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拟修例免试引入非本地医生,公共医疗医生协会会长马仲仪担心新制度被人滥用。
周二(18日)宣布计划修例免试让非本地医生注册,并正将草案提交立法会下月首读。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见记者时称,决定基于现时医生不足情况恶化,并没有政治考量,惟避谈引会否包括引入中国大陆医师。公共医疗医生协会会长马仲仪向本台指出,修例无助解决问题,并担心新制度被人滥用,重申:“医疗问题唔系多医生就解决到!”(李智智报道)
食卫局周二(18日)下午2时半召开记者会,交代修订《医生注册条例》草案。食卫局局长陈肇始表示,行政会议上周二已通过《2021年医生注册(修订)条例草案》,放宽非本地医生来港执业,但指须符四项条件,包括是香港永久性居民;持有由非本地医学院颁授获承认的医学资格;在医委会“特别注册”,并取得专科资格后工作至少5年,且通过雇主评核为满意等。草案将于6月2日在立法会首读。
陈肇始又指,港府建议成立10人的“特别注册委员会”,制订机制及医学资格名单,当中包括不多于100个认可院校,每3年检讨一次。不过,“特别注册委员会”成员仅有卫生署代表、医管局代表、医委会主席、医专代表、两间医学院院长,及由特首委任的不多于4名成员,未有包括医学会或病人组织代表。
马仲仪:无助解决公营医疗系统问题
公共医疗医生协会会长马仲仪接受本台访问时,批评委员会未有包括医学会,其评核的名单,未必符合前线医疗需要。她又指出,港府提供新途径绕过医委会,豁免非本地医生香港考试和实习培训,恐影响医疗水平。
马仲仪说:他们(特别注册委员会)当然知识渊博,但他们很久没有在前线工作,如何评定他们是否适合在前线工作,以往是透过(香港)考试和实习,现在没有了。他们的选择是合适?而医委会以往审批医生注册时,在不同层次都有参与,包括看两间大学课程,而非本地医生就要执业试,以确保医生水准,但现在都没有了。
陈肇始:认可院校名单无指明国家或地区
在周二的记者会上,陈肇始被问及名单会否包括来自中国大陆,如审批大陆学院时是否可以“顶得住政治压力”,及为何其他专业如律师、会计师等亦需考试,但非本地港人医生却可豁免等问题。陈肇始称,名单并无指明特定国家,再三称须过“4大关”,强调委员会“客观、独立、专业”,不会有任何政治考量。
陈肇始说:名单无特定国家,制定是完全由特别注册委员会决定,会考虑国际排名、课程、语言,政府没特别话要加入那些地方或者地区。
陈肇始引数据强调,香港医生人手短缺将持续恶化,远远落后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地,未来10至20年将缺少约1600至1900名医生,公营医疗医生人手短缺尤其严重,导致不同专科门诊的轮候时间延长,由31至133星期不等。
陈肇始续称,目前医生学额增加至530名,但“单靠增加本地学额不足已应付需求”。至于为何不增加学额,她则称训练医生需时,两间医学院培训容量有局限,故需利用非本地资源增加香港医生供应,以达到服务需求。
但马仲仪重申,沉重医疗负荷问题,来自整个医疗制度,增加医生无助解决公营医疗系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