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清代帝后绝密养生膳食健康养生☀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健康养生 > 正文
曝光清代帝后绝密养生膳食
在2009年12月18日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康复保健专业委员会成立暨第一届康复保健年会里,陈可冀院士在现场做了一场精彩的《清宫医药档案与康复保健》的主题讲座。讲述了陈院士在对国家档案局中大量的清宫医药档案进行整理的过程中,总结了大量资料与中医康复保健之间的联系。其中包括了多部清宫医药档案的图片,文字资料等等,还有一些对中国清代皇帝的一些中医康复保健方法的总结,生动有趣。

  陈院士介绍说,清朝从1644年开始到1911年,历经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到宣统一共是十朝,在这个期间中医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主要的成就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温病学派的形成以及大型中医丛书《医宗金鉴》的编成。陈院士说到,由于历史原因,在国家档案局保留的中医药档案并不完整,其中清宫医药档案有3万多本,但是从未经过系统整理。陈院士建议重新整理国家档案局里的中医药资料,得到中央办公厅、国家档案局的批准,并开始对两个国家档案局的中医药资料做了系统的整理,而此次陈院士的讲座则是挑选了其中的清宫医药档案中的康复保健内容单独拿出来讲述。

  在讲座中,陈院士演示了包括《乾隆用药底蒲》、《皇帝实录》、《恭亲王特别护理记录》等等的照片资料,展示了部分清宫皇帝的养生食疗方,包括了乾隆、康熙、同治、慈禧等等,也介绍了很多宫廷药方的配方组成的原件照片包括:代茶饮、乌须方、龟龄集、慈禧用香发散、光绪御笔养生练功要诀等等,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光绪御笔养生练功要诀   加味香肥皂
清宫秘方的现代研究
著名补肾医方龟龄集的应用
  陈院士介绍说,很多人可能认为很多皇帝都活得不长,为什么还要以他们的养生保健方法来作为参考呢?陈院士介绍,相对与现在人的寿命来说,古代的皇帝是活得不长,可是相对于当时的年代,人很低的平均寿命来讲,大概30岁左右,大多数皇帝是很长寿的,例如乾隆活到八十九岁,而且这些长寿皇帝在养生保健方面都有一些共通之处。除了清宫的皇帝太后的养生秘密的揭露,陈院士也对其他年代帝王的养生保健做了一些总结。

  帝后的饮食保健:

  大枣——西汉武帝喜用大枣

  樱桃——清代慈禧皇太后晚年爱吃樱桃

  胡桃仁——慈禧皇太后膳单中常备胡桃仁

  西瓜和西瓜子——明太祖朱元璋喜食西瓜子,慈禧太后晚年喜食西瓜盅

  莲子——明太祖朱元璋平生都爱喝鲜莲子汤

  豌豆——慈禧皇太后喜用豌豆

  黄豆制品——豆腐最初有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炼丹方士发明,最初叫做“黎祁”。明太祖朱元璋初定天下时,每早晚膳桌上必列豆腐。

  胡麻仁(芝麻)——慈禧皇太后膳单常备胡麻仁(芝麻)

  唐代武则天和清高宗弘历喜爱的食物

  马齿苋——明太祖朱元璋每年五月必吃马齿苋

  榆钱——清代乾隆年间喜用的宫廷食品

  菱——梁武帝萧衍喜食菱

  蕨菜——清高宗弘历喜用蕨菜

  银耳——慈禧皇太后喜用银耳

  猴头菌——慈禧皇太后喜用猴头菌

  竹笋——慈禧皇太后晚年喜用竹笋

  松子——唐玄宗李隆基晚年喜用松子

  溥仪——脾胃不好,爱吃大山楂丸,包含山楂、神曲、麦芽、槟榔四味药,陈院士称这四味药成为“焦四仙”,说大山楂丸对肠胃特别好,可以帮助消化,称自己也爱吃大山楂丸

  端康皇贵妃——喜用西洋参,每天用量也有记载,每天用一钱(3g左右),长期服用。陈院士说现代研究显示西洋参等参类不宜长期大量服用,否则反而会导致“人参耐用综合征”,出现烦躁,交感神经兴奋等等症状。

  宫廷里面用的药材也非常讲究,进贡的药材都是地道药材。陈院士指出,药材地不地道,在功效方面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反而我们现在对地道的药材有时候重视的程度不够,而在清代时候对地道药材就很讲究:比如,石决明出广东,广东的石决明质量最好;木瓜出宣州;檀香出云南;沉香出交趾,陈院士介绍,交趾就是越南,现在用的很多好的沉香也是从越南进口的……皇宫的太医院不但对用药很讲究,而且太医院的药房当时什么药都有。

  在陈院士演示的幻灯上,还出现了包括《乾隆用药底蒲》《皇帝实录》等清宫医药档案,大多是记录清代皇帝、嫔妃每日活动及用药食膳的详情记录。比如其中包括给光绪看病的做的“脉案记录”,陈院士介绍:从资料我们知道,光绪帝年轻时候,身上的病就特别多,从腰酸到腿软,从咳嗽到尿蛋白等等,不但病多而且病情也较重,而且那个时候已经有西医进入中国给皇帝看病,陈院士展示了医案的部分照片说“这个是法国医生多大夫为光绪皇帝会诊的病案,当时已经有西医进入中国了,明末清初就有一些进来,当时也有强调说‘蛋白’,不过那时候的名词不一样,叫‘蛋清’”

  陈院士介绍,清宫医药档案中给帝后、皇亲做的病案记录非常详细,比如《恭亲王病危特别护理记录》其中包括了恭亲王何时“小水”(小便),何时睡醒,何时抽烟……都记录在案;同治皇帝从发病的第一天到去世的39天,每天都有做“脉案记录”,并且通过对比“两朝帝师”翁同禾的日记,发现两者是一致的,后来两本资料交给北京医院皮肤科医生研究,通过对脉案记录进行会诊,推翻了之前认为同治皇帝是死于梅毒的推测,而认为同治帝的真正死因是天花病。

  讲座的最后,陈院士介绍了一些清宫药膳方的配方以及对清宫中成药的现代研究数据,陈院士介绍,通过现代技术对清代药方的研究以及改进,很多方剂目前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收到很好的临床效果。

  从几千年前开始,中医药就一直为中国人的健康和养生保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通过陈可冀院士的精彩讲座让我们对清宫的中医药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中医药博大精深,而清宫医药档案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了解中医药,发展中医药事业不仅是每一个中国医学工作者应尽的责任,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尽的医务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冬琪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