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副世界名画,为什么人们不忍心再看第二遍世界艺术|外国艺术|西方艺术☀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世界艺术 > 正文
这副世界名画,为什么人们不忍心再看第二遍

你看过《简·格雷的处刑》吗?

到底是什么让你不忍心再看第二遍?

这幅画通过戏剧化的表现手法,将真实的历史事件转化成充满情感张力的视觉叙事。

无论是在构图,塑造以及时机的选择上,都可以说是最好的典范。

这一期,我们就好好聊一聊这幅画背后的故事和它的创作手法,比如构图,塑造以及时机的选择等等。

只要我们看透了再去创作,一定会有非常大的收获。

废话少说,我们直接开始。

故事背景

《简·格雷的处刑》

人物介绍

画中皮肤白皙、穿着华丽丝质长裙的女孩,她就是简·格雷,她被蒙住了双眼,可能是为了不让她那么害怕吧。

在她身边是一位神父,神父像个父亲一样搂着她,引导她去摸索那块即将砍下她头颅的断头台。

画面左边是一个刽子手,他正皱着眉头,有点不耐烦的样子。

画面右边是她的两个侍女,她们哭得死去活来,已经不省人事。

当我们第一次看到这幅画的时候,第一反应应该是:为什么要杀她啊?

这样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她究竟做错了什么?

在这里,我们先来简单地讲讲这个故事的背景。

简·格雷是亨利八世妹妹的外孙女,她自幼就是一学霸,各科成绩都非常优秀,而且还是新教改革坚定的支持者。

爱德华六世去世后,简·格雷于1553年7月10日被宣布为女王。

血腥玛丽

但民众和贵族普遍支持的是亨利八世的长女玛丽(即后来的“血腥玛丽”)。

仅9天后,玛丽发动政变,简·格雷被废黜并囚禁于伦敦塔。

玛丽一世继位后,试图恢复天主教,镇压新教势力。

1554年,简·格雷的父亲参与新教起义(怀亚特叛乱),尽管简·格雷并没有参与,但仍被玛丽视为潜在的威胁。

为了巩固统治,玛丽要求简·格雷改信天主教,但被简·格雷坚决地拒绝了。

随后,玛丽下令处决简·格雷和她老公。1554年2月12日,16岁的简·格雷在伦敦塔外被斩首。

时机的选择,不同“简·格雷”的对比

这画谁画的?

H·保罗·德拉罗什,这位老哥堪称艺术界的“好莱坞导演”,特别擅长讲故事。

如果说一个画家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那一定是找到故事的高光时刻。

德拉罗什不是唯一画这个题材的画家,我们找来几张不同的“简·格雷”,来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三张同题材的作品对比

首先,我们先来看第一张,这一张画家选的时间点是还没戴眼罩时候,如果我不说,你都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张,这一张画家选的时间点是简·格雷已经趴上来了,刽子手的斧头也已经挥起了,准备要落了,这个时间点,其实也OK,没太多问题。

但是呢,这个故事到这已经过于的彰显了,就是你的劲儿使完了,而不是在它释力之前,最后那一秒的那种张力没有了。我个人其实也不是很喜欢这个时间点。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德拉罗什的,他选的这个时间点就是马上要华彩之前的最后那一点点时间。

画面介绍

这里有一个细节是特别让我动容的,就是你看她已经是蒙着眼睛了,跪下的时候,发现离这个断头台好像还有一点点距离,因为看不见,所以她这个时候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办。

剧照

在电影里面她说了一句话,what should I do?

就是我该干什么?这个时候,站在她身边的天主教神父,把她指引到断头台。

刚才咱们说了,她为什么被断头,就是因为她不愿意加入天主教。

但没想到,在她最后临走的时候,是她摒弃的天主教徒,引领她过去的。

看完这三张画后,我们简单地总结一下。

第一张画,这个故事还没有正式开始进入高潮。

第二张画呢,这个故事马上就结束了。

而德拉罗什选的是在华彩之前的那个时间点,给你一种风雨欲来山满楼的紧张气氛。

所以,这三张画放在一起比较,你就会发现哪一张会让你心里头更疼。

OK,我们知道了德拉罗什为什么选这个时间点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他对画面细节的刻画。

