防塑。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刘诗雨

来源:早安健康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