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洛|报应——三峡工程对邓小平老家四川省广安市以及川东北地区水灾的影响☀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文集 > 正文
王维洛|报应——三峡工程对邓小平老家四川省广安市以及川东北地区水灾的影响
作者:

前言

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无论做好事还是坏事,都有报应。李鹏在三峡日记中高度评价了邓小平三峡工程的作用:“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对建设三峡工程做出了重大决策”。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2003年6月1日三峡水库开始试运行。从那之后,四川东北地区,包括原来属于四川的渝东北地区,也包括邓小平老家四川省广安市,暴雨、洪水变得更加频繁,灾害强度更加严重。笔者简单统计了2003年6月1日三峡水库投入运行后,邓小平四川老家发生暴雨、洪灾的记录,几乎年年都有暴雨、洪水灾害,有时一年要经历几次灾害。2010年邓小平老家广安市洪水灾害,78岁的市民易明埠说:“我在这里生活了七十多年,这样大的水从来没见过。”

这便是报应,大水冲了龙王庙。

一、邓小平的老家

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的一户富裕农家三合院内。邓家老屋是典型的川东民居建筑,占地833.4平方米,共17间房屋。象中国传统的农民家庭一样,邓小平祖上三代拥有这块私有的宅基地,最早的一座北屋由邓小平的曾祖父修建于清同治年间(1856年至1875年)。按照中共的阶级划分,邓小平的成分是不折不扣的地主。1920年8月28日邓小平等83名重庆学生坐吉庆号客轮从重庆赴上海,然后赴法国勤工俭学。至于16岁的邓小平为什么要离家出走赴法国勤工俭学?对此有不同的说法,这不是本文关心的要点。2001年7月3日,国务院宣布邓小平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所谓红色旅游的景点。

图1:邓小平的故居,图片来源:网络截屏

二、范晓等对三峡水库对川东北地区暴雨洪水的研究

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批准了国务院兴建三峡工程的议案。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2003年6月1日三峡水库开始试运行。从那之后,四川东北地区包括重庆东北地区,本文称川东北地区,暴雨、洪水变得更加频繁,灾害强度更大,这里囊括了邓小平老家四川省广安市。

原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总工程师范晓等专家们经过研究发现,三峡库区以北几十公里至一百公里之外的川东北地区(主要包括四川达州、巴中、广安、南充,重庆开县等地),出现了连年暴雨成灾的罕见现象,其中以达州最为严重。2014年12月5日在法国巴黎出席“2014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范晓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简单介绍了他们团队的研究结果。范晓说:“与全球性的气候变化相比,诸如巨型水库这样的人类工程,也对局部地域的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带来的持续性的气象灾害,成为当地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2014年12月11日《第一财经日报》以《三峡改变局地气候旱地变泽国》为题予以报道。

图2:原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总工程师范晓,目前在中国大陆被禁言,图片来源:网络截屏

范晓首先指出,三峡水库自2003年蓄水以来,库区气候在气温、湿度、降水等方面都有较明显的变化。暴雨洪灾已成常态。范晓说,三峡水库蓄水十年后的2012年至2013年,他又重访了三峡水库的重庆库区,三峡水库对气候的影响也是其考察中关心的问题之一。当地居民反映,蓄水以后气候变化很大,夏天更热了,冬天更冷了。以前夏季最高温度通常是38℃左右,而现在高于40℃是常事,并且持续时间很长。

范晓等的调研发现,比库区气候变化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在三峡库区以北几十公里至一百公里之外的川东北地区出现了连年暴雨成灾的景象。三峡水库开始蓄水的第二年,2004年9月,历史上十年九旱的达州遭受了数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洪灾,沿河的很多乡镇,水位涨幅可高达二三十米。范晓回忆说:“当地一些八九十岁的老人对我说,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大的水。当时人们也许根本没有想到,这只是川东北连年暴雨成灾的一个起点,仿佛装着暴雨洪水的潘多拉魔盒被突然打开。”

范晓等专家对2004年至2014年川东北的暴雨事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发现2004年至2014年已统计到至少32次暴雨过程,其中97%都是24小时降雨100~250毫米的大暴雨、或者24小时降雨大于250毫米特大暴雨。其中许多降雨强度不仅创造了历史记录,而且也是全国罕见的。

比如24小时降雨量,万源井溪502.9毫米(2009-07-13);5小时降雨量,万源城区246.3毫米(2010-07-16至2010-07-17);1小时降雨量,万源城区84.2毫米(2010-07-16至2010-07-17)。

