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期间,美国提供大量武器军援。图:翻摄自X
自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以来,美国作为西方阵营的领导者,持续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同时在全球多个战区维持军事存在。然而,2025年川普政府上台后,其对中东地区(特别是也门胡塞武装)的军事行动显著升级,进一步暴露美国国防资源调度的失衡问题。据报导,五角大厦可能需从亚太地区调动远程精准武器至中东,以应对日益加剧的冲突需求。此举引发军方高层对印太地区战备能力的忧虑,尤其是在面对中国潜在威胁的背景下。与此同时,美国国内军工产业因长期依赖全球化供应链与生产能力不足,难以迅速补充消耗的军备库存。川普政府虽批准近1兆美元的国防预算,但资金到位与实际产能提升之间存在显著落差。本文将从三个面向分析美国当前面临的困境:乌克兰战争的资源消耗、中东战事的军力牵制,以及国内军工生产能力的瓶颈,并探讨其对美国全球战略的影响。
一段网络的影片显示,美国大批军援物资透过波兰港口运交乌克兰。图:翻摄自影片(新头壳合成)
一、乌克兰战争的资源消耗与战略压力
俄乌战争进入第三年,美国已向乌克兰提供超过50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包括标枪反战车导弹、海马斯火箭系统与爱国者防空系统等高精尖装备。然而,这些援助并非无底洞。根据美国国防部的内部评估,长期支持乌克兰已导致多种关键武器的库存大幅下降。例如,标枪导弹的年产量仅约800枚,而乌军在前线的消耗速度远超此数,迫使五角大厦从既有库存中抽调物资。此外,美国向乌克兰提供155毫米炮弹的行动也显露库存压力,2024年数据显示,美军此类炮弹储备已降至十年低点。
这种资源消耗不仅影响美国本土防御能力,也削弱其在其他地区的部署弹性。印太司令部高层曾警告,若持续将资源优先分配至欧洲战场,美国在西太平洋对抗中国的战备能力将受损。尤其在川普政府重申“美国优先”并聚焦遏制中国的背景下,这种资源分配的两难更显突出。专家指出,美国当前的“一战框架”(即仅能应对单一主要战争的军力规划)已无法适应当前多战线并存的现实。若俄乌战争长期化,美国恐难在短时间内重建足够的战略储备,进而影响其全球威慑力。
美军使用昂贵的防空导弹防御胡塞武装组织的无人机,被批“大炮打小鸟”。图:翻摄自@Aurora107E X账号
二、中东冲突的军力牵制:也门胡塞武装与区域动荡
2025年,川普政府加大对也门胡塞武装的军事打击力度,试图遏制其对红海航运的威胁。自3月起,美军针对胡塞控制区发动数百次空袭,目标包括雷达、导弹发射点与无人机基地。然而,胡塞武装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其武器库深藏于山区隧道,难以被彻底摧毁。据报导,这些行动已消耗价值数亿美元的精准制导武器,且成效有限,迫使五角大厦考虑从亚太地区调动远程武器补充中东战区。
此举引发印太地区美军指挥官的强烈担忧。中国近年在南中国海与台海的军事活动日益频繁,美国需仰赖航舰打击群与远程打击能力(如战斧巡弋导弹)维持对华威慑。然而,若这些资源被转移至中东,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力态势将出现缺口。例如,部署于关岛的B-2隐形轰炸机若被调往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基地支援对胡塞的作战,其对中国大陆的战略投射能力将受限。此外,两艘航舰(例如“杜鲁门号”与“卡尔文森号”)同时驻留中东,也意味着亚太海域的巡弋力量减弱,给中国趁虚而入的机会。
中东冲突的扩大还与伊朗的角色密切相关。川普政府威胁若伊朗继续支持胡塞武装,将面临更严厉的军事与经济压力。然而,伊朗革命卫队已向胡塞提供先进导弹技术,使其得以持续袭击美军与国际船只。这种代理人战争模式进一步拖累美国军力,使其难以从中东抽身,转而专注于印太地区的首要战略竞争。
美国155毫米口径弹药,传生产速度、数量远不及消耗。图:翻摄自齐鸣观察
三、国内军工生产能力的瓶颈
美国军工产业的生产能力不足,是当前困境的另一关键因素。尽管川普政府批准近1兆美元的国防预算,旨在提升军备生产与现代化,但短期内难以扭转长期累积的结构性问题。首先,美国军工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将部分供应链外包至海外,例如稀土元素与电子元件高度依赖中国供应。俄乌战争与中东冲突加剧后,这些供应链的脆弱性暴露无遗。例如,生产精准制导武器的关键芯片因全球短缺而延误交付,直接影响美军补充库存的速度。
其次,国内生产线的扩张受限于劳动力与基础设施老化。根据美国国防工业协会的报告,军工企业的熟练工人短缺问题日益严重,许多工厂的设备自冷战结束后未大幅更新。以标枪导弹为例,其主要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虽计划将产量提升至每年2400枚,但需数年时间新建产线与培训员工。此外,155毫米炮弹的生产同样受限,美国目前仅两家工厂具备量产能力,年产量约14万发,远低于战时需求。
这种产能瓶颈直接影响美国应对多战线冲突的能力。专家估计,若同时面临俄乌战争、中东动荡与台海危机,美军现有库存可能在数月内耗尽,而补充速度远跟不上消耗。川普政府虽强调重建国内制造业,但从政策宣示到实际产出需长期投入,短期内难解燃眉之急。更令人担忧的是,若中国利用此窗口期采取行动,例如封锁台湾周边海域,美国将因资源分散而难以有效应对。
美国爱国者防空导弹及雷达系统。传因应中东战场需要,驻韩美军被抽调2组爱国者导弹发射架。图:达志影像/美联社(资料照)
四、困境对美国全球战略的影响
上述三重困境对美国全球战略构成深远挑战。首先,资源调度的失衡削弱其多战区作战能力,可能动摇盟友对美国安全承诺的信心。例如,日本与韩国等印太盟友若感知美国军力转向中东,可能加速自主防御武装,甚至寻求与中国妥协。其次,中东与乌克兰的长期消耗可能迫使美国调整战略重心,从“全球霸权”转向“选择性介入”,进而影响其在北约与印太联盟中的领导地位。
此外,军工生产能力的不足可能促使美国重新审视国防政策。例如,增加与盟友的军备合作(如与欧洲共同生产炮弹)或推动技术转移,分散供应链风险。然而,这需要时间与外交协调,短期内难以弥补现有缺口。更重要的是,若美国无法迅速恢复军备库存,其对中俄的威慑力将下降,可能鼓励对手在全球范围内采取更大胆的行动。
结论
美国当前在乌克兰战争、中东冲突与国内军工生产能力不足的困境中挣扎,反映出其全球军事霸权面临的结构性挑战。川普政府加大对胡塞武装的打击与对乌克兰的支持,虽展现强硬姿态,却因资源调度失衡与产能瓶颈而难以持续。近1兆美元的国防预算为长期重建提供了资金基础,但无法即刻解决眼前的危机。面对中国在印太地区的崛起,美国需重新评估其战略优先级,避免因多线作战而顾此失彼。唯有加速军工产业复兴并优化资源分配,美国才能在动荡的国际局势中维持其领导地位,否则其全球影响力恐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