画面细节刻画

当你仔细看他们每个人表情的时候,你能感受到他们每个人心里,都有复杂的心理活动。

我们先看看简·格雷,虽然我们看不见她的眼睛,但是她也是有一些表情的。

细节刻画

比如说,你能从纱布的间隙里看到她明显红肿的眼袋,其实,16岁是没有这个眼袋的,一定是哭了一晚上哭肿的。

我想德拉罗什一定是有意的把眼袋加重了,他就是要告诉你,简·格雷此时很害怕,也很无助。

人物动态

她的第二个表情其实是肩膀,你看,她的这个肩膀是斜着的,在构成上面,你只要出现了斜线,就会给人一种不稳定感。

而她摸索的这个姿态,既表现了她面对死亡的恐惧,又暗示了她在信仰的支撑下获得了平静,这种恐惧和平静的对比,形成了心理和动作之间矛盾的张力。

人物动态

接着往下看,你看她的右手,其实是有一点翘起来的,表明她现在有点不知所措。

然后左手尽力向前伸,她其实很想触达到她的这个目标,结束这一切。

人物动态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神父,你能感觉到他是有一点皱眉的,但是他的眼睛一直在紧紧地盯着简·格雷,这其实是一种关心。

人物动态

还有,你看他的头是向前伸的,双臂搂着简·格雷,形成一个围绕的包裹状。

他的手其实是在帮助简·格雷向前伸,然后触及到那个位置。

视线引导

这里有一个视线引导线,就是神父的手引导着简·格雷的手向前伸,简·格雷的手又引导着观众的视线关注到断头台。

断头台下面铺着稻草,这是用来吸血用的。

这就暗示了即将发生的一切会非常地血腥,营造出强烈的心理冲击。

细节描写

你看,从手到台面的这一段距离,其实就是生和死的距离。

德拉罗什挑的这个时间点真是拿捏的恰到好处,这种近在咫尺的距离,你的心怎么可能不痛?

人物刻画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刽子手,在我们心里,刽子手一般都是凶狠的,但在这里不是。

其实,所有人都知道简·格雷是冤的,她只是一个小女孩,懵懂无知,最后被牺牲了。

人物刻画

你看,他的情绪其实是有一点点无奈和惋惜的,他其实也很关切,但又稍微有一点点的焦躁。

人物刻画

他的右手是相对松弛的,重点在左手,他的左手不是握着斧把,而是轻轻地垂在上面。

他想通过个动作告诉所有人,我在这里已经站了很久,都站累了。

但是我也不知道还有多久才能完事,所以就先这样,就是处在一种idle的状态。

人物刻画

最后就是这两个侍女,前面的侍女的腿上放着简·格雷的衣服和项链。她这个状态应该是哭累了,完全的就撒手人寰了。

后面的侍女转过身去趴在柱子上恸哭不已,不敢看。这就是在暗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会非常地血腥。

OK,讲完这些,我们来讲讲他的构图。

人物分组

这幅画是典型“中心对称”构图,画中人物一共分成了三组。

左边的两位侍女主要起到平衡画面和烘托气氛的作用,中间的神父穿着深色的衣服是为了突出简·格雷,右边的刽子手主要是起到点题和平衡面面的作用。

每组人物都呈现三角形稳定的架构,单个人物还可以继续细分为不同的三角形架构,使得画面既稳定又充满变化。

场景中的直线和人物的曲线形成了对比,使得面面充满了韵律感。

在画中,德拉罗什还用视线引导的方式,告诉你谁是主角。

简·格雷是蒙着眼睛的,她没有视线焦点。神父和刽子手的视线都是看着简·格雷的。前面侍女的眼神是涣散的,也没有视线焦点。后面的侍女是背对观众的,也没有视线焦点。

通过视线的引导,简·格雷就是这幅画的主角。

从构图上来讲,这张画的重心是简·格雷。但她是处在一个中间偏左的位置,为了能让整幅画的构图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右边就一定要有一个非常重的一个东西,拉开一个足够大的距离。

这其实就是构图里的偏倚,你的重心偏左,那你一定要足够重的东西,离得远一点,把力臂拉开,去平衡画面的重心。

画面左边的两个侍女和简·格雷的距离比较近,而且是两个女子,相对来说是比较轻。右边的刽子手和简·格雷的距离比较远,体重也比较重。

画家就是用这种方式来拉这个画面的平衡。

这幅画是非常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你看,它的四边都是暗的,只有中间这一块是亮的。