又比如年降雨量,2007年渠县降水量达到了1641毫米,创该县年降水量历史极大值,而渠县以往的年平均降雨量为1068.5毫米。渠江及其上游的州河、巴河流域,洪水水位涨幅多次超过15米,例如渠县县城水位涨幅:2004年19.8米、2007年21.3米,2011年18.9米。给沿江城镇村落造成严重威胁和重大损失。

范晓总结说:“历史上曾经是偶发事件的暴雨洪灾现已成为常态。而且每一次暴雨事件都伴随了数十起以至数百起地质灾害。”

根据对2004年至2014年的数据统计分析,已经收集到23次暴雨的经济损失数据,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97.1亿元;另外,在已收集到死亡与失踪人数的12次暴雨事件中,共有198人死亡,106人失踪。

三、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中关于三峡工程对气候影响的结论

198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行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其中包括了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评估,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工程环境影响评估。按理说,应该可以得到可靠的科学结果。可是在中共高层的政治干预下,这个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特别是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出现了重大的错误。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不是一份报告,而是前后有两份结论不同的报告,一份报告的结论是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弊大于利,但是一部分不利影响是可以通过人为措施加以限制的。另一份的结论是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利大于弊。参加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生态和环境组的专家在第一份报告上签了字,两位参与者没有签字;而送到环保局、国务院、中共中央和全国人大的却是第二份报告。

图3: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学煜,1984年起兼任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没有在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生态与环境组报告上签字,图片来源:网络截屏

图4: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生态学家陈昌笃,没有在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生态与环境组报告上签字,图片来源:网络截屏

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生态和环境组的专家对三峡工程对降雨影响的研究不多,因为在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中还有两个个专业组是研究降水的,一个是洪水组,一个是水文组。按照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领导小组的规定,不同专业组的专家是不可以进行信息交流,信息交流只能在专业组组长之间进行。所以在生态和环境组、洪水组和水文组之间的使用的数据和信息是不同的,得到的结论也是互相矛盾的。

现将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中关于三峡工程对降雨影响的内容摘录如下:

库区降水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匀。降雨量年内分配特点是冬干、夏雨、伏旱、秋湿,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相比差异较大。库区有两个多雨时期,一个在5至6月,另一个在9月;而长江中、下游平均只有一个多雨月份,即7月。这两类不同降水类型分界线就在巴东、秭归一带,形成上述特点的原因,一方面是梅雨期长江中、下游雨量大于上游川江地段,另一方面是库区伏旱来得早而明显。

降水量受地形影响极大,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量受高度影响递增,地形对降水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屏障的排列与大小。实测资料表明,库区有两大降水中心。一个位于七曜山余脉、武隆县北部的接龙,年降雨量在1800毫米以上;另一个最大降雨中心在大巴山山脉的南坡的汤溪河、后溪河的上游,年降雨量达1760毫米。沿江河谷雨量相当较少,少雨中心分别在丰都南岸和重庆巴县一带,年雨量均不足1000毫米。

对降雨影响的预测

计算最后结果表明,库区全年水汽输入总量为22796亿立方米,输出总量为14045亿立方米,年水汽净输入量为8751亿立方米。水汽输送状况各界面差异显著,东界是水汽主要输出界面,全年除冬季有水汽输入外,其余各季均是输出,输出的水汽占库区水汽输出总量的87.5%。南界和西界是水汽的主要输入界面,两界面全年输入的水汽占库区总量的86.9%。区域内水汽输入以春夏两季最盛,秋冬季节较少。

建库前水面与陆面年蒸发总量之和为3082亿立方米,建库后气象要素与水面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变化,相应的蒸发总量为3088亿立方米,水库将使库区年降水量增加3毫米。

国内对其他一些已建水库降水效应的分析表明,水库对降水的影响范围从几千米到上百千米不等,主要取决于于水库特征及当地地形。近湖泊行的新安江水库,建库后对库区降水产生影响的最大距离为80千米,影响特点是使库区及沿岸十几千米范围内降水减少,而在减少区之外的几十千米范围内降水量则增加,水库下风地带表现尤为明显。

