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11月份习*近*平正式担任中共总书记后迄今已有5个月。在这5个月中,中国政坛人事调动频频。此前多维新闻在《观察站:四大政坛势力重新整合》中表示,经过多次再平衡,四大政治力量的重新整合,在“太子党”出身的习*近*平已经掌控中央大权的情况下,以李克强为首的共青团系统出身的官员大批上位,掌握中央和地方实权。而在过去二十年间是政坛重要力量的、由江泽民提拔的官员则纷纷因为年龄原因离开,“老人干政”、地方帮派结党现象也随着胡锦涛的“裸退”逐步告别中国政坛。
在这其中,对于那些曾在胡温十年受到重用,至今仍有能力和余温的胡锦涛“旧臣”,却远非中国传统历史叙事中“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境遇,而是依然得到了习*近*平的重用,这其中犹以被称为胡锦涛“三大智囊”的原中办主任、现统战部部长令计划,原胡锦涛办公室主任陈世炬和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为代表。如果说十八大的人事安排是共青团系统官员和原来江泽民时代遗留政治力量的博弈结果的话,那在习*近*平上任之后,中国政坛的人事调整在两会之后则更加靠近这位强势的总书记本人的想法,这也许是观察习*近*平能否不为政治派系所左右、重塑中国政坛风气、“任人唯贤”的重要观察角度。
令计划:进入统战系统地位加重
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之上,令计划以中央统战部部长的身份,大会秘书长杜青林以书记处书记的身份共同协助俞正声,被称为十二届全国政协的“三巨头”。当时就有媒体注意到,会议期间令计划和俞正声关系甚密,不时交头接耳。而两会之后,俞正声首次离京前往贵州省视察时,令计划依然不离左右。在中国官媒 CCTV的转播画面中,给令计划的镜头次数甚至比他任中办主任时都要多。对此有分析人士解读认为,作为俞正声副手,令计划亲自陪同是理所当然之事。而且现在担任统战部长职务令计划可谓从幕后走向台前,曝光次数多于他担任“大内总管”之时也是情理之中。但是这也足以说明令计划已经在“习时代“保全了自己在中国政坛的地位。
令计划
此前外界对令计划的仕途并不看好,因为令由于遭受其子“法拉利车祸”的影响,未能在十八大上进入政治局,并在2012年9月2日调任被称为“摆设”的统战部,其中央办公厅主任一职也被原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代替。再加上胡锦涛的卸任,失去了荫蔽,以至于令计划及其妻子接受调查的传闻多次流传坊间。不过在4月2日令妻谷丽萍辞去瀛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和YBC总干事,被认为意在降低曝光度,告别是非圈。
但正如多维新闻此前在《令计划被指“工作狂”曾欲延续温家宝升迁路线》中所说的,令计划本人在工作上极为尽心尽力,其工作能力在同年龄、同级别的官员中较为突出,也正是因为这样,他能够在受到家庭因素巨大影响之后,仍然在习*近*平时代得到重用。
[page]
陈世炬:中南海最神秘的智囊走向台前
在海内外舆论对于2012年中共十八大的评价中,基本的论调是认为胡锦涛的“团派”人马纷纷折戟,不仅此前呼声最高的李源潮、汪洋未能进入常委,其心腹令计划和陈世炬也未当选中央委员或候补中央委员。如果说令计划是因为此前受到其子“法拉利车祸”的影响仕途受阻的话,那陈世炬的落选则被更多地解读为胡锦涛的“人走茶凉”。
陈世炬
被称为“中国政坛最神秘人物”的陈世炬,现年50岁,从1985年胡锦涛任贵州省委书记起,陈世炬就任其秘书,后又随胡到西藏、北京,迄今已超过26年。胡锦涛在任之时,即有媒体观察发现,在胡锦涛每次出席一项活动或出行前20分钟左右,总可以发现令计划或陈世炬其中一人,他们提前到现场踩点,不但检查安全工作有没有漏洞,及时发现问题,以及胡锦涛即将到达地方的周围环境,连胡锦涛发表讲话时与被接见者的距离和角度,记者和摄影师站立的位置,甚至连麦克风的高度与胡锦涛身高的比例,他们都要亲自调整。
陈本人亦十分低调。在有关胡锦涛出访的新闻稿中,在陪同人员部分,一般有“胡锦涛主席办公室主任陈世炬”一句。除了外访陪同外,官方媒体有关陈世炬的报道极少提及。就是这个不怎么出现在公众眼前的陈世炬,习*近*平也没有在胡锦涛离任之后将他弃用,而是将其调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正式从幕后逐渐走向台前,辅佐栗战书,作为习*近*平的亲信团队的一员继续活跃在中国政坛。
