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暁康:生死存亡靠投票?政党民运☀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政党 > 正文
苏暁康:生死存亡靠投票?
作者:

【按:没错,大罢免是反共与亲共之争,何清涟脸书称:‘关于台湾罢免失败的一点思考:据台湾资深文化人及公民运动关注者Joyce Yen的论述:‘7/26是一场选举,同意罢免的这边输了。但有个事实依然不能抹煞:它是台湾选举史上第一次,由“反不反共”来决定投票倾向,而不是“爱不爱台湾”,或“支不支持九二共识”。也是台湾史上第一次,反共论述不是来自官方灌输,而是来自草根的家族记忆分享。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这个成就属于同意方这边。’这论述我同意,但接下来的问题是:1、台湾公民运动的方向应该是什么?是继续坚持反共,还是另选方向?2、据说这次绿党的英派不肯全力投票,他们认为赖清德对绿能、lgbtqi+等进步文化的态度不积极。如何解决跟随美国的问题?跟民主党走还是跟执政党走?

更看深一层,这次大罢免,令这个岛上的两个族群都斗疯魔了,因为头顶高悬一柄达摩克利斯剑,从这个角度看,蓝营比绿营更清醒,因为蓝营的背后就是一个“红营”,也即那柄剑本身。我总是拿台湾比附我的故乡杭州,“西湖歌舞何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汴州就是开封,已沦陷于金人,靖康之耻后,有长江天堑,赵构依然可以在临安纵情声色,而金兀术背后还有蒙古人,今天则有台湾海峡而已,北京背后有俄罗斯,最近王毅居然说,中国不希望看到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中失败,因为美国接下来会将全部注意力转移到北京身上。】

这个岛屿,面对一座大陆,背靠一片大洋,夹在中间,这个位置是奇妙,也是痛苦。一个是她无法抛弃的根柢,一个是被她遗忘了几千年的起源,两厢都由不得她。

在汉文明的地缘文化上,东亚的台湾离北京最近,政治分离殊为不易,若再加上近现代史上的割让、殖民、戒严、民选等等,这个岛屿在“统独”上被凌迟几遍,人们的“心理积淀”冰火几重天,若仅论当代,那个大陆坠入深渊,台湾若某种机缘凑巧,或能走掉,但它稍纵即逝,一旦错过,便只剩徒劳,此即当下现实,残酷万分。

一、台湾已陷战降迷阵

1995年的台海导弹危机,潜台词则是,台湾举世称傲的民主选举,一直处于对岸中共的武力威吓之下,选民的心理怎会不受暴力影响?这个因素,从未纳入过“台湾民主”话语之中,所以2022年“九合一”选举结果蓝胜绿败,民进党从七席缩减到五席;国民党夺回台北市市长,代表“中间路线”的民众党拿下科技之都新竹市;身兼民进党党主席的台湾总统蔡英文宣布辞去主席一职。

这个大选结果,令眼镜碎片满世界。下一步,台湾的战降选择,估计会很快浮现,否则习*近*平还会有大动作——这个二蛋其实已经陷入“攻台”、武统的尴尬境地,拿不拿得下台湾,已是他的“执政生命线”,假如岛内有人投降,他真是喜出望外,实际上,他武统借口也只有一个:解救台湾祈求统一之民众。而这次大选的民意,也将令欧美望而却步,第一岛链将后撤到日本⋯⋯。

选前民调,常常是最准确的社会心理温度计。专家预测这次九合一大选,民进党仅保四席、国民党稳赢;台北蒋万安领先、陈时中输掉,这分明是对习*近*平攻台武吓的反应,不畏战、敢抵抗的候选人低迷,“避战谋和”的反而高人气,颇有南宋主战派主和派之气象,中共对台之认知战、离间计均收效极大,利用的都是人性之弱项,一九九六年台海导弹危机,以阻吓台湾民选总统为目标,中共并未成功,我留下一文《“武吓”是因为“吓”而有效》:

‘北京对台“文攻武吓”很象一出肥皂剧。“文攻”不必谈了,令人皆可回味当年对“苏修”之《··*》,主要是说给大陆百姓听的,无非让他们相信“李登辉要把台湾出卖给日本人”一类的政治神话。

那“武吓”就很有些讲究,先是新立什么“战区”、搞导弹射击,后又沿海集结大军“演习”,弄出一派战云密布的气氛。接着上场的是“捎话”的新套,刻意选美国前国防部官员把话径直捎进白宫,弄得媒体一派危言耸听,台北股市狂跌,其效果岂不比放导弹还好看。总之是仿佛生怕全世界怀疑他要“拼命”的决心,这套伎俩在中国典故里是很著名的,叫做“此地无银三百两”。

其实,放出“要打仗”的空气与真打是两码事,花钱不多,还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他们做得很成功,不仅逼得台湾“统独”纠葛弥漫于选情,逼得亚太各国噤若寒蝉,也逼得美国望而却步、唯恐避之不及。自一九八九年那场执政危机以来,中共在西方“制裁”下“韬光养晦”地学了不少本事,知道如何在国际间“讨价还价”,也颇懂得拿捏耍横的分寸。

北京不愿看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民选总统居然出现在台北﹙不论谁当选﹚﹐是这场危机的本质,问题是他们如何能够干扰这件事情。若替北京设想,有效的办法也确实不多,再加上“第三代接班人”对“统一”的气度、耐心、技巧,都比邓小平当政时又跌了一个量级,“武吓”实在是他们不得不冒的“风险投资”。

纵观中共半个世纪的执政史,“对外战争”哪里是那么容易下决心打的?

毛泽东当年欲介入韩战,众元帅都反对,他最后几乎是“一意孤行”,他有那个权威。如今大陆除了邓小平,再无第二个人有发动一场战争的权威。

当年邓小平讨伐越南的所谓“自卫反击战”,乃是打了就走,还万分辛苦,后来弄到各野战军轮流上去“财政包干”打仗的境地,前线士气低落,官兵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打这一仗。

平实而论,眼下中国大陆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对于发动一场必须以征服为结局的战争,尤其跨海登陆作战,是力不从心的。中共目前还不是那一类伊斯兰黩武军人掌权,愚蠢到会去发动一场没有胜算的战争。

[page]

他们敢于“武吓”,最要紧的是,看准了有可以“吓”住的对象。我们与其在那里虚构“解放军”海空强攻台湾,象某部小说写的那样,倒不仿真实地想象一下,他们事先是如何由总参、外交部、新华社、国台办等一起“沙盘推演”,放了一阵导弹之后,台北股市惨跌了多少,总统参选人们惊呼了些什么,白宫又有何反应……这大概才是他们认真做过的“攻台演习”。’

二、“蓝绿对决”就是中美对决

范畴这位大侠留下一句醒世之言:“这次台湾大选,不是选白宫,就是选中南海”;当下“蓝白合”破局,其根本含义,乃是没有“白”的生存空间,柯文哲自负的聪明、投机、中性,在蓝绿对决中,被彻底“玩儿完”,他的党最终也会被弃保;“蓝绿”不容“白”的存在,旁边却有一个“红”在操盘,这么残酷的游戏,因为背后是中美对决;甚至连当年的“统独”争议,也演化成“亲美”还是“亲中”。

习*近*平最近已将“武统”改为“和统”,其缘故不止经济崩溃、实力锐减、军方消极,还在于中共看到“和统”的可能性已在岛内生成,习的历史经验也来自毛泽东,此枭雄当年说:

“夺取台湾主要靠内应及空军,二者有一,即可成功;二者俱全,则把握更大。”

空军和制空权有关,到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内应就是代理人或同路人,或在广义上包含所有可以达到瓦解台湾民心士气的岛上资源。而广义上的"内应",达到一定强度时,往往能够以非武力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相较于动武,毛泽东更看重内应——什么是"内应",如今中美都看得很清楚。二〇一九年先是香港的抗争与沉沦,接下来便是二〇二〇年初台湾大选,蓝绿两营皆有“亡国感”,我当时留下一则文字,颇可与当下对照:

黎智英接受《财讯》访问,对台湾人苦口婆心:你们要是选郭台铭韩国瑜这样的人,台湾人不会死吗?