据三峡库区1961年至1980年逐日降水实测资料分析表明,江面水域对降水强度具有明显的削弱作用,西段223次大雨中,有65%未过江;东段212次大雨有58%未过江;大雨未过江的现象又以夏季居多。水库兴建后,夏季由于水面温度较岸边为低,水面上大气层结趋于稳定,降水量将有所减少,但夏季库水位处于低水位状况,水面展宽最小,影响不是很大;其他季节在气层不稳定时,局部降水可有所增加。工程对影响范围内的降雨总量很小,但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水库上空及气流的背风地段降水量有所减少,气流的迎风坡降雨量有所增加。上述影响涉及库周几千米至十几千米。

根据三峡工程完成大江截流之后中国发表的文献,三峡工程“环境影响综合评估”中使用了矩阵法,局地气候是其中的一个因子,其价值权重为0.0129(总数为1),最后对局地气候变化的评价结果还是正面的,是一个绝对值很小的正数。

必须指出的是,这个所谓的“环境影响综合评估”,不但包括了“自然环境影响”,还包括了“社会环境影响”。在无改善措施的条件下,三峡工程对自然环境的负值总和为-48.11,正值总和为1.95,正、负之比为0.041,代数和为-46.16。这表明,水库淹没对自然环境的综合影响是弊大于利。这就是第一份环评报道的弊大于利出处。对社会环境影响的正值总和为157.6,负值总和为-51.0,正、负之比为3.09,代数和为106.6。这表明对社会环境综合影响是利大于弊。从工程的总体影响来看,正值总和为159.55,负值总和为-99.11,正、负之比为1.61,代数和为60.44。显然,总体综合影响也是利大于弊,这是第二份环评报道的利大于弊出处。

这就解释了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弊大于利和利大于弊两个互相矛盾结论的出处。第一个结论是按照世界上流行的方法,研究和评价了三峡工程对自然环境影响;第二个结论是用中国特色的方法,把三峡工程对社会环境影响如工业、农业、交通、旅游发展等也包括进去了。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生态环境组的专家们只完成了对自然环境影响的评价,于是就有了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是弊大于利的结论,并在论证报告上签了字。而第二个报告增加了三峡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于是有了利大于弊的结论,只是在报告上签字的专家,至今连名字也没有敢公开过。

对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中关于三峡工程对降雨影响的结论做点评论:

第一,主要是过去状态的描述,对三峡工程建成后的影响研究十分肤浅;

第二,基本认为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降水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比如建库前年蒸发总量之和为3082亿立方米,建库后相应的蒸发总量为3088亿立方米,年蒸发总量增加6亿立方米,只增加0.195%。同样库区年降水量仅增加3毫米。但是结论又不排除例外的可能,影响会很大,比如新安江水库建库后对库区降水产生影响的最大距离为80千米,影响特点是使库区及沿岸十几千米范围内降水减少,而在减少区之外的几十千米范围内降水量则增加;

第三,利用中文描述不准确的特点,将问题大的化小,小的化无。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降水影响涉及库周几千米至十几千米。仔细阅读可以知道,这几千米至十几千米,是指水库一侧的影响范围。三峡水库对两侧都有影响,影响范围起码扩大一倍。结论没有明确地指出,三峡水库的长度是600多公里,三峡水库对降雨的影响地区是一个非常大的区域。如果按新安江水库的最大影响距离80千米计算,两侧160公里,水库长600多公里,最大可能影响范围是10多万平方公里。

第四,对蒸发总量和降雨量变化的预测过小,对降雨量变化的方向正好相反。中国对多个水库建成后蒸发量的变化做过详细研究,比如密云水库等,蒸发影响都是十分显著的。如结论所引用的,新安江水库建成后,库区及沿岸十几千米范围内降水减少。但是到了三峡水库,就成了水库将使库区年降水量增加3毫米,中间没有任何逻辑联系。中国对丹江口水库也做过同样的研究,也是库区年降水量减少。

最后给读者提供一些关于三峡工程对库区气温影响的资料,这是中国媒体宣传报道比较多的:“水库建成后,迂回曲折的长江河道形状不会有大的变化。只是水位的抬高,江面增宽,属典型的河道型水库,气温改变值不如湖泊型水库明显。经上述两种方法计算分析,其预测结果极为相近,水库对库周气温有一定影响,但由于沿岸多山,水体温度效应受地形制约,影响范围不大,水平方向开阔地带大于峡谷区域,一般为1至2千米,垂直方向约400米;大气层结趋于中性,逆温天气将减少,年平均气温增加0.2C左右,日较差平均缩小1C左右,年较差平均缩小1.2至2.2C;冬季、春季在高水位下运行,水面气温降低0.9至1.2C;极端最高气温约下降4.5C,极端最低气温可升高3C左右。”

