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利|泰国与柬埔寨边境武装冲突中的地缘政治博弈:中美角色与战略透视政党民运☀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政党 > 正文
杨建利|泰国与柬埔寨边境武装冲突中的地缘政治博弈:中美角色与战略透视
作者:

题图来源:亚洲时报(Asia Times)

2025年7月,泰国与柬埔寨爆发了一场激烈的边境武装冲突,引发了区域局势的紧张,也引来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表面看,这是两个东南亚邻国之间长期边界纠纷的又一次爆发,实则背后牵涉到更为复杂的地区政治格局,尤其是中国与美国在东南亚的角力与布局。分析此次冲突的根源、回顾中美在东南亚的外交背景,重点讨论两国在冲突中的得失与战略计算,并就其对未来地区格局的影响提出初步判断,对于探讨美国在这一背景下应采取什么样的务实策略,是十分重要的。

一、冲突缘起:历史积怨与现实政治交织

泰国与柬埔寨的边境纠纷源远流长,最核心的争议焦点是围绕柏威夏寺(Preah Vihear)周边的领土归属问题。尽管1962年国际法院裁定柏威夏寺归属柬埔寨,但边境具体划界和相关地区的实际控制权长期未能彻底厘清。双方在2008年曾爆发激烈冲突,之后虽一度平息,但并未彻底解决。

2025年新一轮冲突的触发因素,是两国在边境地区同时增兵及设立哨站的举动,加之民族主义情绪升温、社交媒体煽动舆情,使局势迅速升级。柬埔寨军方首次使用由中国援助的无人侦察系统和炮兵系统,泰国则出动美制F‑16战斗机反击,使冲突性质进一步升级。

这场冲突的爆发既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延续,也与两国国内政局动荡、领导人通过制造“外部敌人”转移国内矛盾有关。而区域大国的影响力投射,尤其是中美两国在各自盟友身后的立场与行动,无疑在冲突中起到了重要的背景性作用。

二、中国与柬埔寨的关系:战略深耕与信心加持

近年来,中国与柬埔寨的关系日益紧密,呈现出“准盟友”特征。中国是柬埔寨最大外援国与贸易伙伴,在基础设施、农业、能源等领域提供大量投资。军事方面,自2016年以来,中国连续向柬提供军事物资援助,包括轻型装甲车、火箭炮、通信设备等。

最引人瞩目的战略项目是云壤海军基地的现代化改建,中国获得使用权虽未公开确认,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已提供技术与设备协助。尽管柬政府否认该基地将用于中国海军,但该项目无疑使柬方在与邻国的地缘摩擦中更具信心。

此外,中国近年来在柬埔寨舆论和官僚系统中的影响力日增,在外交、教育与媒体领域加强合作,使柬国内政治精英普遍视中国为最可靠的战略依靠。这种“外交依附”也使柬政府在与泰国发生边境争议时,具备更强的战略信心和相对强硬的立场。

三、美国与泰国的同盟关系:传统基础与现实掣肘

泰国是美国在亚太地区最早的盟国之一。自冷战时期起,美泰签署防务合作协议,美国军队长期使用泰国乌塔堡空军基地、共同举行“金色眼镜蛇”联合军演。然而近年来,美泰关系虽保持表面稳定,却面临制度性和信任层面的挑战。

尤其是泰国在军政府统治期间与中国的接近,使美方在某些议题上对泰国保持相对审慎立场。同时,美国对民主治理的期望与泰国实际政治体制间存在张力,也制约了其与泰方关系的进一步深化。

在此次冲突前,美国对泰国边境增兵采取低调态度,但据报道,泰方出动的F‑16与C4ISR系统系美方提供的合作平台。尽管美方并未明确鼓励军事行动,但泰国依仗与美国的长期合作与军备基础,在行动上表现出较强的自信。

四、战争中的中美得失与战略计算

(一)中国的得与失

得益方面,柬埔寨在冲突中体现出对中国支持的高度依赖,从政治到军事层面都可见中国影响力。这显示中国已在东南亚建立起一套以“政治安全+经济援助”为主轴的周边战略模式,并借柬方表达“和平调停”的意愿,塑造了自身负责任大国形象。

失落之处,则在于中国在冲突早期显得立场模糊,既未明确约束柬方行动,也未能有效斡旋局势,可能损害其在泰国与东盟整体的中立声誉。此外,若冲突失控,中国在本区域稳定发展战略将面临较大挑战。

(二)美国的得与失

战略收益相对有限。美国维持与泰国的安全合作体系、获得展示其区域威慑力的机会,但其对柬埔寨的影响力几乎为零。美国在战后调停中发声不够有力,特朗普虽提出“调解建议”,但多被视为象征性表态。

外交损失主要体现在东盟对美国立场的疑虑。部分东南亚国家认为,美国更多是以大国竞争为主线来看待该地区,而非真正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中立方”。此次冲突也暴露出美国在应对“非传统盟国冲突”中的战略工具不足。

五、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定性与对抗性并存

本次泰柬冲突虽未演化为全面战争,但已在东南亚地区掀起地缘政治震荡。一方面,中国展示出其通过“强援助+软斡旋”构建外围同盟体系的能力,强化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美国则显得应对滞后,其传统盟友体系面临“技术强、动员弱”的困境。

短期内,中国有望巩固对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国的“近周边同心圈”,而美国则将寻求深化与越南、印尼、菲律宾等国家的合作以对冲。中美在该地区的竞争不再局限于军事层面,更涉及发展模式、技术援助、文化渗透等多维较量。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美双方在应对此类冲突时均表现出某种克制,避免冲突升级为战略对撞,表明两国都意识到维持东南亚地区的相对稳定符合自身根本利益。

六、美国应有的战略:克制、重建与区域嵌入

对于美国而言,此次冲突是一个信号:东南亚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国竞争场”,而是一个“多极应对系统”。在此背景下,美国应调整战略,重建其在该地区的可信度与持久影响力:

强化多边机制合作:通过支持东盟调停机制、联合海上安全项目、灾难援助与人道培训,增强区域国家对美国“公共产品”的认可度。

重启与柬埔寨关系:减少敌意渲染,通过文化、教育与绿色发展合作,逐步恢复对柬影响力,打破“二选一”格局。

重塑区域形象:避免动辄将东南亚视为抗衡中国的“筹码”,而应推动“互利共赢”“共同繁荣”的战略叙事,以争取中立国认同。

推动制度嵌入:借助APEC、印太经济框架(IPEF)等平台,建立更稳定的规则与合作体系,使美国影响力内生化而非外生式依赖。

结语

泰国与柬埔寨的冲突为东南亚地区敲响警钟,也揭示出大国在该地区竞争的复杂性。中国凭借长期布局展现了深远影响力,但也面临协调与声誉管理的双重挑战;美国则暴露出在“非盟国维系”上的短板与误区。未来中美若能在该地区建立“非对抗性竞争规则”,或许才是实现长远和平与稳定的关键。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广松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