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网文《震惊:30年1000多名高考状元的悲惨下场!》被各大网站转载,引发人们对文章反映的中共治下教育乱象热烈讨论。对作者的观点,赢得很多赞同。教育专家却认为,教育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制度问题。
文中引述相关资料显示,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
另外文中称,中国相关机构对中国从1977年到2006年30年间1000多位〝高考状元〞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么多的曾经让人惊羡的高考状元,却没有一位成为顶尖人才。他们如今都过着平凡的日子,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作者综合结论认为,中共几十年的教育没有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而且认为,中共胁迫全社会联手制造的应试教育魔鬼,是扼杀创新型人才的重犯!
作者还认为,中共教育体制下,高考状元只是学习成功者。
网友热议
文章被海内外各网站转载,对照现今社会风气,网友对文章观点和中共教育怪象各方面的讨论。
有的说:非常认同文中的统计,观察,和结论。
有的说:考试的本事和社会的本事不是一个本事。
有网友感慨:第一,可悲的教育;第二,可悲的人际关系;第三,可悲的结论!
有的说:不是状元错,是社会的问题。考到状元,社会认为这人会有大出息,非也。
有的说:任何事物不能脱离大环境。
有的认为:最聪明的人才不能成功,说明社会环境有问题。
网友编外游民说:30年1000余高考状元都是悲惨下场,一字不识的土匪流氓却成了国家的领导。
有人分析:教育产业化是最大的教育腐败根源。
有的说:当今的状元不与官爵相连,所以大多数都是平民百姓。
有人直言:我的调查发现:官的后代当官的可能性更大。
有的揭露:状元们的爹都没有什么权势。
有的长篇大论:我相信在那一千位状元群里,你找不出一个是太子党、红二代或红三代者。为什么?道理很简单,那些太子党、富二代、富三代们,根本就没那种奋斗的精神和超人的智商。因为他们得天独厚,根本无需读什么,别说十年寒窗了。这怎么能怪高考制度呢?李小琳,温如春(常丽丽),谷俊山,徐才厚,李东生,蒋洁敏等人,都是有背景、有人脉、有关系的。那1000位高考冠军们,他们有什么?有的只是一个好脑袋,奋斗的精神,坚毅不拔信念。。这些在中国社会比拼是远远不够的。
有的补充:在中国的社会大环境下,成功的人大都是官二代或善偷鸡钻营者,还有亡命徒像黑社会老大等,真正的靠自己本事成事的人少的可怜,这就是社会现状.
有的附和:行业领袖是有背景的贪官二,三,四代做的,与高考状元无关。
也有不赞成的说:我的伴侣也是国内的早期高考理科状元!不过离开中国大陆好多年啦,在国外一切顺利!我认为是成功的!是金子总会发光。不知那些留在国内环境里的如何?
有的感叹:状元都在美国吧。
有的认为:要是在美国这样的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觉得问题不大,但中国,应该解读成:每年的最聪明的天才,都被劣币驱逐了。
还有的质疑:高才状元都跑到美国来啦!你去哪里找啊。
教育专家解析:整个社会制度出了问题
针对中共治下高考现象,从事教育事业多年的教育学副教授许锡良,曾撰文《高考制度的结症究竟在哪里?》给予剖析。
他认为,保证教育不是为权钱服务而只是为人才的成长服务才是中国民教育育改革的最关键的问题。高考制度所带来的问题实际上已经不是高考制度本身,甚至也不是教育问题本身,而在整个社会制度及社会秩序出现了问题。
他说,什么事情都是怕比较的,凡是民主法治的社会秩序良好的国家,高考都不成为什么社会的严重问题。美国也高考、日本也高考,但是,都不会成为社会严峻的问题。
他还认为,教育问题从来都是社会问题的反映。没有单独存在的教育问题。教育问题解决得好的社会,其实你去看看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精神信仰等等问题都解决得非常好。反之,教育问题多多的社会,你再去看,这些方面可以说没有一个领域里是解决得好的。
[page]
一、高考状元有用吗?
请看中央教科院的调查结果:
“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见《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第34页)。
不止如此,他们还有另一个调查结果:
“调查了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发现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同上页)
这说明了什么?
事实一:1977年以来,全国34年的高考状元(高考分省计分,3300名÷30个省市区÷34年≈3.2名,应该一个没漏啦),都没成为社会活动家、或企业家、或艺术家,也没在任何一个行业成为领军人物。
事实二:不知科学家的工作属不属于一个行业?如果属于,那就意味着:高考状元们也没成为一流科学家。
事实三:社会活动家、企业家、艺术家能获成就的大小跟他所受的学校教育并非正相关——即是说,学习成绩优秀的不见得能成这些“家”,而学习成绩不怎么样的则不见得不能成这些“家”。
事实四: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一定关系”是多大的关系?强正相关、弱正相关、不同层次的科学家正相关程度不同?文章里没解释——不过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读书的时候成绩并不怎么样,而且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综合结论:中央教科院院长袁振国民教育授认为:‘创新根本不是靠教育出来的’。”请注意:此中的“教育”是指“中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到2011年6月的教育”。
哇,这几十年的教育怎么了?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
上海市浦东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程红兵先生说: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这一阶段的教育有重大失误,就是没有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这一阶段的教育就是以填充式教育为基本症状的,由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导致巨大的升学压力,学生要不遗余力地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升学准备,所以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全部由教师负责填满,学生在家时间比如双休日,则基本由家长负责填满,这个原因不仅是教育的,更主要的是社会造成的。”
可见全社会联手放出来的应试教育魔鬼是扼杀创新型人才的重犯!