其中的最后一句,“极端最高气温约下降4.5C,极端最低气温可升高3C左右”,就是中共官方媒体所说的三峡水库的空调机左右,夏季极端最高气温约下降4.5摄氏度,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可升高3摄氏度。

正如范晓重访三峡库区后所说,当地居民反映,蓄水以后气候变化很大,夏天更热了,冬天更冷了。以前夏季最高温度通常是38℃左右,而现在高于40℃是常事,并且持续时间很长。

四、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研究报告的结论

2011年5月31日《第一财经》发表题为《NASA数据证实三峡工程减少附近降水》的文章指出,NASA的研究人员撰写的研究报告指出,在2003年蓄水水位从66米提升到135米之后,三峡大坝建设引起的土地使用变化增加了大巴山和秦岭之间的降水,减少了三峡大坝附近地区的降水。这项研究表明三峡大坝对气候的影响范围是100公里,而不是三峡建设专家组给出的10公里。

[page]

NASA的这篇研究报告发表在2006年美国地球物理联盟的《地球物理研究》上,首席作者为吴力广(音),他的工作单位是位于马里兰州的NASA哥达德航空航天中心与马里兰大学巴蒂摩尔分院。其实NASA这篇研究报告的内容已经早已传入大陆。后来中国多个媒体予以转载。

研究报告首先介绍了长江和三峡工程的基本概况:

2009年完工的三峡大坝,横跨中国长江,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也将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能从太空用肉眼观测到的人工建筑。NASA的地球资源探测卫星自这座大坝1994年破土动工以来,就一直提供详细、清晰的大坝上空场面。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在中国境内绵延3900多英里,诸如上海附近的出海口。历史上,这条大河一直容易发生水患,基本上每十年就会泛滥一次。单是20世纪这一百年里,据中共官方统计,约有30万人死于长江水患。

大坝的修筑将改善长江的洪水控制,保护下游平原地区1500万人口以及370万亩农田。通过NASA的地球资源探测卫星,可以俯瞰这座大坝的修筑情况。第一幅图片显示的是工程开始前的三峡地区。到2000年,河流两岸的工程已经开始动工,但是被截流的河水还是能顺着河南岸一条窄窄的水道流出。2004年的图片显示大坝主墙的有限进程,以及注了一部分水的水库,以及边上的许多峡谷。到2006年中,主墙已经竣工,长达2英里(合三公里)的水库横跨在大坝上,注满了来自上游的江水。

三峡大坝的绝对面积与发电量是难以想象的。工程建设成本高达6250亿美元,长大约1.4英里(合:2.3公里),高607英尺,比亚利桑那和内华达州交界的胡佛大坝大5倍。

三峡大坝水库工程储水量达5兆加仑,到2009年全部26个机轮安装完成投入使用时,三峡大坝的电输出量可达1万8千兆瓦特,是胡佛大坝的20倍。水库也将容许万吨货轮进入中国的内部城市,打开新兴内陆城市的农业和制造业市场,增加进入中国城市的商业船只。

尽管拥有这些预期的优势,但是建造三峡大坝还是免不了成为备受争议的焦点。虽然水库的储水能力能够减轻今后下游水患的频繁性,但是大坝的水库将高于海平面574英尺(合:175米),淹没244平方英里(合:393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这三座命名大坝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其后果导致超过100万人口必须重新安置,数十座建筑和文化景观将消失在水库里。

除此之外还有环境方面的忧虑。三峡大坝的修筑是为了治理百年一遇的大水。

笔者对研究报告中的“三峡工程建设成本高达6250亿美元”这一信息十分感兴趣。2006年,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是:2006年7月20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9918元。就是说,1美元相当于8元人民币。三峡工程建设成本高达6250亿美元,折合5万亿元人民币!为什么中共政府不敢公开三峡工程的造价?

