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庆遗产安排的启示中国历史真相|史海钩沉☀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王永庆遗产安排的启示
作者:

王永庆遗产税缴清10月将分产-民视新闻

2008年,富商王永庆离世,子女在清点遗产的时候,意外发现父亲在瑞士银行有400亿的存款,于是子女们为了得到遗产,争前恐后的前往取钱,结果却被告知,一分钱也不能取走。

2008年深秋,台北的雨下得缠绵。王永庆的子女们站在殡仪馆的挽联下,黑伞边缘的水珠滴落,砸在锃亮的皮鞋上,溅起细碎的水花。

没人提及父亲生前那句"财富是责任不是享乐",议论声里全是"南亚塑胶的股份""美国的不动产"。

直到律师翻开瑞士银行的加密函件,说出"四百亿"这个数字时,雨幕里的空气突然凝固了。

最先订机票的是长子王文洋。他带着三位律师冲进苏黎世分行时,羊绒大衣还沾著跨洋航班的寒气。

银行经理隔着防弹玻璃,用流利的中文念出条款:"王永庆先生设立的是'不可撤销信托',除非本人持密钥到场,任何代理人无权动用。"

王文洋的指甲在公文包上掐出印子——他想起父亲去年在家族聚会上摔碎茶杯,只因弟弟王文祥提了句"瑞士账户该更新受益人"。

消息传回台北,王家的别墅里立刻炸开了锅。二女儿王雪红把平板电脑拍在茶几上,屏幕里是她旗下企业的股价走势图:"我现在急需现金流,爸不可能这么对我。"

最小的儿子王文尧红着眼圈,手里捏著父亲送他的钢笔:"你们忘了?爸说过最疼我……"

争吵声惊动了隔壁的老管家,他看着这群在商场上呼风唤雨的子女。

突然想起三十年前,王永庆带着他们在桃园的农田里插秧,说"钱要像稻穗,沉下去才会有收成"。

驻瑞士大使馆的参赞第三次约谈银行高管时,窗外的莱茵河正泛著冷光。"王先生的子女提供了全部法律文件,包括死亡证明和亲属关系公证。"

参赞推过去的文件夹里,还夹着王永庆早年在台塑工厂的工作照——照片上的年轻人穿着工装,手里攥著扳手,笑容比灯泡还亮。

银行行长却指著信托协议第17条:"他特别注明,若本人离世时无书面遗嘱,资金将分二十年注入'长庚医疗基金',每年划拨二十亿,用于贫困地区的癌症治疗。"

律师们在日内瓦的办公室里熬了三个通宵。他们试图从"不可撤销"的条款里找到漏洞,却在翻阅王永庆近五十年的资金往来记录时沉默了。

这位以节俭闻名的富商,每年都匿名向基金会汇款,数额恰好是他当年利润的百分之十五。

更惊人的是2003年的一笔转账备注:"留给子女的,是肩膀上的担子,不是银行里的数字。"

最终到子女们手里的一百亿,来自王永庆在台湾的个人账户。

那笔钱到账那天,王雪红正在参加新手机的发布会,助理在她耳边报完数字,她对着镜头的笑容丝毫未变。

王文洋用这笔钱收购了一家欧洲的化工企业,签约时的钢笔,和父亲送他的那支一模一样。

王文尧则在台北开了家艺术品投资公司,展厅里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一幅临摹的《富春山居图》。

却没人知道,父亲生前总说"真正的财富是能帮多少人活下去"

长庚医院的病房里,护士们正在调试新引进的质子治疗设备。机器的显示屏上,闪烁著"王永庆基金会捐赠"的字样。

有个患白血病的农村孩子躺在治疗台上,母亲握着她的手说:"是一位好心的爷爷帮我们付了钱。"

孩子眨着眼睛问:"爷爷住在哪里?"母亲望向窗外的阳光,轻声说:"住在很多人心里。"

瑞士银行的金库深处,那四百亿依旧躺在恒温的保险柜里。

每年的1月15日——王永庆的诞辰,都会有一笔巨款准时汇入全球各地的癌症中心。

而台北的王家大宅里,子女们偶尔会在清明聚首,谈论著股价和汇率,没人再提起瑞士的那笔钱,仿佛那只是一场被雨淋湿的幻梦。

只有老管家记得,王永庆生前最后一次整理书房,曾对着一张泛黄的插秧照片喃喃自语:"稻子熟了,要弯腰,才不会被风刮倒。"

同样是布衣草根出身,靠个人努力和机遇获得成功、积累大量财富,身后的安排不一样,由此看到整个社会和个人本身的价值取向。对比王永庆,宗庆后相差一大截。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广松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