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华时报:下雨积水地陷 北京是危险城市国内新闻|大陆新闻解读☀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大陆 > 正文
北京京华时报:下雨积水地陷 北京是危险城市
一场暴雨让人们体会了大自然丢给人类的无奈,也让公众感受到了一座城市的脆弱。车被困在水里,人被困在路上,所有人都只有一个选择:耐心等待,无论你有没有耐心。
    
       对于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或许无法抵抗难以预期的意外。但是,对于一座城市,所有的突发事件都不应当成为意外。面对各种事件,我们需要的是从容。这种从容,不仅源于各类应急预案的健全,更在于城市建设的完备。 



      在这次与暴雨的抗争中,有关部门的应急处理是积极的。防汛部门启动了应急措施,铁路部门启动了全额退款制度,交管部门出动了几千人力指挥交通。但是,城市的部分系统陷入瘫痪的现实已不可更改。其罪责除了天气预报的不精确之外,就在于城市建设的底子没有打好。
      应当说,这一问题是全国部分城市的通病———重视大工程项目,轻视基础项目;重视表面工程建设,轻视市民内在需求。我们注意到,大笔大笔的资金投向这工程那工程,但嗷嗷待哺的基础建设总是叫苦叫难。
      在北京这次暴雨侵袭中,公众反映最多的是排水不畅问题。这就给我们的立交桥建设提了个醒。现在国内很多城市的立交桥是地下的多、高架的少,这一现实对排水系统有着较高的要求。但遗憾的是,很多城市没有把排水系统的建设提升到一个足够的高度来对待。比如北京,在这次暴雨中,一些桥涵几乎全部被水淹没,排水系统成为十足的废物。而据了解,部分地区的地下排水管网竟然是解放前建造的!这不能不令人汗颜。
      而在10天前的西安,刚投入使用的一座地下立交桥由于大雨积水而导致一名市民溺水身亡。经调查,该立交桥的排水泵站没有竣工,根本不具备排水能力。目前死者家属已以市政设施不完备为由要求有关部门承担相应责任。
      西安的这位家属已找到了事故的责任单位,但北京呢?那些在桥下被淹受损的车辆又该由谁来承担责任呢?
      类似的城建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广场的建设。很多城市贪图面积大、视野开阔,盲目地伐掉大树,大面积种植草坪。而到了酷暑,偌大的广场成为烈日下的摆设,市民纳凉的需求无法得到保障。
      比如人行道的建设。个别城市片面追求表面的豪华,滑稽地选用光滑的地板砖,结果在大雪来临之际,成为行人难堪的摔跤场。
      比如道路的建设。有的城市动辄几个亿修大路,而只需几十万甚至几万元就可轻松搞定的街巷整治可能多年来得不到解决,无法满足市民最实际的出行需要。
      这些问题充分暴露了城市发展中不应有的功能缺失。这正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当某一方面营养长期缺乏时,就会导致一场重疾的爆发。这也正是这场暴雨的尴尬给我们敲响的城建警钟。
      如果这个警钟能够促使有关部门进行深刻的反省,设法加快城市薄弱环节的建设,那么,我们就可以欣慰地说,这个警钟敲得好,这场暴雨来得正是时候。
    
      防灾系统是城市软肋
      何向东
      有人说这场暴雨让北京市感到措手不及是因为暴雨未被预报出来。可是,就算天气做了提前预报,北京就不会被暴雨灌瘫了吗?
      2001年12月,一场大雪曾经造成北京交通的全面瘫痪。随后两年中,各部门联合组成应急系统,雪天交通就顺畅多了。如果暴雨中也有如此防灾保障,整个城市就会呈现另一种状态。
      西城区市政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北京市的防灾系统真是太脆弱了,上周一场大风就造成很大的损失,今天一场雨就能把电线杆冲倒!”话语中透出的信息分明在告诉我们,即使这场雨被预测到了,那么城市还是只有被灌瘫的份儿!因为脆弱的防灾系统不会因为预测到这场暴雨而突然变得“坚强”;那些老旧的排水管也不会因此而变得“年轻”而“合理”……所以,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防灾软肋问题未解决之前,这场暴雨就注定要成为脆弱的城市躲不过去的“劫”。
      所以,灌瘫城市的不是一场暴雨,而不是存在问题的防灾系统。如果我们有准确的天气预报、极强的交通动力和疏管能力,这一天气留给北京的恐怕也只是“暴雨无痕”。
    
      匆忙应对不能根治问题
      王毅
      突入其来的一场暴雨仿佛是一次大型的考试,让北京市的整体防御体系在匆忙中登场。但匆忙应对无法阻止交通瘫痪、房屋倒塌等恶劣影响的出现。
      这种临时应战的方式固然能解决一些临时性的问题,但其只是流于表面。从根本上说,它无法解决城市自身存在的诸多隐患。
      天气现象有时无法预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天灾的到来只能听之任之,或者只能临时抱佛脚。这说明,在我们那些大城市貌似强大的外表下,其实还潜藏着被我们忽视的“阿喀硫斯之踵”。
      一场暴雨让北京城手忙脚乱,而前不久的一场高温则让广州城消失了39条生命,天灾让两地遭受了意想不到的重大损失。一南一北的两座极具代表性的大城市没有抗得住天灾的突袭,这里面固然有许多因素,但我们还是要问,面对无法预期的天灾,我们的城市准备好了吗?
      我们无意去遣责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者,但在灾难来临之前,所有管理者都应当多做一些必要的设想,多做一些未雨绸缪式的防范。惟有如此,我们才会将天灾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京华时报)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zhongkang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