吴力广等利用热带降雨测量量测程序(TRMM),采用了由Terra卫星发回的数据,使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大气研究中心(PSUNCAR)第五代中等尺度模型(MM5)的高精密度数字模拟技术,分析了三峡水库对于地区降雨以及地表温度的影响。他们把数据分为蓄水前(1998年1月到2003年1月)和蓄水后(2004年1月到2006年1月)两组,进行了对比研究。

研究报告的结论是:水库蓄水后,降雨减少的区域分布在库区及库区以南,而降雨增加最多的区域分布长江以北,平行于三峡库区约150千米左右的地带,也就是说,三峡工程对长江以北至大巴山和秦岭之间区域的降水有着显著的增强。

从地表温度的变化来看,大巴山和秦岭之间的气温平均降低了0.67℃,这是因为降雨增多,云层也增多,减少了阳光直射,降低了到达地表的热量。

吴力广等的报告还认为,三峡水库对气候的影响是区域性的,可以达到100千米的范围,而不是三峡工程论证专家组给出的10千米。三峡水库影响降雨的区域面积达到62平方英里(160.6平方千米),而不是三峡工程论证专家组提出的6平方英里(15.5平方千米)。

必须指出的是,2003年6月1日三峡水库蓄水位只是升高到海拔135米,就是到2006年1月,三峡水库蓄水位也还是海拔135米,直到2006年汛后才升高到海拔156米。吴力广等所利用的第二组数据,是蓄水位在海拔135。如吴力广等所指出的,按照计划,三峡水库要在2009年才蓄水到海拔175米,那时三峡水库达到它的最高蓄水位以后,地区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将会更明显。

对于引起这种降水变化的原因,吴力广等的报告认为,大大增加的水域面积将加强当地蒸发并降低附近的温度,其结果是水域上方的大气更加稳定,进而使660千米长的水库水域大气产生不规则向下垂直运动。如果产生的中等尺度的向下垂直运动跟三峡水库附近近几百千米内的复杂地貌相互作用,三峡水库对气候的影响尺度将达到百千米量级,而不是十千米量级。

正如NASA研究报告所指出的,三峡工程对长江以北至大巴山和秦岭之间区域的降水有着显著的增强。这就直接影响到邓小平的老家——川东北地区。

五、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研究报告的反击

2011年3月14日新华社发表题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三峡工程没有联系》的报道,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研究报告进行反击。新华社采访了四个人,一位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一位是全国政协委员、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烈荣,一位是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重点实验室的王国庆教授,一位是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

郑国光表示,三峡工程仅对周边地区气候有些许影响,但微不足道。郑国光认为,从气象学的角度看,三峡工程建成增加了水分的内循环,而大区域范围的水分外循环并不会因为局部地区的地表改变而改变。外循环对降水的影响占95%,内循环对降水的影响仅占5%左右。把这种微调作用和大气环流异常引起的大范围高温热浪、极端干旱、区域暴雨洪涝联系起来,没有科学依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根据三峡蓄水前后的气候监测资料分析表明,三峡水库对气温的影响是冬季增温不足0.5℃,夏季有降温不足0.3℃。

李烈荣告诉记者,三峡水库给当地带来的变化,就是湖北、重庆部分地区的水面增加了1500平方公里左右,水面蒸发范围大了,局部地区降水量增加了,但范围极其有限。三峡周边区域比三峡水库面积大几千、几万倍,其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

张博庭认为:三峡大坝形成的是狭长的条形湖,少量的水汽只能影响到局部地区气候。就如同某个城市的小湖,周围可能凉快一点,水汽高一点,昼夜温差小一点,但无法影响大范围的气候。

王国庆表示,大面积水体替代陆地,确实将对区域气温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其作用总体表现在对气温的“缓冲”和“调节”上,通过升高最低气温、降低最高气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气温的日差以及年内变差和年际差异。

新华社的报道再次强调,原国家环保总局审查通过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对三峡水库形成后的气候问题作了科学分析,基本结论是:三峡建库后,对库区及邻近区域温度、湿度、风和雾的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

笔者认为,新华社的这篇报道中还是含有一些有用的信息。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根据三峡蓄水前后的气候监测资料分析表明,三峡水库对气温的影响是冬季增温不足0.5℃,夏季有降温不足0.3℃。这就否定了原国家环保总局审查通过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极端最高气温约下降4.5C,极端最低气温可升高3C左右的结论。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结论是极端最高气温约下降4.5C,实际是夏季有降温不足0.3℃,与国家气候中心的气候监测资料相差太远;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结论是极端最低气温可升高3C左右,国家气候中心的气候监测资料称冬季增温不足0.5℃,两者相差还是太大。既然《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在极端气温变化上出错,也可能在蒸发、降雨等上出错。

