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增贷款骤降 专家警示经济停滞风险中国经济真相|中国财经在线|金融财经信息|财经资讯新闻☀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中国新增贷款骤降 专家警示经济停滞风险

中共央行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出现500亿元的负增长,创下20年来首个历史性纪录。这一异常数据震惊市场,折射出中国经济正面临企业和家庭借贷意愿双双萎缩、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投资信心严重不足的多重困局。

有学者用“休克”一词形容当前经济活动的停滞状态,警示中国经济或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贷款骤降创纪录 市场预期落空

根据央行8月13日发布的最新数据,2025年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减少500亿元(人民币,下同),为2005年7月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也是自1999年12月以来单月最大降幅。

这一数据与市场预期形成巨大反差。《华尔街日报》调查的经济学家预测增幅为2,700亿元,而路透社的预测甚至高达3,000亿元,实际结果与预期相差3,200亿~3,500亿元。

更令人震惊的是,6月新增贷款高达2.24万亿元,7月却骤然转为净减少500亿元,显示借款人更倾向于提前还款而非新增借贷。

作为更广泛融资指标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7月也大幅回落至1.16万亿元,较6月的4.2万亿元急剧下滑。

尽管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8.8%,略高于市场预期的8.4%,但专家分析认为,这主要源于政府发债推动,而非私人部门信贷需求复苏。

房地产低迷 借贷意愿全面疲软

台湾南华大学国际事务与企业学系教授孙国祥在接受..;采访时指出,7月贷款数据“彰显中国消费者和企业部门的贷款意愿显著下降”。他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是家庭贷款减少的主要原因。

路透社报导也指出,居民贷款减少尤为明显,反映出中国房地产市场危机仍在持续。企业贷款需求同样疲软,显示出经济信心的普遍低迷。

国际金融机构高盛和标普此前分析,中国住房库存2024年高达93万亿元人民币,远超2023年房地产销售总额(9万亿元人民币),库存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

此外,2023年新开工量较2019年峰值下降58%,2024年前八个月同比下降23%,进一步印证了房地产市场的深度低迷。

中美贸易争端出口承压 打击企业信心

中国企业借贷需求则受多重不利因素抑制。孙国祥分析,出口放缓、地缘政治压力和中美贸易争端共同打击企业的信心。

根据惠誉评级报告,2025年受贸易战和房地产下行影响,中国经济增速预计从2024年的5.0%降至4.2%,出口走弱将带来更多逆风。企业避险心态上升,投资意愿下降,导致商业贷款需求不足。

路透社分析认为,当前贷款下降的背景与中美关税争端加剧密切相关,这进一步削弱了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

孙国祥强调,虽然7月信贷投放通常会因6月季度冲刺而放缓,但此次的降幅“远超预期”,反映出“结构性问题加剧”。他认为,这背后是“中国银行的坏帐在上升,风险进行管控”的深层问题。银行面临个人不良贷款率显著上升的压力,因此“即使有政策引导,银行也不愿轻易放贷”。

专家警告 中国经济进入“死亡线”状态

中华经济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员王国臣对当前形势的评估较为悲观。他告诉大..;,贷款下降反映出多层面的问题:企业投资意愿不高导致商业贷款需求不足;民众购房意愿低迷使得房地产贷款难以投放;消费贷款虽有政策推动但总规模依然微不足道。

他表示,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对贷款的需求都在持续下降,这表明民众普遍缺乏经济信心。

王国臣用“死掉了”形容当前经济状况,并以心电图作比喻:“你现在看到的各项,不管是贷款,连存款也是越来越趋近于零。所以他们的各条线还有投资跟消费,PMI几乎每条线都开始往零的地方,原点的地方移动,然后每条都越来越平缓,就像那个死亡线一样。”

他认为,这显示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趋于停滞或停摆”。

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专家们的判断普遍谨慎。孙国祥强调,随着坏帐率上升和资产质量恶化,“信贷放缓或成为常态,影响宏观流动性管理与金融的稳定”。

王国臣则做出了更为悲观的判断。他表示,许多研究机构,例如哈德逊研究所,已经在探讨中国经济崩溃后全球应如何应对,这意味着“大家已经在帮中共看后事了”。

他认为,中国可能面临比日本“失落的二十年”更为严峻的挑战,甚至不排除“苏联模式”那样意想不到的崩溃。

图为中共央行资料照。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华

来源:..;记者李净、骆亚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