他当然指的是台湾总统选举,谁都知道,韩国瑜、郭台铭可以接受“一国两制”,经香港一场轰轰烈烈的“返送中”,郭台铭表面上改口了,而韩国瑜反应迟钝,还说“我不知道啊”,民调大跌。香港效应在台湾发酵,最大受益人是蔡英文,因为她对中国最强硬。

转眼七月,台湾大选鏖战,蓝绿对决已然是一场美中"代理人"战争了。我先听到一个高分贝的字眼"亡国感",忍不住也去议论,台湾"亡国感"大行其道,却是不一样的两种"亡国"危机。绿营之亡,乃民主制度有被对岸专制吞噬之危;蓝营则有"中华民国"寿终正寝之危。"两危"激荡2020大选,又在于台北已经出现"中共代理人",而且民意度极高(有的民调甚至是最高)——此民意的背后,积淀着外面人不易解读的恐惧和诉求,而且非常情绪化,却是最棒的选举资源。

绿营的"亡国感",除了对岸"大国崛起"的霸凌,更大的背景,反而是美国重返亚太的强势,蔡英文的"维持现状"已势不可能,两强对决,逼她必须选边站,自然不可能站到专制那一边,虽然是"同文同种";吊诡的是,蓝营难道可以选择站到习*近*平那一边去吗?那就是被关进"一国两制"囚笼中,香港的苦苦挣扎与覆亡,就在眼前!

相对而言,"蓝亡"迷思偏重一点,因为其中暗含着"偏安"误区,那自然是七十年积淀下来的;甚至"偏安"思维,就是一种中国传统,源头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宋临安,赵宋小朝廷的苟且偷生,就不要说它了,那时的中原文人,对丢了北方半壁江山,痛心疾首,心心念念于北伐,到死都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这种亡国情怀,锤炼出许多大诗人,但是政治上毫不可取,最终气数尽在崖山。时至今日,蓝营中人乃不能看清今日北京就是当年的蒙古人,还存侥幸,岂不怪哉!

至于"绿亡"之误,仅在执政包袱。强敌之下,一水之隔,哪里来的许多空间让你挥洒?"转型正义"也好、回馈选民也好,执政只有四年或八年,原是办不了太大的事情,也容不得挤压政敌太甚,“中华民国”之壳非要毁掉吗?蓝绿基本盘相当,输赢全在中间选民的好恶,每年政党轮替的意义,已经扭曲。我在大洋对岸,何敢妄言?这点感觉还是2018年底赴台观选"九合一"得来的,当时民进党"雪崩式惨败",跌破众人眼镜,我听到内行解读,肇因乃"年金改革有侵犯财产权之虞、追讨党产有政治清算之嫌、转型正义有违宪滥权之虞、前瞻计划有违宪之嫌",当然也包括"拔管"之类,绿营领袖被权力迷惑,可见一斑。’

而今,美国从奥巴马执政时期,返回太平洋,构建第一岛链,堵截中国"走向大洋",后来更加明确的部署,是前后两任国务卿蓬佩奥布林肯皆赴东京,要组建一个"印太架构"以对付中国,其实早在三十年前就有这个架构,却因为美国误判中共,过早撤离东亚而前功尽弃。这次美国不仅联合整个东亚、东南亚乃至大洋洲国家,还拉上了印度,彻底包围中国。

[page]

今天的东亚,最敏感部位已非朝鲜半岛,而是台湾海峡。在第一岛链,台湾因是岛链咽喉,就成了“印太联盟”或称“亚洲小北约”的支柱,美国舍它便使整个战略瓦解,因此军援已然开始,F-35将"出租",现在全世界都在猜的是下一个爆炸弹:美台复交。但这件事一直说不清楚,也总是口水仗。无疑美国的犹豫不决,其政党轮替的制度,又因每个总统的东亚政策之模糊,而另台湾朝野疑这疑那,靠中还是靠美的族群博弈,比任何时候都激烈。

