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米长糖葫芦” 成最滑稽网红小吃万花筒 ☀阿波罗新闻网
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东北“一米长糖葫芦” 成最滑稽网红小吃

网红小吃界有一个规则怪谈:每年冬天都会出现某种颜色鲜艳、视觉效果惊人的新型街头甜点,成为情侣之间秀恩爱的利器。

前年是热奶宝,去年是草莓塔。

今年又一顶流横空出世,成为展示仪式感的首选道具——一米糖葫芦。

一米糖葫芦,顾名思义是糖葫芦的plus版。

最早是被博主在东北街头发现,直接从山头掰下来的细树枝穿上二十多颗山楂,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大冰柜里,充满着粗糙和凌厉的气质。

但如今“一米糖葫芦”已经走出了东北,成为各地景区内排队最凶的顶流小吃。

是拍照道具、路人注意力诱捕器,也是爱情的可视化宣言。

“别的女生有的东西你也要有。”“总会有人为了你的开心而费劲心思。”

事实上,每个买了这个巨型水果串的人,多半在付钱之前就知道吃这玩意会狼狈收场。

黏糊糊的糖浆、无处下口的长度,让人瞬间无措得仿佛武艺拿蛋糕。

但依然拦不住情侣们疯狂下单。

原因无他,扛着这么一根招摇过市,堪称是在大街上举着爱情横幅,让E人兴奋I人崩溃。

据我观察,占领各大景区的“一米糖葫芦”通常分为两种。

一种是传统的山楂糖葫芦,扎堆出现在北京南锣鼓巷、西安钟鼓楼等古风景点附近。

红艳艳的山楂配上背后的红墙灰瓦,成为点亮vlog里的绝佳道具。

当然前提在于拿着它的人得是个年轻女生,万一是个长胡子的壮汉,总感觉下一秒他就要拿这玩意敲别人的头。

另一种更常见的,是花式糖葫芦。

估计是因为这老些山楂吃下去实在让胃受不了,改良版会换成用到草莓、芭乐、菠萝等漂亮水果,有时候还会穿成不同的造型。

虽说分量和价格都会成倍增长,但视觉上的冲击效果也随之水涨船高。

举一根走在闹市或景区,无论路人还是摊贩都得忍不住看你一眼。

跟每一种华而不实的网红小吃一样,一米长糖葫芦的重点并不在于吃,而在于“送”。

理所当然地,最早跟上这股风的是情侣博主。

常见的场景是,逛街时女生看到超长糖葫芦就走不动道,于是男友明知不实用却还立刻下单。

然后两个人轮流举着大糖葫芦举步维艰,引得路人纷纷围观,尽显恋爱中的笨拙与甜蜜。

有时候,镜头里也可能是嘴硬心软的大哥。

略带嫌弃地从车门塞一根大糖葫芦进来,还要抱怨外面的糖衣给自己手弄的黏糊糊。

然后他一边抱怨一边发动自己的奥迪或者宝马

而收到礼物的女友把糖葫芦从车的天窗伸出去,摇曳生姿。

而且由于糖葫芦的“超长”属性,决定了它让人很难靠自己就体面吃到。

就如同十几年前《意林》里的那个心灵鸡汤,每个人胳膊上都绑着个大汤勺,只有互相喂才能让每个人都吃饱。

这简直是为秀恩爱量身定制的小吃,毕竟平时情侣之间互相喂食物可能还会显得肉麻。

但怎么办,现在这个一米糖葫芦你只能你喂我一口,我喂你一口了。

然而很快,这股潮流就已经不止流行在情侣之间。

随着一句“总有人会为了你的愿望费劲心思”,一米糖葫芦已经成为某种具象化的、被爱的证明。

儿子骑电动车出去玩,回来给妈妈带来一根一米糖葫芦。

底下好事网友提醒,“是不是谈恋爱了给女朋友买的,结果女孩不想要。”

如何让闺蜜感动到痛哭流涕,发誓这一辈子你都是她最好的朋友?

只需要在她不知情的时候,偷偷买一根一米糖葫芦送到她家门口。

如果是坐地铁、骑电驴送过来的效果更佳。

因为这代表你甘愿做个显眼包,费劲穿过地铁门和安检闸门,只为给她一个刚下班的惊喜。

闺蜜的爱不分年纪。年轻女孩能穿越半个城市,81岁的老闺蜜也能穿过半个村,提溜一串五颜六色的水果。

小心糖衣不能裹太厚,不然闺蜜的牙可能受不了。

只不过相比于情侣们清一水的甜蜜,闺蜜的爱也时常和一些无伤大雅的小插曲一起到来——

你想要给她一个惊艳的亮相,最后却让她损失了一撮头发。

前几年,商场B1里曾扎堆开过那种卖小串糖葫芦的店铺。

把两三个山楂切开后夹点豆沙、糯米,就能一串卖到七八块,只火了一小阵子就无人问津。

而如今,“一米糖葫芦”让这些店铺再次焕发生机。

店主们曾经致力于把糖葫芦做成一口一个的精致小零食,如今又开始把它卷成刀枪剑戟。

更长的糖葫芦需要配上更粗的木杆才能稳固。

生意好的时候,店员浇糖、装袋的利落姿势仿佛在挥一把剑。

水果切的商家也纷纷原地转型。

反正都是切水果,只不过把摆进盒子的步骤换成串在棍上,再往上浇一层灵魂糖浆。

不怪糖葫芦商家、水果商家要集体赶上这波“冬日限定仪式感”的东风。

虽说外表比它的“前辈”草莓塔要朴实许多,但这一米糖葫芦的价格可一点都不朴素。

“对闺蜜送我一米糖葫芦的感动,结束在她告诉我价格的瞬间。”