我觉得这是德拉罗什故意这么干的,他就是要让这个画面中心圣洁一点,白一点,然后血光四溅的时候会更加的残忍,更加的让人窒息。

他的这个表现手法,和委拉斯凯兹的《宫娥》是一样的,只不过《宫娥》讲的是国王他们家温馨的氛围。如下图。

《宫娥》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通过画面中最亮的色块去突出主角。

这样我们就好理解了,在一幅画中,最亮的那个一定是主角,因为这是一个写在我们基因里的判断。

你看,除了简·格雷身上的白色以外,还有她的侍女,神父和刽子手,身上多少都有一点白色。

这绝对是德拉罗什故意设计的。

因为他知道,当你的画面里有一大块主观的颜色之后,你也要画面的其它地方放一点,去平衡一下你的配色,这就是视觉理论中的呼应。

画面中整个背景几乎都由灰黑色构成,使得我们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前景的人物上。

前景的人物呢,德拉罗什又十分巧妙地利用橙色和红色分布在人物身上,形成了丰富的节奏感。

整幅画,只有垫子是冷色,这刚好和人物身上的暖色形成了对比。

在色彩属性中,每个颜色都有它的明度,也就是黑白灰。

我们把画面去色之后,我们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画面里的黑白关系。

你看,画面上的黑白关系,像不像一级一级的台阶。

这种台阶感就是古典主义绘画中特别常用的一种玩法。

这种表现形式就是在黑白对比强烈的地方,加入一个灰色去过渡一下,这样,画面看起来就很舒服。

如果中间没有这个灰色去协调它们这种强烈的对抗,画出来的效果就会跟国际象棋的棋盘似的,特别的突兀。

接下来,我们聊聊德拉罗什的塑造。

塑造

左图《蒙娜丽莎》,右图《简·格雷的处刑》

我们就拿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它做个对比,在《蒙娜丽莎》中,我们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虚实关系。

但在《简·格雷的处刑》中,我们并没有看到明显的虚实关系,它每个地方都强调得很清楚。

造型塑造

你看,这手是不是肉肉的,很饱满。但仔细一看,好像他也没画什么东西。

实际上,他是在特别专注地交代形体的结构和边缘,他把他看到的一五一十地给你交代清楚。

衣褶的处理也是一样,一丝不苟地把每一条衣褶都给你交代清楚,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怎么结束的,说得非常清楚。

他的这种周全感,就会给你一种特别真实特别实在的感觉。

也正是他这种朴素无华的塑造,使得他的作品非常地有张力。

褶皱的刻画

我就特别喜欢他这些细小褶皱的处理,你看,它们的转向是顺着大腿的结构转的,透着布你都能感受到肌肉的弹性。

所以说,如果你想练塑造,想把一个人画精到了。你就从头到尾临一次这幅画,你绝对会学到非常多的东西。

下一页:英国历史上最悲催的女王简·格雷

[page]

英国历史上最悲催的女王简·格雷

油画:临刑前的九日女王简·格雷

英国历史上最悲催的女王简·格雷

作者:凛子

第一次参观伦敦国家美术馆时,有一幅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个面容姣好的女孩,一袭白色衣裙,好端端地被蒙住了眼睛,两手摸索着,寻找面前要她命的木桩……。当时只觉得凄美异常,还以为是什么文学人物的素材作品,而没有再去深究。直到最近读到英国十六世纪都铎王王朝史时才知道,原来这个小女孩儿就是那个只当了九天女王,年仅十六岁,就被无情斩首的简·格雷。

读完这段历史,无比同情这个被命运捉弄的女孩!有很多人都在问,难道她真的就那么无辜,她真的没有野心,真的完全被动,没有篡夺王位的动机和行为吗?她在这九天时间里,都做了什么,被加冕了吗?可否履行过女王的职责?她才十六岁,难道就不能被赦免吗?回答这个问题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我也是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这段历史,想知道简·格林是怎样一个女孩儿,怎样就被推入到这样一个万劫不复的万丈深渊!

