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玮:欧盟的裂痕与马克宏模式的终局☀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郭家玮:欧盟的裂痕与马克宏模式的终局
作者:
在国际政治全面回归现实主义与主权逻辑的当下,台湾应认清“语言外交”或“象征参与”所能发挥的效力有限,真正保障国家利益的是制度韧性、产业主体性与安全决策能力。马克宏式的模糊语言策略与对内无效治理的组合,正是一种警讯——一个过度依赖领袖形象与国际场合话语权的体制,终将在内外压力下崩溃。 对台湾而言,面对国际地缘板块的重组,更应强化国安决策链的清晰度、行政效率与制度备援,避免沦为国际表演场中的边缘配角。

图片来源:达志影像/美联社

欧盟“双核心”的幻象

长久以来,欧盟被视为法国与德国的双核心体制:德国以其经济实力、制度稳健成为欧洲整合的实务推手;法国则借由核武、外交文化与地缘战略自居为欧洲的象征性领袖。但进入2020年代,这套结构已逐渐松动。在英国脱欧、俄乌战争、能源危机、欧洲右倾化与地缘重构的多重压力下,欧盟的内部分歧与领导困境正日益明显,而马克宏的角色与表现正是这一裂缝的典型象征。

马克宏模式的特质:语言外交与中间主义的极限

长期以来,法国在欧洲自许为“欧盟的代言人”、“中间调解者”、“文明外交者”。马克宏正是这套思维的集大成者。他相信语言能创造空间、暧昧能延续谈判、修辞能拉拢多边。这曾经奏效。

然而在今日,全球不再需要“说得好”的中介者,而是“做得狠”的实力者。美中对抗不是修辞场,是制度与科技的冷热交战;俄乌战争不是价值辩证,而是武器、能源与决心的对撞。

马克宏仍试图扮演那个让法国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的外交演员,但:欧洲东翼国家(波兰、波罗的海三国)早已直接对话华盛顿与伦敦,不再听命巴黎;中国将法国视为机会主义者,并未真正给予实质让利;美国则对马克宏的“去附庸”说辞感到厌烦与疏离。

这场外交话语策略的终章,不只属于马克宏本人,也象征法国过去作为“欧盟话语主体”的角色,正在失去其根基与时代舞台。

马克宏的国际战略可被视为“语言外交的经典操作”:借由频繁发言与多边穿梭制造法国存在感,尝试在美中竞争、俄乌冲突、非洲动荡之间扮演桥梁角色。他的操作逻辑本质上是一种“角色导向”的外交:借由精密设计的语言、象征性访问与记者会话术,将法国包装为世界秩序中的第三声音——不是华府的附庸,也非北京的对立者,而是自成一格的中介者。

然而,这种外交模式的核心在于“不承担代价、最大化话语”——具象征性但无战略落地力。马克宏在援乌派兵、对中强硬、对美协调等问题上,往往发言激进但行动保守,实质行动多转嫁至德国与美国。他频繁于G7、慕尼黑安全会议、北京与非洲多国发表声明,却极力避免实质财政支出或军事部署。这种“道义外包”的操作,短期内维持了法国的主导性,却使欧洲整体决策显得分裂。

马克宏另一步骤则是借由“模糊内政立场以换取国际高度”:在法国国内面对退休制度改革、移民冲突与社会阶级分裂时,马克宏选择将注意力移至国际议题,以“全球治理”的总统形象来逃避具体施政成果的考验。他善于转移议题、延迟决策与语义漂移,将政治危机消化于时间与程序之中。

欧盟的战略困局:德国理性VS.法国表演

面对战争与经济压力,德国以务实派的姿态调整能源政策、强化国防与重建对东欧的政策主导权。梅尔茨领导下的保守主义路线正尝试回归建制治理。而法国则深陷社会分裂与国内抗争,马克宏的“中间技术官僚主义”未能获得选民信任,也无法透过制度巩固欧洲政策的稳定性。

这导致欧盟出现严重裂缝:在军事、防务、援助、产业政策上,法德间合作低效,而小国如波兰与波罗的海国家则另起炉灶,形成“去中心化的欧盟新权力结构”。

马克宏后的法国与欧盟

马克宏的失败不单是个人领导力的问题,而是体现了欧盟制度的一种“表演困境”:一方面期望塑造价值共同体,一方面却无现实协调与执行力。随着马克宏模式崩溃,法国未来可能走向更为人格化、反建制的领袖风格。

其中,极右派领袖玛琳.雷朋(Marine Le Pen)持续以“反欧盟、反移民、重建国族”为主轴巩固其基层动员力,若其胜选,将带来法国对外战略的剧烈转向,例如退出北约军事架构、降低对欧盟的财政承担,甚至在贸易与外交政策上推动去全球化。另一可能路线则是出现如柯文哲式的“技术官僚反建制派”,以数据、效率、去意识形态为名重塑国内政治秩序,表面务实但本质上仍避谈结构性问题,导致治理虚化。这两者都代表法国政治的去建制化趋势。

而这样的法国,无论是走向极右民粹,还是滑向虚拟治理,都将无法扮演欧洲整合的领头羊,反而可能成为瓦解欧盟中心秩序的推手。

结语:欧盟命运的拐点

若欧盟未能解决法德失衡与整合机制的僵局,未来十年将不是整合深化,而是分区协议化、松散化的“功能联盟”。马克宏模式的终局,正是一个象征:欧盟若再只停留于象征性口号、媒体操作与话语主权,终将被全球地缘现实主义的洪流所吞噬。

对台湾的启示

在国际政治全面回归现实主义与主权逻辑的当下,台湾应认清“语言外交”或“象征参与”所能发挥的效力有限,真正保障国家利益的是制度韧性、产业主体性与安全决策能力。马克宏式的模糊语言策略与对内无效治理的组合,正是一种警讯——一个过度依赖领袖形象与国际场合话语权的体制,终将在内外压力下崩溃。

对台湾而言,面对国际地缘板块的重组,更应强化国安决策链的清晰度、行政效率与制度备援,避免沦为国际表演场中的边缘配角。

作者为国际政经评论者,制造业与地缘战略观察者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广松

来源:思想坦克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