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关注4月2日这个时间点,“对等关税”生效日,贸易战升级。
随着时间的临近,现在全球贸易市场越发紧张,不确定性将会被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一旦“对等关税”落地,很可能会打破现有的全球贸易关税平衡体系,形成“蝴蝶效应”,甚至引发不可预测的风暴。
所谓“对等关税”,就是美国对进口商品征收的关税,将等同于其他国家对美国出口商品所征收的关税税率。
这一政策,早在懂王首次执政期间,就被提上计划,如今4月2日将正式开始实施。
要知道,虽然不停地抡起关税大棒,但目前美国的关税水平,总体上还是偏低的。一旦实施“对等关税”,有可能造成关税水平的急剧上升。
川普重回白宫后,让手下智囊团队加强对关税制度的研究。他们提出,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里,美国的平均进口关税税率是最低的,只有3.3%,是印度的五分之一、韩国的四分之一、巴西的三分之一。
川普觉得这“不公平”。2月23日,他提出“对等关税”概念,“任何国家对美国商品征收多少关税,美国将对其商品征收相同的税率,不多也不少”。
3月26日,白宫就发布公告,对进口汽车和某些汽车零部件征收25%的关税,相关措施将于4月2日生效。
关于征税理由,白宫抛出了一项“关键数据”:2024年,美国人购买了大约1600万辆轿车、SUV和轻卡,其中800万辆是从外国原装进口的,剩下800万辆车的一半零部件是由海外进口的。也就是说,只有“25%的汽车”是美国本土提供的。
川普还留了一个悬念,说要在4月2日公布对等关税政策的细节。洋洋得意的他,把这一天称为美国经济的“解放日”。
这颗“大雷”一出,久经考验的东方大国还没怎么样,西方的盟友们却气炸了。
尽管抗议和警报不断,不过对川普的团队而言,似乎将一意孤行。
这不仅仅是因为川普说过,关税是字典里最美丽的词汇。
更重要的原因是,川普团队已经把关税政策拔到了影响老美国运兴衰的高度。
最近,副总统万斯的一场演讲,透露了不少关键信息。
3月18日,万斯在“美国活力峰会”(American Dynamism Summit)说,美国精英层存在两大认知误区。
首先,大家误以为研发和制造可以完全分开,美国搞价值链高端的研发设计,将生产制造交给发展中国家。
但结果发现,制造大国通过网络效应快速攀升价值链,而没有制造的美国则失去了经济根基。
其次,美国企业曾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无论是将工厂迁往低工资国家,还是通过移民引入低薪工人,长期看都抑制了创新动力。
万斯认为,如果一家企业可以方便地用廉价人力,便缺乏动力去投入自动化和技术革新。
这样的想法,显然与传统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背道而驰,但恰恰代表了老美执政团队的基本思路。
最重要的结论是什么?
万斯所说的“两个误判”,第一个就是制造业要回归;第二个,哪怕成本高,也在所不惜,反而认为会有利于创新。
可见,关税战引发的成本上升已在其计算中,有非常强的决心,并不是口头说说。
就拿汽车行业为例。万斯的逻辑是,筑起关税墙的同时,引入先进机器人和廉价能源,可使美国工人在更高生产率下参与制造,从而实现有竞争力的本土生产。
他强调“新政府仅上任几周,我们就新增了9000个汽车业岗位”,多家跨国车企表示要在美国兴建智能化工厂和研发中心。
总之,在筑起关税壁垒的路线上,老美已经铁了心,要再大干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