熟悉英国历史的都知道经过玫瑰战争血腥的皇权之争,到了1485年,亨利七世娶了约克家族爱德华四世的女儿伊丽莎白,兰卡斯特与约克两大家族的恩恩怨怨才算是宣告结束,白玫瑰红玫瑰合二为一,成了红白玫瑰,都铎王朝建立。

到了亨利八世,国内矛盾基本缓和,虽然仍然和法国摩擦不断,但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基本上算是国泰民安吧。自从1509年他娶了比他大六岁的西班牙公主,阿拉贡的凯瑟琳,十年间他们一共生了六个孩子,却只活了玛丽一个女儿。快到三十岁还没有儿子这件事让他苦恼万分。这事要是放在中国,无论如何不会是问题!皇帝随便弄个三宫六院,只要他自己没问题,不愁生不出儿子来。可是英国是一夫一妻制,国王可以在外面随便找女人,情妇有多少,国法也管不着,但是有一点,不管和外面的女人生了多少孩子,都只能算私生子而没有王位继承权。

由此亨利八世只剩下离婚再娶这条路了。可这条路走的是相当的艰难,看过《都铎王朝》这部美剧的人肯定都还记得,在此就不赘述了,有兴趣可以自己查。总之罗马教会坚决不允许他们离婚,致使他最终与之决裂,脱离了天主教,成立的自己的国教,(看来英国脱欧还是有历史渊源的)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亨利八世于是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结了六次婚,从中得了三个孩子,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他们是玛丽公主,伊丽莎白公主和爱德华王子。简·格雷的命运就在这时和他们交织在了一起。因为他们都是亨利七世的后代。亨利八世的三个孩子是孙子,孙女,简·格雷是亨利七世女儿的外孙女,也就是说是他的曾外孙女。

 

亨利七世(左)亨利八世(右)

亨利八世在1544年修改的遗嘱上是这么写的,(以前多次改动,这就不提了)爱德华王子是第一继位者,如果将来没有子嗣,顺位就是:玛丽公主,伊丽莎白公主,如果她们也没有孩子,就轮到亨利八世的妹妹玛丽都铎,和她的外孙女简·格雷的男性后代,不知为何中间跨过了她的女儿佛朗西斯,跨过了他那个嫁给了苏格兰国王的姐姐以及她的后代。

1547年1月28日亨利八世驾崩,年仅十岁(其实还不到十岁)的爱德华王子继位,成了爱德华六世。爱德华是亨利八世与他的第三个妻子简·西蒙所生,她在1537年10月12日产下儿子,两周后就去世了。亨利八世好不容易得个儿子自然是呵护备至,万般疼爱。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不知道权利场的残酷,人心险恶,他父亲的那种杀伐决断,知人善任都还来不及传授,国家权力的重任就已经落在了这个十岁孩子孱弱的肩榜上。虽然亨利八世去世前为儿子准备了一个以他两个舅舅为主的摄政委员会,在他未成年期间帮助他执政。但是弱主误国也许有一定道理,爱德华六世在位的六年间权贵之间斗争从未间断,先后辅政他的两个舅舅,爱德华·西蒙(萨默塞特公爵)和托马斯·西蒙(苏德利男爵),都被他们的对手诺森伯兰公爵打败,以控叛国罪斩首。爱德华六世十四岁开始亲政,诺森伯兰公爵是首席大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让所有人都认为他是实际掌权者,是能左右国王的人。

到了1553的初夏,才十五岁的爱德华六世身体越来越差,可能他自己也觉得时日不久于世,提出修改遗嘱。关于这一点众说不一,有些人认为这是诺森伯兰公爵的授意。因为也确实太巧了,几乎是在差不多的时间,他和佛朗西丝,简的母亲一起策划让两家结为亲家,让诺森伯兰公爵的四子吉尔福特·达德利爵士娶了简·格雷,并于1553年5月25日举行了婚礼。1553年的6月21日,爱德华六世亲自监督复制,把遗嘱以信函的形式发布,并且让枢密院全体成员,还有大主教,法官和议员全部签名同意。他把以前遗嘱中”Lady Jane heries  masles” 加了两个字,改成“Lady Jane and her heries masles” (用现在的词语就是“Lady Jane and her heirs male ”)意思是说,简的男性后代可继承王位,改成简自己和她的男性后代可以继位。

就是改动的这两个字彻底改变了简·格雷的命运。

爱德华六世和简·格雷小姐

下面说说简·格雷吧,简·格雷小姐也是1537年出生,和爱德华六世同年。有人说,从她一出生,她的妈妈佛朗西丝(萨福特公爵夫人),就打了主意要把她嫁给爱德华王子。所以简·格雷小姐从小也是按着最严格的教育培养的。据说简·格雷个子不高,瘦小,沙栗色的头发,性情温和,眼睛明亮。她聪明过人,小小年纪就已经熟读拉丁,希腊,意大利文,十四岁就能和她的老师谈论柏拉图。