168块让我买水果,我能给她串到古巴。

“嫌贵不买”也成了不少情侣博主秀恩爱play中的一环。

“爱是你说要送我一米糖葫芦,也是我看到88块的价格时转身就走。”

相比于很多网红小吃,一米糖葫芦因为选择的水果品类各不相同,价格波动格外大。

前脚刚咬牙付款98,回头发现别人只花了38。

这两天连北京林业大学的食堂都卖起了超长糖葫芦,18一根的价格看得不少网友眼红。

虽然细看串的主要是圣女果、冬枣这些便宜水果,但视觉上的拉风感确是同样的。[page]

好在糖葫芦不像流行过的其他甜品,动不动就要用上家中不常备的鲜奶油和各种高级烘焙技巧。

只需要水果和一口熬糖的锅,复制的难度小了很多。

于是更多网友选择了最便宜的跟风方式——自制。

“不仅防止被商家割韭菜,还完美避开了扛着一根糖葫芦到处走的社死经历,可以说是值麻了。”

作为众多网红小吃的民间自制首选试验田,海底捞首先被要熬糖浆做一米糖葫芦的人挤满。

多少直男们对于捡棍子的热爱,这次终于派上了用场。

虽然我深刻怀疑,大家选择在火锅店而不是自己家里制作糖葫芦,不是考虑什么社交乐趣,只是单纯心疼自己的锅。

毕竟熬糖看似只是把水和糖放在一起加热搅拌,其实对于火候有微妙的讲究。

一个不小心,把白砂糖又熬成了白砂糖,折腾半天只更新了这锅糖的生产日期。

不同于草莓塔流行时,只有大学生和一些年轻独居博主在跟风复刻。

对于“一米糖葫芦”的复制热情,几乎是全年龄段的。

有从院子里直接拔下一棵小树来串水果的粗犷派,一个糖葫芦做出了红柳羊肉串的气势。

豪横派则不满足于区区一米的目标,誓要挑战糖葫芦长度的极限。

从2米、4米到10米。

不过能看出为了凑数,里面净放些块头大的水果,甚至连茄子和青椒都串上去了。

或许是觉得水果裹糖吃多了会腻,一些别出心裁的品类也逐渐诞生。

把麻花、玉米饼、馒头往竹签上一串,谁说冰糖麻花就不是算糖葫芦的一种。

到后来,“糖葫芦”的本质已经被抛弃,万物皆可一米化。

无论是淀粉肠——

还是烤面筋——

事实上,“一米糖葫芦”跟每一种流行过的网红小吃一样。

中看不中吃,拿到手里有多拉风,吃的时候就有多狼狈。

视频里是小情侣甜蜜互相喂食,其实刚咬第一口就掉身上了,粘得衣服上黏糊糊一片。

串满水果的一米竹签在大街上回头率惊人,重量也惊人。

手一直举在半空中,时间长了糖浆还会化掉往下流。

北方倒是没有融化的问题,但有另一种困难模式——一边手拿比自己高两个头的糖葫芦,一边还得撩开商场门口厚厚的挡风帘。

更不要说糖衣脆壳的甜,绝大多数只能在前十口之内带来幸福的感觉。

无论这糖葫芦是一米、一米五还是一米七,最终的归宿大概率都是作为一团被糖裹住的零碎水果,最终魂归垃圾桶。

但这依然不妨碍人们想在景区买一根超长的糖葫芦招摇过市。

或者自己串水果给另一半、朋友、家人送上一串惊喜。

虽说网红小吃的名目更新换代这么多年,大家已经越来越不愿意为什么“网红标签”“情绪价值”的溢价买单。

然而却并不排斥用某种方式,彰显自己获得和收到的爱意。

一米糖葫芦正好踩在了那个微妙的点上——足够简单朴实,让人不会为了这份仪式感付出太多。

但又用某种话术包装和视觉冲击性,让人能在社交平台上小小炫耀下,自己能在某个人面前有那么一点任性的特权。

最近我看过最可爱的“一米糖葫芦”故事,是一位爸爸带着自制的超长糖葫芦去学校门口接女儿。

结果引发了轰动,他女儿成了那天全校最被羡慕的中学生。

结果第二天这个爸爸跟家里人一起又做了不少糖葫芦、糖雪球。

每个路过的学生都收到了自己的冬日礼物。

只不过如果你问我的话,一米糖葫芦固然可爱。

但最让人眼红的“一米”礼物还得是下面这个——

中年社畜的身体已经消受不起那么多甜食了。如果能选的话,还是很多很多钱更诱人些。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华

来源:Vista看天下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