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睎干:台北看《狱中信-邹幸彤》与《慧童》☀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存照 > 正文
冯睎干:台北看《狱中信-邹幸彤》与《慧童》
作者:

今天在台北的“2025香港影展”看了《狱中信-邹幸彤》与《慧童》。两出纪录片加起来才80分钟,同场接连放映。实不相瞒,这次原是为慕名已久的《狱中信》去电影院,结果发现打孖上的《慧童》也非常好看,暗喜没有走宝。

邹幸彤不必多介绍了,香港人应该都很熟悉,但看了这出配以动画的《狱中信》,她的牢狱生涯才清清楚楚呈现在我的眼前。被囚近四载的邹,一直透过无休无止的写作,从深渊呐喊。她写公开信、法庭陈词、获颁国际人权奖的感言⋯⋯让世界持续听见她的声音,而这一切都是她坐在斗室地上,背靠碌架床的柱子辛辛苦苦写成的。

也是看了这片子,我才具体知道香港监狱对待邹幸彤是如何不人道:邹请囚友吃花生,被“钉仓”(即罚她单独囚禁“水饭房”)三日;请人吃一片姜,钉仓七日;有囚友无人探访,没有洗发水可用,善良的邹分给她一点用剩的洗发水,又被钉仓三日;还有一次,她因为堆积太多信件,竟被罚十八日。若我没记错,电影说光是2023下半年,邹已被钉仓78日。记者曾向惩教署查询,获覆“不评论个别事件”。

散场后,同行友人称赞电影“有教育意义”,我同意。近年看香港2019年后的纪录片,多以纪实抒情为主调,《狱中信》的特别,是透过英语旁白念出邹幸彤的狱中信,引导观众思考法治的本质,还简明地解释了今天香港“司法独立”何以虚有其表——法庭透过一个又一个案例,逐渐令法治变得面目全非,结果是“独立”的法官受限于案例,即使无人干预,判案也跳不出政权的五指山。

《狱中信》尽管只有短短22分钟,但已经启发良多。片中提到2023年欧洲律师协会委员会向邹幸彤颁发人权奖,邹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矢言为法律服务的人被指犯法,却因此受到表扬,当中必然有些很严重的问题( Something must have gone very wrong when one who pledged to serve the law receives recognition instead for allegedly breaking the law)。”许多人总是说“规则就是规则”、“犯法就是错”,但你想过法律是从何而来、为谁制定的吗?《狱中信》带出的问题、引发的思考,我认为才是名副其实的国民教育。

另一出《慧童》是家庭纪录片,主角是导演任侠的祖母——拍摄时已91岁的彭慧童。她本是香港出生的千金小姐,年轻时向往中国的“自由”,离家出走,跑到大陆参与政治运动,还跟一个前地下党员结婚,诞下导演的爸爸和叔叔。之后发生的事都写在历史书里了,文革、三反五反、下乡、坐牢⋯⋯她全不缺席。

1966年后,慧童的丈夫(即导演的祖父)也被扣上牛鬼蛇神帽子,惨遭批斗。在那段翻天覆地的岁月,她的左手更因一次意外被活活烧断。可她依然咬紧牙关挺下去,把两个儿子养大了。片子拍任侠到广东惠州探望父亲和祖母,三人久别重逢,闲话家常,穿插漫不经心的幽默和睿智,看起来像是一家三口的对谈,实则是三个时代的独白。

全片最令我难忘的,是父亲带任侠去房里翻看祖父母60年前的资料文件,被慧童看见,恍如把她带回那个疯狂的文革年代。慧童当下站直身子,朗声说自己“行得正、企得正”、“清清白白”、“你们搜吧”,语气斩钉截铁,仿佛怕说慢了半拍,就有人把她押出去游街示众。

父亲劝她不要那么激动,慧童便独个儿走到客厅,唱着哀怨的粤曲。这一幕,把慧童埋在心底半个世纪的创伤后遗症都抖出来了,那些说话、表情和反应,无不带着时代的烙印,相信没有编剧写得出。回心一想,文革的疯狂着实令人不寒而栗。

把《狱中信-邹幸彤》跟《慧童》一口气看完,是很奇特的观影体验,令我内心五味纷陈。说它们风马牛不相及,乍看倒也不错:一个是坐牢的女律师,一个是断手的老妇人;一出记录抗争,一出回首前尘。但思绪沉淀下来,自会发现两部电影,其实是同一条河流的两端。

它们都以主角名字作片名,都拍坚强的女性。更巧的是,她们所受的伤害,说到底,都源自同一个政权。《狱中信》在香港大概无缘上映,但“回乡寻根”的《慧童》应该可以吧?《慧童》不谈抗争,只讲余震;不流血,却见泪痕。我盼望台湾能多放几场,让更多人看到这两出佳作——不单为了认识香港的现在与中国的过去,或许更可以借鉴别人,为台湾选一个更好的未来。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广松

来源:十三维度脸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