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爆出罕见现象 国企央企一臭到底了中国经济真相|中国财经在线|金融财经信息|财经资讯新闻☀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中国爆出罕见现象 国企央企一臭到底了——无人敢接?中共国企央企700项目流标的背后

今年上半年,中国建筑业爆出罕见现象——国企、央企主导的大型基建工程项目频频“流标”。图为示意图。(Hector Retamal/AFP)

今年上半年,中国建筑业爆出罕见现象——国企、央企主导的大型基建工程项目频频“流标”。据初步统计,仅第一季度,12家头部企业联合发布的招标公告中,就有700多个项目无人投标,其中近一半连续三次挂标仍乏人问津。江苏一名承建商董事会成员受访时表示,该公司被中铁拖欠工程款11亿元(人民币,下同),长达数年无法追回。

在抖音、微信等平台,不少施工方与网民表示,国企、央企的项目如今“无人敢接”。原因在于:承建方前期投入的巨额资金往往难以收回,甚至出现招标方突然清算停业的情况。

一位博主感叹称:“2025年,为什么连中建、中铁的工程都没人接了?因为他们的项目动不动就要垫资、交保证金,还随时可能被扣款。真正的问题是,工程干完几年都不给结算。而好项目早被内部消化,不赚钱、费力的才拿出来招标。一个10亿元的项目,他们先在自己手里拿走一半。”

另一位博主举例说,国企、央企百亿级的大项目已不再是“香饽饽”。最近长吉高速公路安化段招标遇冷,总投资256亿元的工程三次流标无人问津。业内戏言:“施工一年,审计五年,追款十年。”更夸张的是,一项总额3.2亿元的高速公路改造项目,从去年至今已挂标五次,依旧无人接盘。博主总结称:“(国企、央企)信誉已经崩塌。”

还有施工方总结出所谓“三条铁律”:垫资超过30%的工程不接;垫资超过半年不接;现金流完全压死的不接。“央企项目成了无底洞,最后可能让你血本无归”。

现旅居马来西亚的房地产承建商刘丹(化名)告诉记者,表面上这些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工程是“肥肉”,但多数中小建企宁愿去做墙面修补、室内装修等“小单”,也不愿接央企项目。“我在云南接过一个几十亿的大项目,去年那家国企突然清盘,我几亿元的垫资全泡汤。合伙人追着要钱,我根本无处可讨,只能暂时躲到国外。”

在施工群里,多名业内人士表示,工程未开工就要交保证金,施工中还要不断追加垫资,资金被彻底套牢;一个十亿的项目层层转包,最终落到手里只剩几百万;还有人抱怨,“我姑父接中铁的活儿十年,到现在还没结算完。”

江苏一家大型建筑商的董事会成员祝先生也说:“我和妹夫的公司六年前做中铁项目,垫资11亿元到现在还没追回。找记者没人敢写,打官司法院迟迟不开庭,开发商说没钱,就这样拖着。这已是我们行业的常态。”

浙江包工头姚先生受访时回忆说,2020年他接手一个高速公路分段,合同额5,000万元,却被要求交500多万元保证金,还扣了各类管理费。“干了一年,到现在一分钱没结算。大家都怕了。”

刘丹说,央企中标后,先将利润丰厚的部分留给自家子公司,其余部分层层转包。等到基层施工队真正接手时,合同额已被压缩得所剩无几。风险却全部压在最底层。

有专家表示,国企真正回款稳定、利润可观的项目往往不对外招标;而那些资金占用大、利润薄、风险高的项目才会流向市场。

刘丹认为,央企、国企项目大量流标,表明这类企业诚信危机日益严重:“央企强势,民企几乎没有谈判余地;合同责任主体不清,加上地方财政紧张,配套资金不到位,回款更不确定。有些国企倒闭,政府也不会出面承担欠款。我见过太多这样的案例。”

中共官媒新华社旗下《经济参考报》曾报导,建筑业拖欠工程款问题持续恶化,甚至央企也无力支付下游供应商,形成“上游倒一个、下游停一片”的连锁效应。某房地产商在“保交楼”之后仍欠款21亿元,反映风险严重。中共央视也称,拖欠不仅冲击施工方,还波及钢材、水泥、设备供应商,导致产业链陷入循环障碍。

广东惠州一名国企承包商也对记者感叹称:“我们去年找不到施工方,我亲自跑到贵州去谈,也被拒绝。现在谁还敢接大项目?现金流才是命根子,没钱发工资,企业明天就要倒。”

根据联合资信数据,2024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1.44万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基础设施投资维持增长,但房地产开发投资下滑10.6%。新开工和竣工面积均大幅下降,库存去化仍需时日。在这种背景下,央企凭借融资成本低、政策扶持强,占据主导地位,进一步压缩民营施工企业的生存空间。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方寻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