李烈荣指出,三峡水库给当地带来的变化,就是湖北、重庆部分地区的水面增加了1500平方公里左右,水面蒸发范围大了。这比NASA吴力广等的报告中的“大坝的水库将高于海平面574英尺(合:175米),淹没244平方英里(合:393平方公里)的土地”要大许多。这可能是NASA研究报告使用的2004年1月到2006年1月数据,都是蓄水位不超过海拔135米的数据,而李烈荣是指蓄水位海拔175米、湖北、重庆部分地区的水面增加了1500平方公里左右。因此吴力广等正确地指出,按照计划,三峡水库要在2009年才蓄水到海拔175米,那时三峡水库达到它的最高蓄水位以后,地区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将会更明显。

六、四川暴雨与毛泽东在三峡卡住长江洪水,毕其功于一役

一提到三峡大坝工程,有人就说这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孙中山1919年的《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然后就是1944年美国工程师萨凡奇的计划,再接着就是毛泽东关于三峡大坝和南水北调工程的设想。虽然孙中山、萨凡奇和毛泽东都谈论在长江三峡建坝,但是三个人心中这项工程的目标是完全不同的,三个人做着三个完全不同的三峡梦。孙中山设想在三峡建低坝,改善航道,顺便发点电;萨凡奇建高坝用以发电,然后用电力生产化肥,解决中国粮食生产和中国人吃饭问题;毛泽东建高坝是要在三峡把长江洪水卡住,一劳永逸。

建三峡大坝水库工程,在三峡卡住长江洪水,毕其功于一役,这是毛泽东在1953年提出的主意。顾迈男撰写的《毛泽东和林一山谈三峡水库》一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毛泽东这个主意的产生过程,其中的一些信息对于许多不了解三峡工程决策过程的、或者是对于长江洪水不太了解的读者来说有所帮助,所以摘录几段在下。1953年2月19日长江流域办公室(现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在武汉登上“长江舰”,陪同毛泽东视察长江,一共三天三夜。

第一次对话是关于长江洪水的,摘录如下:

首先,毛主席向林一山了解长江洪水的成因,他问长江流域的气象特点是什么?暴雨区怎样分布?林一山打开随身带来的长江流域图,着重介绍了长江流域的两个暴雨区。一个是从南岭向北流水的地区,如赣江、湘江、资水、沅水,时间大概是4、5、6三个月。暴雨的发展,是从江西到湖南,由南到北,由东到西逐步发展;另一个暴雨区是四川盆地西部、北部、东部和三峡区间,也包括秦岭以南的汉水流域,时间是在7、8、9三个月。这两个暴雨区一般情况下,在降雨时间上是相互错开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长江不会发生大的洪水灾害。毛主席听了,频频点头。林一山又讲了引起长江洪水灾害的降雨情况。他说,如果这两个大暴雨区同时降雨,这些暴雨区的洪水汇合在一起,长江的河道不能安全下泄,就会发生水灾。这种全流域性降雨的天气,一般5—10年可能发生一次。另一种暴雨在较大的地区发生,即区域性暴雨,因暴雨强度太大,也会形成罕见的特大洪水。这种情况在长江有历史记载的1000多年间,就有3次(分别是1860年、1870年、1935年)。“长江流域暴雨最大的强度是多少?”毛主席又问。“根据历史记录,1935年7月间的一次暴雨的降雨中心在湖北五峰县,这次降雨总量达到1500毫米,比两湖地区通常年份一年的雨量还多。这次暴雨造成的灾害使汉江中下游一夜之间就淹死了8万余人,澧水下游死亡4万余人。川西的峨嵋山青衣江流域,因地形的关系,每年的降雨总量都可达到2000毫米以上,所以叫做‘川西天漏’。摘录完。

“川西天漏”,主要是指川西的峨嵋山青衣江流域的暴雨,这是当时的暴雨中心。据说当时在场的还有罗瑞卿,“罗长子”,当毛泽东听到川西暴雨中心每年的降雨总量都可达到2000毫米以上时说,比“罗长子”个儿还高。

毛泽东设想在三峡建大坝,卡住长江洪水,毕其功于一役,这是不切合实际的,它要求三峡大坝后面有一个很大很大的水库,可以拦蓄来自上游、特别是来自四川的洪水。即使三峡大坝能把洪水卡住,大坝后面的水位抬升,四川省包括重庆市的洪水位都要抬高,对四川省包括重庆市的防洪十分不利。

七、目前四川两个暴雨中心

向感兴趣的读者推荐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黄楚惠等的一篇题为《近10 a气候变化影响下四川山地暴雨事件的演变特征》的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所采用的资料为四川省165个国家基准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以及4841个四川省加密自动气象站的逐时降水数据,时段为2010—2019年的5—9月。灾情统计数据来源于四川省气象台提供的暴雨洪涝与地质灾害资料。

