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暁康:历史同构政党民运☀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政党 > 正文
苏暁康:历史同构
作者:

【按:前阵子我讲新书《雨烟雪盐》,有所谓“一本书包涵著环环相套的双重性:第一重:两大叙述手法、第二重:书写的循环、第三重:“历史的重复”,也即李泽厚一再感慨的“中国近代历史的圆圈游戏”(习*近*平不正在从思想上回到毛泽东、从制度上回到文革以前、从经济上回到大锅饭嘛)、第四重:历史事件与人物的两次出现:老佛爷(西太后)——邓小平;光绪——胡锦涛,近日北京政坛频传彭丽媛如何如何,让人联想起半个世纪前的那位“文革旗手”,几年前有分析,说彭有可能走向前台,2018年同时传言“习只信老婆女儿两个女人”,这个集权特色,习还真的酷似毛,孤家寡人的时候,再不济还有老婆嘛,那就是“江青故事”重演,当年江青染指政治,老毛是费了很大劲的,这个故事要重演,便是“历史同构”了。】

一、两个顶级女人

先讲两个女人:江青和王光美,两个民国女学生,四九后皆成为“领袖夫人”,却因夫君之间的恶斗而成仇,吊诡的是,“女皇”反而上吊自尽,“国家主席夫人”曾经斑斑凌辱,活下来之后,竭尽韬光养晦之能事,宽容宴、泯恩仇,难道是民国教育恩泽于她的?或者说,枭雄既坑了天下人,自己的老婆也跑不掉,而“叛徒工贼”死得飞灰烟灭,倒是积德于妻儿?中国政治还在中世纪,这两个顶级女人的遭遇就是证明。

北京政体谣言、传说、故事疯传,却全部是太子党们的皮影儿戏,早期的王军、陈元、陈小鲁、邓朴方薄熙来刘源刘亚洲,死的死、栽的栽、隐的隐,现在已经是第二轮,好像只有两个“陕北帮”在耍,即习*近*平、张又侠,此“二人转”,究竟是互坑还是互帮,无人可以解读,荒诞中竟又传出“江青再现”,那个“彭旗手”又是杀克强、又是通奸,只能当“黄段子”听,猜度则是天下恨习已极,拿他婆娘出气,颇有些七六年“粉碎”之后的“三公一母”,一母便是上述“两个顶级女人”之一,当年颇有些故事,却是今日旗手不可望其项背的。

二、忠叛之辨

老少咸宜的《北京晚报》,1963年8月2日突然刊文介绍学术刊物《历史研究》第四期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戚本禹称《忠王李秀成自述》是"叛徒的自白书",挑战了史学界的传统观点。我虽然只是一个中学生,却已经在家中的《历史研究》上读到戚文,却比较赞成罗尔纲,即戚本禹的对立面,觉得被俘的天平天国李秀成的确是在跟曾国藩搞"苦肉计"。然而我怎会知道,这场关于"忠叛"的文字之争,背后有巨大的政治阴谋,跟姚文元批《海瑞罢官》如出一辙,正是"文革"的两场前哨战,所以这一类文字讨伐所挑起的,才叫"文化大革命"。

我当时莫名其妙地关注这场史学诉讼,一开始着迷的,是《李秀成自述》稿本的神秘性,全文应该五万余字,却只剩二万七千余字,曾国藩亲自删改原稿,并撕毁原稿第74页以后的内容,命人抄写送军机处,名为《李秀成亲供》,原稿则藏于湖南湘乡老家。明清史大家孟森的北大讲稿《清代史》说:

‘当时随折奏报之《李秀成》亲供,相传已为曾国藩删削,今真本尚在曾氏后人手,未肯问世。或其中有劝国藩勿忘种族之见,乘清之无能为,为汉族谋光覆耶?闻亲供原稿尚存之说甚确……,’

1936年孟森为北京大学影印曾国藩刻本《李秀成供》作序,再谈这个说法。1944年吕集义在湖南湘乡曾国藩后人家中,见到原稿,拍下十五张照片,而研究太平天国的史学家罗尔纲依据这个蓝本,作《忠王李秀成自传原稿笺证》,继续沿着孟森的思路,论证李秀成诱劝曾国藩取清廷而代之。我觉得这事也很简单,曾国藩不把这个俘虏的《自供》上缴朝廷,自然是因为原稿有不可告人之处,觉得对他不利才如此。戚本禹横空里杀出来说李秀成"变节",哪儿跟哪儿嘛,纯粹是瞎搅和。

