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企业53家破产 产能利用率跌破58%中国经济真相|中国财经在线|金融财经信息|财经资讯新闻☀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中国光伏企业53家破产 产能利用率跌破58%

2017年4月,工人在武汉市的一栋高楼上安装光伏面板。(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2025年中国光伏业迎来深度洗牌,已有超过50家的光伏企业进入破产清算和破产重整程序,也有部分企业选择转让股权离场。这背后是光伏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已跌破58%的警戒线,光伏组件价格已从“白菜价”跌至“贴钱送”,整个行业陷入“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怪圈。

产能利用率跌破58%警戒线

周二(8月19日)中共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中共改革委、中共国资委等6部位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会议要求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遏制低价无序竞争等。但是 这场座谈会相对于光伏行业58%的产能利用率来看,显然迟后了太多。

华夏能源网周二报导,2025年上半年,国内光伏组件的平均产能利用率已跌破58%的警戒线,部分头部企业的产能利用率甚至不足50%,行业陷入了普遍性的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怪圈。

产能过剩导致了惨烈的价格战。多晶硅价格从300元(人民币,下同)/公斤暴跌至50元/公斤、组件价格腰斩至0.7元/W,组件价格已从“白菜价”跌至“贴钱送”,严重侵蚀了全产业链的利润。

超过50家光伏企业申请破产清算

实际上,价格战引发的行业洗牌早已开始,光伏企业破产清算、破产重整案件接连出现。

8月14日,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披露,安徽省含山县顺天纺织有限公司申请对含山县国安光伏发电有限公司破产清算。含山县国安光伏从事光伏电站建设与维护以及售电服务等业务。

8月8日,华东重机发布公告称,截至7月28日,子公司无锡光能和二级子公司徐州光能合计欠债11.3亿元。今年4月,这两家子公司因无法清偿到期债务而被法院裁定重整。

华东重机2023年3月宣布投资80亿元建设江苏沛县、安徽亳州两个电池片基地,但随着光伏行业步入“寒冬”,2024年下半年,亳州光伏项目被叫停。仅仅维持了两年,华东重机的光伏业务就草草收场。

7月31日,佛山市顺德区法院裁定“广东晶天新能源电力有限公司”破产。公司负债总额约1780万元,净资产约-1700万元,属于严重资不抵债。晶天新能源成立于2016年,主要从事太阳能的技术研发、产品制造等。

5月28日,山东东营光伏太阳能有限公司及其9家子公司共计10家公司被东营光伏太阳能有限公司管理人向山东省东营市中级法院申请破产。东营光伏太阳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是东营市国有资产管理服务中心间接控股公司。

此外,还有多家企业退出光伏行业。7月26日,*ST绿康发布公告称,将“绿康玉山”、“绿康海宁”和“绿康新能”三家子公司股权整体作价0元,转让给江西饶信新能材料有限公司,退出光伏胶业务。

7月22日,振华重工拟将所持有的中交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全部股权转让给中国城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交易对价为3438.24万元,从光伏行业离场。

7月15日棒杰股份发布公告称,旗下子公司棒杰新能源、江山棒杰将终止投建16GW TOPCon电池和16GW大尺寸硅片项目,该项目原计划总投资80亿元。

索比光伏网报导,截至6月25日,今年全国已有超50家光伏企业申请破产清算。通过工商信息核查,累计11家企业已处于营业执照吊销/注销状态,标志着行业加速出清。

光伏企业5家被摘牌退市 7家被退市警示

不仅是中小光伏企业破产清算,上市的大牌光伏企业日子也不好过。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末,中国光伏主产业链21家上市公司中仅3家实现盈利。通威股份单季亏损达26.1亿元,TCL中环、隆基绿能近20亿元亏损,晶科能源等组件巨头亏损额超10亿元。

2024年,ST阳光、ST亿利、ST爱康、ST航高、ST旭电等5家光伏企业被摘牌退市。目前还有多家光伏企业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包括*ST绿康、*ST海源、*ST金刚、*ST沐邦、*ST泉为、*ST聆达、*ST金刚等。这些光伏企业普遍面临连年亏损以及内部控制问题。

跨界光伏企业正快速离场

华夏能源网周二(8月19日)报导,根据不完全统计,自2022年以来,至少有108家上市公司宣布跨界进入光伏领域。但到2025年,已有超过20家公司宣告失败,陷入退市、破产或项目终止的泥潭。

其中,2025年上半年就有超8家企业选择退场,超30GW项目叫停。这场声势浩大的跨界运动,最终演变成了一场集体性的“光伏劫”。

从撤离方式看,主要有两种。一是终止项目/注销公司。棒杰股份直接终止80亿光伏项目,赔款1500万腾退厂房;华东重机终止亳州10GW项目,注销子公司,欠债11.3亿进入重整;百川畅银4GW异质结项目土地收回,补偿2892万。

二是股权转让/剥离业务。振华重工转让中交光伏股权,获3438万聚焦主业;麦迪科技出售光伏资产,实现扭亏为盈;ST绿康0元转让光伏胶膜子公司;宁波富达重大资产重组告吹;皇氏集团转让安徽绿能控制权。

光伏跨界者的撤离表面看似经济下行和市场竞争的结果,深层原因则在于其对光伏产业复杂性的系统性低估,是光伏内卷的必然结果。

光伏业为何陷“生产越多亏损越多”怪圈

记者根据光伏业内人士的分析,梳理总结了光伏企业大面积破产清算的三点原因。

一是产能过剩,需求萎缩。独立智库气候能源金融机构(Climate Energy Finance)的中国能源政策分析师董旭阳(Xuyang Dong)曾表示:“预计中国于2024年投产的硅片、电池和组件产能足以满足目前至2032年(9年)的全球年需求量。”2023年底光伏设备各环节产能达1000吉瓦,而全球市场需求仅400吉瓦。

二是同质化竞争严重,质量参差不齐。

光伏行业长期存在产品同质化问题,特别是在组件、硅片等环节,多数企业的产品在性能和质量上差异不大。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企业之间陷入“内卷”,价格战愈演愈烈。

三是资金链断裂,融资困难。

许多光伏企业扩张过程中过度依赖外部融资,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或融资渠道受阻,资金链容易断裂。例如,沐邦高科跨界光伏后投资总额达270亿元,但因债务积累和诉讼缠身,最终陷入流动性危机。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时方

来源:..;记者杨旭综合报导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