2010年至2019年,正好是三峡工程宣布竣工,水库蓄水至正常蓄水位海拔175后的四川暴雨洪涝与地质灾害资料。而美国NASA研究报告只到2006年就结束了,可以说这个研究报告提供的资料是美国NASA研究报告的继续。

研究报告给出了2010年至2019年四川山地暴雨事件及致灾情况统计表:

时间 频次 总累积雨量/mm 洪涝灾害频次  
2010 25 2 513.2 20 5
2011 34 3 620.3 13 4
2012 24 3 025.9 20 6
2013 23 3 179.4 16 5
2014 23 3 162.8 18 4
2015 27 3 060.0 13 3
2016 24 2 797.4 11 2
2017 30 2 791.5 16 10
2018 21 3 177.7 9 6
2019 24 2 832.3 3 7

黄楚惠等指出, 10年间四川两大山地共出现255次山地暴雨事件,即每年均有超20次暴雨事件发生在四川西部山地和四川东北部山地,2011年和2017年出现超过30次的山地暴雨事件,2011年发生山地暴雨的频次最高(34次),2018年频次最低(21次)。

10年间总累计雨量的年平均值为3016.1 mm·a-1,最高值亦出现在2011年(3620.3毫米),最低值出现在2010年(2513.2毫米)。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山地暴雨事件发生最少,但2018年依然有较高的累计雨量。10 a间共引发191次灾害事件,其中洪涝灾害事件139次,地质灾害事件52次,即平均每年由山地暴雨事件导致的暴雨灾害约为14次,地质灾害约为5次。

2010和2012年暴雨灾害最多(20次),2017年地质灾害最多(10次))分析还发现,虽然暴雨灾害在本文统计时段呈逐年减少趋势,但地质灾害却出现增多趋势。暴雨灾害的减少与不断加强的气象预报能力以及政府防治能力有关,而地质灾害的增加很可能是由于继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省不同地区又陆续发生了多次地震,其主要受灾区以及被波及区山体结构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加上暴雨降水的峰值强度有所上升,在暴雨侵蚀效应的不断累积下,相关的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不断增加。

[page]

与1953年林一山向毛泽东汇报“川西天漏”、川西暴雨中心每年的降雨总量都可达到2000毫米以上相比,2010年至2019年期间累计雨量的年平均值已经为3000毫米以上,比“罗长子”个儿还高出一半。

根据黄楚惠等的统计,36.45%的暴雨次数发生在川东北地区,40.16%的暴雨次数发生在川西地区,23.39%暴雨是两地同时发生。在1953年林一山向毛泽东汇报长江流域两大暴雨中心时,最值得关注的是川西暴雨中心。但是近年来,川东北发生暴雨的频率越来越高。如果把渝东北的暴雨也加在一起观察分析,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三峡水库对川东北和渝东北(过去的川东北地区,1997年3月14日之前重庆还属于四川省)暴雨的影响。

再给大家推荐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杨慧鑫等的一篇题为《四川省暴雨变化特征》的研究报告。杨慧鑫等选取四川省32个气象站1961年至2019年共59年的逐日降水量基本气象观测资料,对四川省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其中的一个研究结果很有意思:四川省暴雨主要集中在6至9月,在7月达到暴雨峰值。四川省月暴雨分布型态为东部大于西部,南部大于北部。

下面三张图,一张是四川7月份的暴雨量,一张是四川夏季的暴雨量,一张是四川全年的暴雨量。从这三张图中可以看到,川东北暴雨非常频繁,暴雨量非常大,包括邓小平的老家广安市。

图5:四川省多年7月份32站累积暴雨的空间分布(a)~(h,图片来源:杨慧鑫等,红点为邓小平老家广安市,为笔者加重标出

图6:四川省多年夏季32站累积暴雨的空间分布(a)~(h,图片来源:杨慧鑫等,红点为邓小平老家广安市,为笔者加重标出

图7:四川省多年32站年累积暴雨的空间分布(a)~(h,图片来源:杨慧鑫等,红点为邓小平老家广安市,为笔者加重标出

中国很多科研工作者,比较善于描写和总结现象,不善于去追究发生变化的根源。他们尽量避免把川东北暴雨灾害的增加与三峡工程联系起来。因为如果把川东北暴雨灾害的增加与三峡工程联系起来,可能连这份研究报告也不让公开发表。

