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金点子纺织公司创始人毕光钧,4月16日,坠楼身亡,享年56岁。杭州西子电梯董事长刘文超,6月2日,坠楼身亡,享年54岁。广东靓家居创始人曾育周,7月17日,坠楼身亡,享年53岁。北京居然之家董事长汪林朋,7月27日,坠楼身亡,享年57岁。
绍兴金点子纺织公司创始人毕光钧
吴晓波先生在文章中写道:在短短的三个多月里,四位知名的企业创始人正值壮年,却以十分惨烈的非正常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在我研究的当代中国企业史上十分罕见。他们的创业时间都超过了20年,他们的企业规模在行业中都属大中型,有人甚至成为过一省的首富。
吴晓波说,因为资讯的短缺,我们不知道悲剧背后的全部真相。抑郁症的困扰?经营业绩的压力?资金断链的绝望?而或留置调查的后遗症?于是,吴晓波先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事实真正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是时候关心企业家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但真的就是心理健康的问题吗?更重要的是,能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杜绝或减少此类事情的发生吗?
杭州西子电梯董事长刘文超
对此,久经风浪的陈九霖先生说,我认为,这只是一个方面,而最大的问题恐怕还不在这里。这些企业家都苦心经营企业20多年了。他们什么大风大浪乃至惊涛骇浪没有见过呢?如果不是存有迈不过去的坎儿,也就是他们能力、精力、经历解决不了的难题,他们一定不会这么做。我们只有找到源头或病根儿,我们才能找到阻止重蹈覆辙的办法!那么,这个源头和病根儿是什么?
我更认同陈九霖先生的这个说法。
在我的学生和朋友中,做企业的很多。别的不说,是非不说,有时我真的很佩服他们心理的强大。那么多的人指望他们吃饭呢,指望他们养家糊口呢,这是一种多么大的压力?特别是在经济情况不好的情况下。说到这儿,我不禁想起我文章后面的一则留言。一位打工的网友抱怨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每个月只有四五千块钱。然后,一位企业家网友回复说,兄弟啊,别抱怨了,我每天也得干十几个小时啊,你还每个月有四五千的收入呢,我是每天在赔钱强撑着啊。
我们不争论这当中可能涉及的谁养活谁的问题,我是说,从中可以想象他们心理的压力之大,以及他们心理的强大。因此,他们寻了短见,一定主要不是心理的问题。
那问题的症结是什么地方呢?可以说,主客观的原因都不能否认,都是需要认真重视的。从客观的角度说,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说过这样的话,银行没有那么多坏账,哪有那么多富豪?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些企业家寻了短见,直接的原因是,负债太多,资金链断了,企业无法维持了,自己也撑不下去了。
如果从他们自己身上找原因,激进与冒险可能脱不了干系。各位还记得我原来讨论过的有时企业家为什么会集体犯错误、在经济的收缩期要有收缩型思维的问题吧?我曾经打比方说,中国的企业就犹如凌晨出生的婴儿一样,企业是在改革开放的扩张期诞生的,形成的是扩张型的思维。他们连一个完整的昼夜都没经过,一到经济的收缩期,局面就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控制。
这里涉及的一个因素是,企业向银行贷款时个人的连带责任担保。这种现象在私营企业特别是中小私营企业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所以一位网友说,要按有限责任公司经营企业,才不会走途无路。首先是要不虚增注册资金。以注册资金投入的钱,就是你要对公司负的最大责任,亏损再大你负你投入的有限责任;其次,是不能用家族资产抵押和担保贷款,否则一旦经营出现问题,还𣎴了货款,全家都永无翻身之日;再次、就是把家庭支出与公司支出、特别是资金要建立隔离墙。
此外还要注意到的是,这些撑不下去的企业家当中,有的曾经有留置的经历。比如,居然之家的汪林朋,就是在留置结束,改为责令候查几天之后选择轻生的。
昨天晚上,看到《中国企业家》杂志原总编辑牛文文先生讲的一段话。他说,留置之后,一般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赶紧把企业卖掉,不想再做了。所以他呼吁,不要轻易大规模留置企业家,不要因为一个贪官,牵连上百个企业家。在这样的时候,真正的法治环境是极为重要的。
最后要说的是,心理因素也是不能否认的,所以,牛文文呼吁,不要自杀!不要自杀!不要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