然而学界的争论,是家常便饭,怎么会惊动中宣部,连我这个住在沙滩大院里的小孩子也觉得奇怪——九月份中宣部副部长周扬主持了一个批判戚本禹观点的会议,史学界的大佬、名流如侯外庐、翦伯赞、尹达、吴晗、刘大年等,和宣传官僚大阵仗出席,摆出一副权威、正统的架势,周扬说:"这个不全是学术问题,而是带有政治性的问题,应当提交中央宣传部讨论,开部务会议,还应当请中央考虑。"听这口气,就知道这位文艺界总管的厉害,然而连学术界也是由他管着的,是这次才知道的,而且他开会还得到总理周恩来批准,敢情他们也是"政治第一"的,后来文革里批判"学术权威",就是他们这号人,所以我多少觉得有点活该。

究竟这个戚本禹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原来中南海里有一个"政治秘书室",是专门为毛泽东处理文书业务的,成员都是一些老红军、老八路,文化程度低,据说胡乔木曾经向毛泽东建议找一些大学教授来,遭到拒绝,因为毛只看重忠诚。1950年"政秘室"从中央劳动大学选了三个毕业生,其中有个从上海来的山东威海人,初中文化程度,名叫戚本禹。毛泽东有个习惯,每天让秘书摘录报纸要点,再读给他听,这就是戚本禹的工作,同时他还负责管理毛的书籍,有一次他偶然发现毛的阅读书目中,有那本吕集义编辑的《李秀成自述》,就读起来,又去读罗尔纲的《笺证》,心里很不服气,觉得这个忠王李秀成明明就是一个叛徒嘛,于是他写出《评李秀成自述》一文投给《历史研究》。掀起一场轩然大波之后,到第二年春天,忽然江青派人找他,找了三次才把他叫到家里。戚本禹回忆道:

‘第三次江青的秘书沈同打电话找到了我。他让我在我当时办公的居仁堂的走廊上等他,随后他就带我去了江青家里。见面之后,江背对我说,她从《历史研究》看到我的文章,觉得好,就把文章连同《北京晚报》的报道,和《光明日报》的内部动态一起送给了主席。主席看了你的文章就叫我和秘书找资料,主席看了很多有关太平天国的书呢。江青拿出一本蓝色封皮的线装书对我说:最重要的是这本。这是台湾新近出版的《李秀成供状》,白纸黑字呀。这是上海市委宣传部张春桥他们从香港进口的,毛主席仔细看了,还在书中夹了条子。毛主席说你弄不到这本书,叫我把这本书送给你,叫你继续研究,继续写文章。她还告诉我,主席说了,别企望用一篇文章改变人家研究了一辈子的观点。接着江青说:主席终于对李秀成问题表态了,他批了十六个字:"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忠王不终,不足为训。"接着她说:这可不是个简单的表态呀,这是大是大非呀,是一场牵涉面很大的原则斗争啊!国内外的修正主义者,都是反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叛徒呀!’

[page]

文中提到的"蓝色封皮线装书",这事发生在1962年,曾国藩曾孙、台湾东海大学第一任校长曾约农,在台湾世界书局把《李秀成亲供手迹》影印公布于世,每份售价两百四十元,内容较刻本多九千多字,为三万三千三百多字,全书没有结尾。曾约农将原稿捐赠国立故宫博物院,题名为《李秀成亲笔供词》,大陆则称为《李秀成自述原稿》。这本书居然是上海的张春桥进口来送给毛泽东的,这个细节透露,早在1964年"四人帮"里的张春桥已经很贴近毛了;当然,江青主动找戚本禹,也显示这个婆娘对文化学术界的咄咄逼人,以及她的盛气凌人——"背对"著戚本禹传达毛的旨意。

毛泽东为什么对"李秀成"忠叛争辩感兴趣?这涉及到一个重大党内旧案,即所谓"华北六十一人自首叛党集团"。1936年时任中共华北局书记刘少奇,为了抗日战争的需要,指示关押在北平军人反省院的61名中共干部履行"自首"手续保释出狱,此决定由延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批准,61人包括刘澜涛、薄一波、安子文等。谁知1966年康生写信给毛泽东,重提此案,说刘少奇当年的这个决定是"一个反共的决定",很明显他是在给毛出主意,如何发动文革打倒刘少奇。毛泽东恰在此时看到戚本禹的文章,乐得"古为今用"一下,借学界"忠王李秀成"的忠叛之争,明确向天下释放一个他要"抓叛徒"的信息。后来文革爆起,以及蔓延全国的"抓叛徒"风潮,冤死无数性命,其端倪皆始于此。那批当年"自首"的人,一个也没逃脱"叛徒"的归宿,刘少奇则最惨,带着"叛徒、内奸、工贼"的帽子被活活整死。