八、大水冲了龙王庙

传说东海龙王的三太子要干一件好事,在晚间偷偷地帮助年老的菜园主人浇地。龙王庙的道士认为这是妖魔作怪,持剑刺伤了在浇地的三太子。三太子一怒之下让大地变作一片汪洋,供奉龙王的庙宇也被淹没。后来就衍生出谒后语: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得一家人。

三峡水库投入运行以来,邓小平的老家暴雨变得更加频繁,强度更大,每一次暴雨事件都伴随了数十起以至数百起地质灾害,对老家的民众危害极大,这是报应。

笔者简单统计了2003年6月1日三峡水库投入运行后至2025年6月,邓小平老家川东北地区发生暴雨、洪灾的记录(为不完全记录):

2004年“9•6”洪水;

2005年“7•9”洪水;

2007年“7•6”洪水;

2010年“7•17”洪水(为1847年以来最大洪水);

2011年“9•19”特大洪水(又超过2010年的最大洪水);

2012年的两次洪水;

2013年“7•21”洪水;

2014年的两次洪水;

2015年6月的洪水;

2018年的洪水;

2019年的洪水;

2020年7月的洪水;

2021年7月的洪水;

2022年的洪水;

2023年的洪水;

2024年的洪水;

2025年5月的洪水。

比如2010年7月21日广安市外事办公室发表题为《广安市遭遇160年最大洪灾国际媒体实地采访报道》的报道说:连日来,广安市受渠江上游巴河、州河强降雨影响,遭遇160年来最大洪灾,最强洪峰达25.81米,超警戒水位线9.31米。汹涌澎湃的洪水漫过堤岸,淹没广安老城区三分之二街道。还有报道称,广安市洪水为达海拔25.66米,是四川广安遭受1847年来最大洪水。后来洪水位高达海拔25.8米。

又如2011年9月20日新华社发表题为《四川广安洪水持续高位不退老城区已被泡2天2夜》的报道说:记者在广安市思源广场俯瞰渠江,老城区依然浸泡在一片大水里。渠江江面宽阔,河水汹涌,水位一直持续高位不退,给当地抗洪救灾造成巨大困难。此次洪水从9月18日夜开始侵入广安市区,到9月20日17时,广安市老城区已经被整整浸泡了45个小时,水位下降缓慢。洪峰于19日夜22时流经广安,水位高度为26.1米。

2010年最高洪水水位为25.8米,是四川广安遭受1847年来最大洪水。2011年洪水水位再破记录,高达26.1米。

广安市防汛办高级工程师顾本金告诉新华社记者,水位下降缓慢一是因为上游在来水,上游仍然在下雨,二是下游行洪不畅,渠江、嘉陵江几条大江都在行洪,洪水已经汇集到合川,而且合川城区也已经进水。“下面顶住了,上面就被泡着!”

笔者认为,顾本金工程师对洪水位居高不下的解释非常到位,暗指是人为的错误。

必须指出的是,中共官媒中报道的川东北地区的暴雨、洪水灾害的次数,只是冰山的一角,比起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黄楚惠等所统计的要少很多很多,许多灾害真相依然被隐瞒着。

图8:2010年7月22日新京报报道,四川广安城6年3次被淹居民称洪水来时如大海。“2004、2007、2010,六年中淹了三次,每次损失都不小于10个亿。”广安市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说,图片来源:网络截屏

图9:2010年邓小平老家广安市洪水灾害,78岁的市民易明埠说:“我在这里生活了七十多年,这样大的水从来没见过。”图片来源:如图所示

图10:2011年邓小平老家广安市再次遭遇洪水灾害,洪水位比2010年更高,图片来源:网络截屏

图11:2014年邓小平老家广安市洪水灾害,图片来源:网络截屏

图12:2017年邓小平老家广安市境内多地遭受暴雨袭击,引发严重内涝,部分路段交通受阻或中断,民众生活受到影响,图片来源:如图所示

图13:2021年邓小平老家广安市洪水灾害,据悉,这次大洪水是因为上游水电站不得不放水泄洪所致,图片来源:网络截屏

图14:2023年邓小平老家广安市连续出现区域性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持续性暴雨天气导致了多地出现城镇内涝、地下车库雨水倒灌,乡镇公路、庄稼被淹,山区还出现山洪、塌方等次生灾害,图片来源:如图所示

三峡工程投入运行之后,川东北地区,包括邓小平老家四川省广安市,暴雨变得更加频繁,强度更大,这便是报应。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广松

来源:议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