爱德华王子虽然和她同岁,按照辈分,简·格雷小姐是他的表侄女。他们小时候常在一起玩,感情很好,如果不出意外,如果天遂人意,两人成婚也未必不可能。佛朗西丝(萨福特公爵夫人)处心积虑,未雨绸缪,一路为女儿铺砖修路。

简·格雷的爸爸妈妈:萨福特公爵和夫人佛朗西丝

当1547年1月,亨利八世家驾崩,爱德华登基正式加冕为国王后六个月,亨利八世的遗孀(最后一个妻子)凯瑟琳·帕尔就和爱德华六世的舅舅托马斯·西蒙结婚了。(这在我们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国王的遗孀也能再嫁?但英国人不管这个。)在那段时间,佛朗西丝特意把女儿简·格雷送到他们家,和伊丽莎白公主一起在凯瑟琳·帕尔的监护下生活,直到一年后凯瑟琳去世。随后西蒙家族落败,诺森伯兰公爵崛起,佛朗西丝立刻把目光转移到了更有权势的人。

至于说到修改遗嘱,不管是爱德华六世有意为之,还是诺森伯兰授意,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身为英国新教的首领,爱德华六世不愿意把英格兰交给虔诚的天主教徒玛丽,虽然他的姐姐玛丽是他的第一位继承人。因为他知道一旦玛丽继位,英国就将全面转向天主教,那他父亲付出那么大的代价换来的英国国教便会付之东流,更重要的是,那必将又是一番血腥的杀戮和国家的动荡。当然这也是诺森伯兰公爵和枢密院,大法官等高层都不愿意看到的后果,这也绝对不符合他们自己的利益。

由此说来,也不是完全因为爱德华六世偏心,而应该说是当时的国家形势和政教的需要把简·格雷推上了历史舞台。只是说,诺森伯兰公爵和佛朗西丝,推波助澜,一起趁机把个人的私心夹带打包塞了进去,硬让他们的孩子成了婚,各取所需。

影响和决定简·格雷小姐命运的萨默塞特公爵和诺森伯兰公爵

1553年7月6日,爱德华六世驾崩,但是诺森伯兰公爵秘不发丧,一方面赶紧把简·格雷小姐接到伦敦塔,(要说明一下,伦敦塔既是皇家宫廷,国王所居住的宫殿,同时其中一部分也作为监狱使用,专门关押贵族,重要的犯人。)另一方面,诺森伯兰公爵立刻派出他的长子,约翰·达德利(华威伯爵)带人出发把住在伦敦外的玛丽公主控制起来。7月10日,诺森伯兰公爵宣布简·格雷为女王,虽然这时她已经嫁给吉尔福德·达德利爵士, 但不会再称呼她为达德利夫人了。据记载,当时简·格雷就晕过去了。

另一方面,玛丽有内线通报,她一得知爱德华六世去世,就立刻躲了起来,并同时向枢密院发出信函,宣称自己继位的合法性。玛丽是亨利八世的长女,明媒正娶的西班牙公主的女儿,全英格兰无人不晓。在加上,天主教在英国深入人心,虽然年轻人受新教影响,在社会上层也视新教为之正宗,但在民间,老百姓从小都接受的是天主教,突然被亨利八世强迫该信新教,自然有着潜在的被压制下去的不满。此刻,当玛丽振臂一挥,宣称自己合法继位,连她自己可能都没想到,竟然是一呼百应。在几天的时间里就集兵几千人。

而这边呢,英格兰宫廷自己是没有军队的,不像中国,皇帝都有个御林军,他们没有,要打仗,国王手下的贵族有各个效忠他们的军队听指挥。老谋深算的诺森伯兰公爵此刻完全没想到被封杀这么多年的玛丽居然有这么大的号召力!他毫无准备,一时调兵遣将都成了难题。他本想派简·格雷的父亲,亨利·格雷领兵去对付玛丽,但简·格雷不同意,她坚决要求父亲留在身边。这时诺森伯兰公爵环顾一周,竟没有一人能去带兵打仗,只好自己亲自挂帅上阵了。就是这个错误决定导致了整个历史的扭转。