不过在六十年代初,戚本禹"一炮当红",康生要他去设在钓鱼台的"反修··*"写作班子,但是《红旗》副总编辑邓力群也找他谈话,他说不想去《红旗》,邓一扳面孔:"这个事是给主席打的报告,主席批了,没得商量了。"原来《红旗》杂志总编辑陈伯达抢先向毛泽东提出调戚。

沙滩大院一九六四年那时,大家都到机关食堂吃饭,各家凑一桌,我记得常看到有一个瘦高的中年男人,总是谁也不搭理,孤伶伶独自吃饭,偶尔凑到我家这桌来,也是傲慢地朝我爸点个头,闷声吃他的。后来听爸同妈妈私下说,此人即正当红的戚本禹。

三、"阎王殿"

共产党搞革命,一靠枪杆子,二靠笔杆子。陆定一是笔杆子,住在中南海,他的儿子陆德说:

‘党政军有三个部门在中南海里面办公:中央军委、中央宣传部、国务院。中央军委和中宣部在乙区,国务院在丙区。在办公地点和出入方面,国务院比中央军委和中宣部低一级。我家前院原来住的是彭德怀,五九年上庐山开会的时候,我爸爸跟彭老总坐一列车,火车上彭老总跟我爸爸谈了他对大跃进的想法,我爸爸还给他提供了一些材料。庐山会议上彭老总给毛主席写了信,当时有人也批评我老爸右倾,是主席说了话:"秀才还是我们的秀才嘛。"这才没整我老爸。彭德怀出问题以后,军委搬出中南海。中南海里面就剩下两个部门,一个是国务院,一个是中宣部。’

1957年初,中宣部机关从中南海的庆云堂等处搬出,迁进沙滩大院新落成的办公大楼,就在"五四"红楼的正北面;接着迁进来的,是《红旗》杂志和中央政治研究室。但是陆定一仍然住在中南海的增福堂。

陆定一,江苏无锡人,在上海南洋大学读书时加入共产党,长期在共青团中央担任宣传部长,曾赴莫斯科担任中国青年团驻少共国际代表。后来回国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曾主编《新华日报》、《解放日报》,1945年起担任中央宣传部部长,共在此任上二十二年。期间,陆定一在对待知识分子的政策上,前后矛盾,他积极制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却又强调"没有什么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只有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反驳1962年陈毅在广州宣布"给知识分子行'脱帽加冕'之礼",虽然后者可能只是"虚晃一枪"而已,但是这个事件显示了陆定一的教条和迂腐,接下来他就跌进了文革深渊。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刊登姚文元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向被认为是文化大革命的序幕。此文由毛泽东授意,江青私下组织。彭真、陆定一抵制转载此文,毛在上海还曾下令印刷小册子,由新华书店系统发行;而《人民日报》迟至11月30日才在《学术研究》版内转载此文,两端激烈争夺,这是文革的第一场较量,即所谓"舆论指挥"权的争夺,刘少奇一派便以损失"彭罗陆杨"四员大将而败下阵来。自1962年"七千人大会"后到1965年这段期间,毛有部署地展开对文艺、学术的批判,如对戏剧《李慧良》、《谢瑶环》、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以及史学界批李秀成自述、哲学界批杨献珍、经济学界批孙冶方等,此乃所谓"文化大革命"叫法的由来,因为毛觉得"大权旁落",要靠自己的一帮秘书来发动反击。

[page]

1966年3月,毛泽东在上海批评中宣部:为什么吴晗写了那么多反动文章,中宣部都不打招呼,而发表姚文元的文章却偏偏要跟中宣部打招呼呢?中宣部是阎王殿,要打倒阎王,解放小鬼!中宣部包庇坏人,压制左派,不准革命,如果再包庇坏人,中宣部要解散,我历来主张,凡中央机关作坏事,我就号召地方造反,向中央进攻。各地要多出些孙悟空,大闹天宫。打倒阎王,解放小鬼!