王沪宁:三朝元老紧随习左右
在胡锦涛的“三大智囊”中,现任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的王沪宁无疑是最富传奇性的一个人物。早在上世纪80年代,王沪宁在曾庆红和曾任上海市委书记的吴邦国力荐下,被江泽民“钦点”进京。一直到胡锦涛任中共总书记的十年间,王沪宁都继续在中共大政方针制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直接参与起草了江泽民的“三个代表”、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等重要论述。
王沪宁(右)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是中共最高智囊机构,列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序列,设一名主任及若干名副主任;该机构专为中央政治局研究政治理论、政策及草拟文件。王沪宁从2002年开始担任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2007年十七届一中全会上入选十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后续兼该职。
[page]
2012年11月举行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王沪宁以中央研究室主任身份获拔擢为比中央书记处书记地位更吃重的中央政治局委员。至此,自1995年即自沪入京、先后以“特别助理”、“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等身份辅佐江泽民、胡锦涛的王沪宁,此番再次助力习*近*平,其党内政治地位也相应地由普通党员(1995年-2002年)、中央委员(2002年-2012年)晋升至当前的政治局委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习*近*平并未因为王沪宁曾经和江、胡的亲密关系而与他产生隔阂。在自习*近*平当选中共总书记以来多次到地方视察或参加活动中,官方公布的新闻稿中均有王沪宁陪同。而在2013年3月22日习*近*平上任后首次外访中,王沪宁更是与栗战书等习*近*平心腹一起追随在习的左右。因此也有分析就此指出,连续辅佐三任总书记政治地位逐级上升,王沪宁的政治角色更趋吃重。
虽然目前有消息说,王沪宁的政策研究室主任一职将由习*近*平陕西老乡何毅亭接任,但是因为习*近*平已经主导新一届中共政府确定“大国外交”路线,并按照该路线重新编制外交安全政策的决策结构。基于此,中国正在对外交安全体系进行整顿。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是外事、国家安全工作的最高议事及协调机构,旗下设有中央外事办公室。中国计划将该中央外事办公室扩建为类似于美国白宫国家安全顾问办公室的部门,负责协调中国军方和政府以及情报机关的外交、安全政策,而该办公室主任的有力人选恰是王沪宁。
当然,无论是令计划、陈世炬还是王沪宁,他们之所以能在其“旧主”胡锦涛卸任之后,依然能够在中国政坛继续存在,可以说很大程度是源于习*近*平本人的“宽容”,无论这种宽容是因为派系平衡的考虑还是求贤若渴的急切,相较于之前所发生的每逢“换主”即发生一次人事大“清洗”的政坛,都可以算得上是一种进步,这种进步也恰恰是所有希望中国政治能够进入现代语境,建立制度化方式的表现之一。
另一方面,今天回头再看胡锦涛的急流勇退,相信不仅是身处局中的习*近*平,即使作为旁观者的中国民众乃至一直对胡锦涛抱有不满的政治观察家,也不得不承认这一个动作改变了中国政坛很多“潜规则”和陋俗。而这种胡锦涛的“旧部”仍然得到习*近*平重用的政治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可以被解读为是习对胡锦涛“裸退”的一种感恩和“报答”。
(王雅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