三、七十年、四百年与七千年

考古、历史、现实,三个层面都卡住台湾。

一九六四年在台湾发现的“大坌坑”,一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七千至五千年,绝对是文化认同的强大原初资源。哈佛考古学家张光直诠释:“在中国有两群早期农业文化平行发展:一为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另为东南沿海的大坌坑文化。”

生理学家贾德•戴蒙(Jared Diamond)指出,一个农业发生的中心,便意味着一脉文明,台湾岛与整个华夏文明,竟平起平坐了,令对岸的“统一”话语霸权大打折扣;设若一个庞大的海洋文明在台湾找到了“祖庭”,这个岛上的总统再去“遥祭”远在陕西的黄帝陵,就有点勉强了。

但是,关于台湾文化上的“认祖归宗”,又有时间上的另一种“遥远”:调头转向认同那万顷碧波里的南岛语族,自然是台湾原住民的归宿,可对于无论四百年前,还是七十年前来到此岛的两拨大陆族群来说,也似乎有点勉强。这遥远,是四百年与七千年的距离;或许,把南岛族群赶出大陆的,恰是四百年前过来的那个族群的祖先,即华南人呢?而七千年前就分叉了的两个文明,是不能由你任选一个的。

所以我在普林斯顿遇到余英时教授,他对我说:“你说中国文化没有海洋文明,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余教授说得很客气,“但是我很赞成你提出的关于海洋文明和内陆文明的矛盾。”

他认为,中国文明是从黄河流域发源的,南北朝以后重心移向长江流域。我们一般谈中国文明谈到这里,就不往下谈了。他说,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以后,中国文明向整个太平洋地区进行发展和开拓,但本土的中国人谈得很少。整个南洋的开发,以及现在南洋诸国的早期历史,都跟中国的移民、中国海外社会的发展有关。中国宋代以后,向太平洋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中国的海洋文明,但是中国人自己不谈它,只谈长江、黄河,这是一种陆地思维;同样的,而今在台湾,如果只谈中国的长城、“四大发明”、地大物博、通商盈利,而不理南洋、亚太、海洋、全球,便意味着还陷在陆地思维,即便在一个海岛上也没有看到海洋。

2023底季季转来“《台湾的未来在海洋》新书讲座:台湾的未来为什么在海洋──陆地思维和海洋思维需要对话?”

郝明义帖子里的句子:“很像是陆地到了尽头,出现海洋。思维和价值观的海洋。同属海洋世代,浅海和深海世代的思维和价值观也有所不同”,便可知“海洋思考”已经启动,可惜我此刻无法飞跃大洋去听这个讲座。

但是我一直是一个海洋文明的鼓吹者、思考者,前阵子我还出版了一本《海恸》,专门讲陆权与海权的对峙,也讲“华夏民族诞生在黄土高原,不知道海洋是什么”;

然而反之,海洋民族不是也不知道“内陆取向”是什么,而心心念念于“大陆情结”——封闭、保守、恐惧海洋,所以需要维持千年秦制的情结,为什么已经建立民主政体的台湾,还会幻想再去亲昵、勾连、贸易那个专制大陆呢?

海洋文明虽然近年才成热门,它却是一个悠久的文化概念,甚至更是一种地理生物学概念,因为南太平洋,从来不是“汉文化”的势力范围,那里从六千年前就生存着一个海洋文明和族群,汉人反而是外来的。

《河殇》曾有“蔚蓝色文明”一说,当年颇为标新立异,而我们身陷“黄土高原”,受困于知识的贫瘠和内陆型的封闭,以为那“蔚蓝色”独属欧罗巴,却不知近在东方的婆娑之洋上,便有一个庞大民族群体,存活在无数的岛屿上,其领域东西横跨地球一多半的经度,拥有人口一亿五千万,乃是史前便兴起的一个“海洋文明”,人称“南岛语族”(Austronesian)。

可是,即便偌大一个太平洋,昔日有美日争霸,今日变成中美争霸,太平洋永远不太平。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广松

来源:作者脸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