接下来林彪其势汹汹,发表著名的"五一八"讲话,大讲政变:

‘最近有很多鬼事,鬼现象,要引起注意。可能发生反革命政变,要杀人,要篡夺政权。要搞资本主义复辟,要把社会主义这一套搞掉……有一批王八蛋,他们想冒险,他们伺机而动,我们就是要镇压他们!他们是假革命,他们是假马克思主义,他们是假毛泽东思想,他们是背叛分子,他们是野心家,他们阳奉阴违。他们现在就想杀人,用种种手法杀人。陆定一就是一个,陆定一的老婆就是一个,他说他不知道他老婆的事!怎么能不知道!罗瑞卿就是一个。彭真手段比他们更隐蔽更狡猾……罗瑞卿是掌军权的,彭真在书记处抓了很多权……文化战线、思想战线的指挥官是陆定一。’

八月底红卫兵揪斗陆定一,戴高帽、挂黑牌、罚跪、站椅、用皮鞭抽打等。这年9月30日直至1968年5月31日,陆定一先后被隔离于北京公主坟"别墅"和西四七条监所。专案组以"叛徒、内奸"的重大嫌疑,和合谋与严慰冰搞匿名信两大罪名,先后对陆定一进行了刑讯逼供的三轮审讯。康生、陈伯达、谢富治、吴法宪等,均对审讯做过具体指示。陆定一年老体弱,经不起连续突击的车轮战、疲劳战和各种酷刑的摧残,精神恍惚,交代之后又翻供,又以绝食抗议,并写下了遗嘱。1975年11月12日,中央政治局讨论陆定一问题,定了三条罪状:一、阶级异己分子;二、反党分子;三、内奸嫌疑,决定将陆永远开除党籍,释放出狱,离京回原籍,每月发200元生活费养起来。决议经毛泽东批准,作为中共中央1975年第25号文件,下发全国。陆拒绝在决议上签字,所以直到1978年底他才被释放。期间,他的夫人严慰冰也被关13年,儿子陆德被关6年,亲友受株连多人,他的弟弟、岳母等死于非命。严慰冰活了下来,逢人就说:"定一在里面被吊起来打。"

1966年5月底至6月初,已被中央点名的"阎王"是:陆定一、周扬、许立群、姚溱等正副部长,中宣部造反派还要打"活阎王"、"活老虎"(指当时中央尚未点名的副部长);打击面也越来越宽,除了"阎王",又出现"判官"、"牛头马面"、"大阎王"、"二阎王"、"死阎王"、"活阎王"、"死而不僵的阎王";"阎王殿"的"亲信","黑笔杆子"、"黑爪牙"等等;有人还提出十七级以上的干部都要炮轰。

中宣部办公大楼门口两侧的柱子上贴上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庙小妖风大",下联是"池浅王八多",横批:"打倒阎王殿"。沙滩大院——北京沙滩北街甲2号,成了京城一大闹市,造反的、串连的、看热闹的,人山人海;大字报铺天盖地;部长陆定一、副部长周扬已被监禁;副部长许立群、林默涵,秘书长童大林,每日数次被揪出来批斗,叫做"黑帮示众";中宣部的正、副处长、业务骨干被打成"阎王殿"的"判官"、"亲信"、"黑笔杆子",进入了"黑帮"队伍,剃了光头,监督劳动,还强迫他们唱"我是牛鬼蛇神"的"嚎歌";大大小小的批斗会开了几十次。在这个时期有四人自杀:副部长姚臻、宣传处处长王宗一、国际宣传处干事刘克林、张际春副部长的夫人罗屏等……。

文化大革命中,中宣部因为被毛泽东定为"阎王殿",被迫害致死8人;坐牢的9人。被诬陷为"叛徒""特务"等17人,其中正副部长10人。中宣部的正、副部长、秘书长除陈伯达一人外,均被诬为"阎王",一律打倒;正、副处长被诬陷为"判官"、"牛鬼蛇神"被打倒。一般干部被打成了"黑帮"、"黑爪牙"、"三反分子"、"假党员"、"现行反革命"、"老胡风分子"、"杀人犯"、"五一六"分子等等,不计其数。中宣部下属单位、有关部门及省、市、地县各级宣传部被打成"小阎王殿"、"阎王殿分殿"等等,无法计数。陆定一、周扬坠入地狱,九死一生,自不必说,周扬的夫人,也被挂上"周扬的黑老婆"的大牌子,罚跪在大卡车上,拉出去游斗,而后蹲"牛棚"数年。副部长许立群被揪斗最早,关押8年半,患精神分裂症后死去。副部长姚溱自杀后,其夫人也被打成叛徒、特务,坐牢多年,失明残废,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无家可归。副部长张子意、张际春、张磐石、林默涵,秘书长童大林等,均被关押、监禁,或死或家破人亡。中宣部所有人,先被"军事管制",分班、排、连集中食宿,后被"扫地出门",发配到西北贺兰山下,劳动改造四年,人员最后分配散尽,中宣部彻底消亡。