可惜的是,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别说文科课程、就是数理化生等理科课程,能有几个老师认真、扎实地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30年1000余高考状元的悲惨下场
中国相关机构对中国从1977年到2006年30年间1000多位“高考状元”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么多的曾经让人惊羡的高考状元,却没有一位成为顶尖人才。他们如今都过着平凡的日子,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笔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首先,他们成为高考头名,只是应试教育作题的“状元”而已,只能说明他们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学习计划性较强,但是在动手操作能力还是创新能力方面没有得到多少反映。也就是说,高考只是有限度地反映了学生学习应试能力,而应试能力不能衡量一个人在其他方面的发展能力。
其次,高考状元们喜欢在学习知识中追求完美无缺,追求无所疏漏,在考试中过分看重分数,使思维处在了僵化的神经质般的模式上。这种思维反映到将来的工作上,他们也只是过分看重僵死的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又视学习现成知识为一种享受,而对其它则看得比较淡漠。而这种思维却严重影响到了他们在事业上的发展。
第三,许多高考状元们对来自上方的指令,往往能够苛刻地按要求完成,而在完成任务时往往缺乏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思维是对来自应试教育做现成试题而又想获得完美答案的一种重复。
第四,高考状元们只是在应试上取得了暂时的成功,而他们却又往往以这一次成功引以为一生的骄傲。过分地回顾过去,却丧失了以后为更高远目标努力的动力。
第五,高考状元们的家庭背景往往不太理想。他们在学习上心元旁顾,梦想摆脱某种困境。一旦实现理想,却又陷入了没有目标的窘境。而在就业上却又得不到家庭和社会的更为理想的指导。结果好多人也就听天由命。
三、高考状元只是学习成功者
今年的高考(微博)成绩公布后,很多记者都跑来学校采访,因为今年北京高考文理第一名(我不喜欢用“状元”这个词,更愿用“学习成功者”)双双花落人大附中。
连续多年,人大附中在高考中交出的成绩单一直都非常漂亮。回顾人大附中这几年走过的道路,也许能对我们的基础教育与人才培养有所启发。
就在前不久的6月11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在人大附中召开了“落实《纲要》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走进人大附中活动”的现场会,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首站活动选在人大附中,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到实施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体验到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浓郁氛围,感受到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袁部长的讲话,充分肯定了人大附中这几年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人大附中的办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有了科学、先进的办学思想,才能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才会连续八年摘取北京高考理科的第一名。这看似偶然,当中却有必然的道理。
人大附中的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创造性地把教育对人的发展功能与对社会的发展功能有机地统一起来了;把教育的人本位理论与社会本位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了;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了;把德育和创新精神在育人中的位置明确下来了。这就是人大附中实施高层次素质教育的先进和成熟经验。
另外,我注意到,这几位学习成功者,在谈到自己的成长时,都说到他们很喜欢艺术、体育等活动。理科第一名梁思齐同学在小学就达到了钢琴九级,很喜欢足球,是学校足球社的副社长;文科第一名伊思昭拉得一手很好的小提琴,还喜欢画画……由此进一步证实了,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
我想起钱学森说的话:“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了科学创新思维。”钱学森常说,他在科学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期间,钱学森除了参加美国物理学会、美国航空学会和美国力学学会之外,还参加了美国艺术与科学协会。钱学森曾感慨:“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夫人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我们当时搞火箭时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艺术家们交谈时产生的。”
是的,科学和艺术是永远连在一起的,诚如钱老说的“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同样,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人大附中这几年的艺术教育孕育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才成就了我们的学生。
几位成功的学习者还有一个共性:平时最喜欢的事都是读书。读书使人智慧。在美国加州一所小学的图书馆里,我曾看到这样一幅标语:你读得越多,知道得就越多;你知道越多,就会变得越聪明;你越聪明,你表达思想或作出选择的时候,你的声音就越有力。我始终认为,读书是养心的智慧。种桃,种李,种春风;养花、养草、养心灵。学校是文化场所,如果能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那将会让孩子受用终身。
最后,我还是想说那几句老话:应试教育,虽然可以生产出一流的技术人才,却无从培养出真正的科学精神,无法造就创造未来的天才。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质。当学生离开学校时,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学校要让孩子天性有展现的空间,智慧有表达的机会,美德在学习中扎根,梦想在勤奋中实现。一所学校看得见的是校园,看不见的是共同的价值观和师生的行为方式。学校文化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培养学生从情感开始而不是从知识开始。人大附中在这方面可以说是真正的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只要是适合学生健康发展需要的,他们就会去创造,希望能做到打开学生智慧之窗、点燃学生心灵之光、铺设学生创新之路、激起学生报国之志。
(作者肖远骑北京人大附中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