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开手机,最近各大平台都能刷到一条信息:孩子3周岁前,国家每孩每年补贴3600元。
数字不大,却像一块石头扔进了平静的湖面,瞬间水花四溅。
不得不说,国家为了催生,真是煞费苦心。
从2016年的二胎政策开放后,这几年又密集出台了很多刺激生育的政策。
除了直接的现金补贴(像深圳、杭州、济南等地),还有延长产假、增加育儿假、个税减免、大力扶持托育服务……政策不断加码,一条接一条,目标很明确:催生。
但现在的年轻人却不想生,甚至婚都不想结,不婚不育成了许多年轻人“保平安”的信条。
有人说,用大家交的税,对生育的人进行奖励,对不生育的人来说,算是变相“罚钱”了。
网友总结一针见血:“以前是超生扒房,现在是少生罚款。
”2这不禁让我想起父母那代人,那时候他们愿意生,想要生,却不敢生,不能生。
实在要生,只能偷着生、躲着生。
我们家四个孩子:姐姐,我,还有两个弟弟。
虽然我姐是女孩,按当时政策说可以再生一个,但好像得间隔6年还是8年(具体不太清楚)。
我和我姐差4岁,所以生完我之后,大概我才几个月大时,一天夜里,计生办的人突然袭击。
我妈说:“当时9根电筒照进村,直接冲到我家进行搜查。
”慌乱之下,她把姐姐藏到床底下,抱着我应对计生办的人,告诉他们“只生了我一个”。
他们全屋搜寻,实在没找到第二个孩子,就走了。
后来姐姐说,有个人把手伸到床底下摸,差点抓到她的脚,她慌极了,但不敢出声,还好没被发现。
因为我还是女儿,所以父母肯定还要继续生。
我2岁左右,父母把我和姐姐寄放在爷爷奶奶家,就外出打工了。
一是为了躲避计划生育,以便继续生儿子。
二是也能多挣一些钱,外出打工,收入总好过在家种田。
在我6岁那年,父母终于得偿所愿,生下了大弟弟。
大弟弟1岁左右,他们结束了背井离乡、东躲西藏的日子,回到了村里面。
后来偶尔听我妈提起,那几年她应该吃了不少生育之苦。
但其实,我和姐姐作为留守儿童,又是不被重视的女孩,寄人篱下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大弟弟2岁时,已经做过结扎手术的我妈却又意外怀上了小弟弟。
他出生之后,原本我爸是打算把他送给别人的,但我妈舍不得,我和姐姐也附和著不让送走。
本来生大弟弟就交了罚款,这又多出一个孩子,自然不被计划生育政策允许。
所以,不出所料,某天计生办来了一群人,不仅把家里房子的瓦片掀了,木墙砸了,还把家里养的猪和从人家那里借的牛都牵走了。
最后,猪应该是抵了一部分罚款,牛因为是借的,父母就凑钱给赎回来了。
但那个被砸得不成样子的房子,和被翻得一片狼藉的家,却伴随着我那黯淡的童年,一起留在了过去的记忆中。
3后来读到莫言的《蛙》,里面有一段,让我深切理解了“感同身受”这个词:怀孕九个月的妇女,被拉去卫生院引产。
孩子已经会踢肚子,一针下去,再也没动。
书里的姑姑,身为妇产科医生,早期帮人接生,迎接了无数新生命,后来却成了执行政策的“刽子手”。
她麻木地认为:“只要没落地,就不算生命。
”这句话让我后背发凉,半夜惊醒。
写到这里,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只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难处。
父母那一代,想生,却被政策按住;我们这一代,政策放开了,却又被生活按住。
历史总是在轮回,从“不让生”到“哄着生”,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
只是,当年被计生办掀翻的瓦片和砸烂的木墙,至今还卡在我的记忆里,提醒我:生或不生,这看似简单的选择背后,从来都不只是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