四、电影处长

沙滩大院这么个"阎王殿",里面几乎都是"牛鬼蛇神",运动中互相揭发贴大字报,却也出现很特别的一张,题名《阎王殿将校以上排队》,作者是自称"牛头马面"的干部处副处长郝一民,给部长和处长们排了个队,大阎王、二阎王之后,是"阎王殿参谋长",然后依次是:1、牛头马面和判官;2、忠实的奴才,或贾贵的后代;3、驯服的工具(有的挨过棍棒,有的思想共鸣);4、明驯暗不满的准备逃跑懦夫;5、叛逆的英雄(极个别或者还没发现)……。

沙滩大院闹得人仰马翻之际,大家都没想起来一个人,她也曾是这里的一个处长,这会儿哪里去了?

原来,六六年文革当下号称"旗手"、手握生杀予夺大权的江青,曾经也是中宣部的一个处长。据时任理论宣传处副处长的于光远文革后回忆,当时的中宣部副部长胡乔木,建议江青做中宣部电影处的正处长,书面报告毛泽东,毛在1951年11月16日答复:"此件很好,可照此实行。"同时也提出"江青是否适宜做处长值得再考虑一下。"此处毛的意思,可能是说江青资历级别都较低,不够当中宣部的处长——中共的体制很怪,国务院部委的建制是部、司(局)、处、科各级,而党务系统即中央直属部位,没有司局级,部长以下就是处长。

所以胡乔木建议让江青担任电影处的正处长,显然属溜须拍马之举,他自然不理毛的"谦让"照做。不过于光远说,那个中宣部电影处也没有副处长,只有两个干事,一个是钟惦斐(就是钟阿城的父亲,那就是著名电影评论家,钟阿城的父亲啦);另一个名叫安琳,还有一个办事人员沈美理。江青很少来沙滩大院,她只布置给电影处的人看各种电影,布置完了她也不问,她自己则在家里看这些电影。

恰在此时,毛泽东跟江青在家里看了电影《武训传》,还连看两遍,并立即让胡乔木组织批判文章,后犹觉不足,竟亲自撰写了人民日报社论,引导一场"武训大批判",令该片成为新中国的第一部"禁片"。当时中宣部电影处的工作,就是抓这件事情。毛批武训,主要是想肃清陶行知的"教育救国"理念。于光远回忆,江青还以李进的名字去山东进行"《武训传》问题调查",陪她去的是袁水拍,《人民日报》文艺部负责人,江青后来还在家里请袁水拍一家人吃饭——这个细节,是文革中袁水拍告诉于光远的,他们俩当时同在中宣部的牛棚里头。

于光远可算是中宣部众处长中的幸存者,八十年代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实际负责人。他说在延安就认识江青,1942年在去陕北绥德途中,他跟江青同行,走了一天半,居然两人没说一句话。他的回忆文字中,最有意思的,是关于江青原始姓名的钩沉:

江青说,她的父亲李德文在山东诸城城关开了个木匠铺,生意不错。娶了两房妻子,自己是庶出。她原来的名字叫"李进孩"。上小学时校董薛焕觉得这个名字不雅,看她长得又高又瘦、双腿细长,就替她取了"云鹤"这个名字。

于光远说,1961年他看到毛泽东那首《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的七绝,原以为"李进"是江青自己起的化名,后来才知道那是从"李进孩"简化而来的。他还指出,林彪和江青在文革中是合作的,而且他们两个人都讲究仪式,林彪发明手持小红书、口喊"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要求群众回应"敬祝林副主席永远健康!";江青的仪式则是她呼唤"同志们好",要求群众回应"向江青同志致敬!向江青同志学习!"

1937年江青到延安的第二年,也就是1938年11月,她同毛泽东结婚了。结婚的时候摆了两桌酒菜,新郎毛泽东没有出面,只有新娘江青向到场的人表示谢意。八十年代的科学院副院长李昌,当年在延安出席那个酒席,他后来同于光远谈起这件事情。

引自《西斋深巷》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广松

来源:作者脸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