本来诺森伯兰公爵是个大权独揽,说一不二的统帅,他一离开,枢密院群龙无首,简·格雷虽然被被宣布为女王,可她一个从来没有涉政经验的16岁女孩子如何能担当?但是如果这时候她的父亲亨利·格雷(萨福特公爵)能担起责任,懂得危机处理,或许也能抵挡一阵。但是他从来就是一个“窝囊废”,连亨利八世都从来不用他,尽管他还是国王的侄女婿。而现在的政局是瞬息万变,玛丽的队伍数以万计的增长,而这边还没想好对策。在这关键的时刻,英格兰皇家海军反水了,他们公开的转向了玛丽,支持玛丽为英格兰女王。他们远离宫廷,完全不知道哪钻出个黄毛丫头,简·格雷,但玛丽时年37岁,成年人,是人人皆知的亨利八世的长女。于是宫廷这边,枢密院以及诸大臣也越来越多的人随机转过身支持玛丽,短短几天,到了7月19日历史大逆转,简·格雷和她丈夫,父亲一起被抓了起来,管进了监狱。

玛丽在伦敦市民的欢呼声中到达伦敦,走上了伦敦塔桥。

油画:简·格雷小姐和她的丈夫吉尔福特·达德利爵士

那简·格雷,一个柔弱的小女孩,只要把她的支持者灭掉,留下她也应该是人畜无害吧?玛丽毕竟和她的妈妈佛朗西丝是表姐妹,两人只相差一岁,关系也一直不错,玛丽还真不忍心下这个毒手。但是她和新教不共戴天,于是她把简·格雷招到殿上,表示如果简·格雷愿意皈依天主教就可饶她不死。但是简·格雷一口回绝了。

这场王权继位风暴的结果就是: 

1.  诺森伯兰公爵和他的长子华威伯爵被叛死刑,其他四个儿子也全部被关押。但是在1553年8月22日执行死刑时,诺森伯兰公爵突然表示愿意皈依天主教,并请求玛丽女王宽恕他的儿子们。他说,他的儿子们只是听从父命,并没有什么自己的主张。后来,除了和简·格雷结婚的四子吉尔福德·达德利爵士被处死以外,其他前前后后都释放了。

有个小花絮,罗伯特·达德利就是诺森伯兰的第三子,后来和伊丽莎白一世结成终生好友。这是后话,可参见伊利莎白一世的传记。

2。1553年11月13日由伦敦市长托马斯·怀特主持的审判团对 简·格雷和她的丈夫,吉尔福德·达德利爵士进行了审判。他们认为见·格雷不完全是被逼迫,在这短短的九天里,他们发现了有简·格雷亲自签署的信函,写有Jane The Queen(女王 简)的字样,说明她自己也是接受并认可了。由此被控叛国罪成立,他的丈夫与她同罪,判斩首。

两个小花絮,一个是简·格雷确认还没有来得及加冕,据说一时没有找到愿意为她主持加冕仪式的大主教;二,当时诺森伯兰公爵曾提了一句,建议简·格雷任命他的儿子吉尔福德·达德利为国王,不料这个十六岁的弱小女子骄傲地说NO!只同意颁给了他克拉伦斯公爵的称号。

同时被判罪的还有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克兰麦,判以火刑,在经过了几轮审判之后,1556年被烧死。(在都铎王朝这部电视剧中,他是我最讨厌的人。相貌猥琐,心狠手辣,为了取悦亨利八世不知害了多少人!)据记载,在他被关押期间,在玛丽女王的压力下他曾有一度动摇,书写改变主张,但并没有因此救下他的命。据说在行刑时,他把自己一时软弱写下字的手先放进火里,籍以表明他的悔恨。看到这,不由地原谅了他,不怎么恨他了。

1554年1月,有个叫托马斯·怀亚特的年轻人,(他爸爸是都铎王朝期间最著名的诗人,也是把十四行诗介绍到英国的第一人)反对玛丽女王与西班牙菲利普国王联姻,认为玛丽女王这是在出卖国家利益。从而集结了一伙人闹事。这场反叛很快就被平定,但由于简·格雷的父亲和她的两个叔叔都参与其中,让玛丽女王极为不爽,加速了她要处死简·格雷的决心。1554年的2月12日早上,她的丈夫吉尔福德·达德利先她被处死,一个小时以后就发生了那幅画上的一幕。

十二天之后,1554年2月23日,她的父亲,萨福克公爵被斩。她的母亲,佛朗西丝(萨福克公爵夫人)被玛丽女王赦免,并允许她与其他的女儿一起生活。1555年,她又另嫁他人妇,一直到1559年去世。享年42岁。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华

来源:莫卓东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