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聊的时候和朋友谈到这样一个话题:“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拥有一套自己的小房子?”
两个人掰着手指头算了一圈,一致认为如果不想背上房贷,在没有父母帮衬的情况下,大概要到五十岁才能住上自己买来的房子。
她发出了灵魂感慨:“我能不能活到五十岁还不一定呢!”
这样对于未来的消极性期望,似乎在每一个年轻人身上都能够窥见一二。
被延续了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既定人生轨道,却在年轻人身上悄然偏移。
动辄上万元一平米的房子、结婚生子超高昂的物质精神成本、以及对于未来过低的期望值;
让不买房、断社保、不结婚成为了3亿新生代的“时尚单品”。
曾看到一位网友这样说:“现在这个世界,稍微有点上进心的都输了。”
“想买房给自己一些安全感,拼尽全力交上首付扛起了二十年的房贷;”
“结果房子烂尾了,求援无门,房贷还要继续交,换来的是没有结果的等待;”
“结婚生子了,上面供养老人,下面照顾孩子,恨不得把自己分成八瓣。钱永远不够花,永远在相互抱怨,贫贱夫妻百事哀。”
“反观那些不买房子的、不买车子的、不生孩子的,完全就是人生赢家。”
“关于生活,什么样的态度是对,什么样的态度是错呢?有时候我们真该少一些上进心了。”
当传统的道路逐渐成为人生中可望而不可即的选择,年轻人们选择销号退游,直接打破竞争的壁垒;
这些行为,到底是源自于集体的清醒,还是颓废的慢性死亡?
延迟满足失效
在我们社会的观念之中,“延迟满足”一直是各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标配;
“现在吃苦,未来享福”、“咬牙买房,老了有保障”、甚至“这一世做善事,下一世有好报”。
我们习惯于将苦放在前面,得到了好吃的东西、金贵的衣服也舍不得吃穿,非要等到放坏了、放烂了才肯拿出来。
我们知道,“延迟满足”指的是个体为了获得更加长远的、更有价值的巨大利益,而主动放弃眼前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但很少有人能理解,延迟满足其实有着两个核心原则:
1、等待过后获得的利益一定要比眼前的更大更好,只有这样等待才是值得的,不然为什么放弃即时满足呢?
2、延迟满足一定要有“最终兑现”,如果长期拖延或者干脆用被欺骗对待,就会导致信任崩塌,延迟满足不再具有主观上的利用价值。
年轻人在旁观或者亲身体验过传统路径之后发现,房子可能烂尾/暴跌/无法负担月供,婚姻可能破裂生子可能掏空自己的财产,社保有可能亏空。
与其去为了自己并不看好的消极未来拼命打拼,还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活在当下,能多吃一些好吃的,多玩一些好玩的。
等到老了之后身体状况下降,就算想吃想玩,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成就动机与自我设限
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在过去老一辈的视角之下,似乎“成功”二字永远没有尽头可言。
考上一个好大学不算成功;找到一个好工作不算成功;
年薪百万不算成功;结婚成家不算成功;拼了一胎二胎不算成功,还得养育孩子长大、看着子孙成功……
而年轻人的成功标准就简单多了:有住的地方、有吃的东西、没孩子、有手机玩。
虽然与传统价值观不符,但自己的人生道路自己来走,谁能说这样的成功不算成功呢?
对于这些人群来说,结婚生子买房简直是人生中最无用的一个选择。
而对于那些成就动机特别强烈的年轻人来说,结婚生子买房更是一大阻碍;
这些事情会分散他们在其他事业上的精力和资金,同时会增加相应的精神负担,所以才选择暂时放弃。
除此之外,不结婚、不买房、断社保的“三不”生活态度,还源于年轻人对于这些事的恐惧。
提起房贷,他们摇头觉得这是为自己套上枷锁;提起结婚,他们恐惧于婚后的一地鸡毛和生育成本;
提起社保,他们宁愿灵活就业也不愿失去当下的哪怕一分钱……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作“自我设限”,它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指的是个体为了避免失败而产生对自尊的伤害,于是主动为自己设置障碍或者借口,将有可能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外部因素,而非自身。
他们对于成就有着自己的理解,但这样的理解却明显区别于传统观念;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产生了逃避心理,想要借此来获得心理上的解脱吧。
年轻人的选择,不能简单二分
若说当下年轻人的选择,到底是集体的清醒还是慢性死亡,我认为不能用两个极端观点进行简单二分。
他们的行为,更像是退无可退后的无奈之举、应激后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防御措施。
每一个人的生活环境都是不一样的,在决策时也未必能够做到绝对理性,只是下意识地去追求自己立场上的“利益最大化”。
因此,年轻人们可能转移了自己的目标,将精力放在自我提升、追求个人兴趣和理想上,认为买房、结婚并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方式。
但是,如果过于注重当下的舒适和享受,而忽视了长远利益,那么在未来就很很可能面临居无定所、缺乏生活支持的巨大困境。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暂时不结婚、不买房来逃避一些压力;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来自家庭、社会的负面评价同样会成为一种压力,但这个时候,我们却已经错过了最佳的补救时机了。
因此,所有在未来没有实质性物质保障的年轻人,都应该提早为自己的晚年做打算。
你尽可以随意享受当下,但人生的道路不会停滞,你终究还要继续往前走。
曾听过一句话叫:“不是所有的沉默都是妥协,有些沉默是震耳欲聋的呐喊。”
或许他们的躺平并不是真正在放弃,而是在用身体力行证明“这个该游戏的规则可以改写。”
“标配人生”所带来的压力已经被3亿年轻人撬动了一角,但背后产生的那条新的道路却是未知的未来——你们准备好去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