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历史上其他一些周边的国家除了有学子赴中国参加科举考试外,也在本国设立科举制度,这几乎是人尽皆知的,但是,谈到中国科举制的西传对世界的影响,恐怕就是个鲜为人知的消息了。
科举在越南
越南的科举制,始于李朝的仁宗太宁元年(1075年),至1919年止,是全世界科举制度最晚废除的国家。但从1075年到1193年的一百多年间,才举行了四次科举考试,人数也较少,未产生较大影响。
其后陈朝太宗建中八年(1232年)时,再度实行科举,其施行方式,是设立太学,由太学生参与考试,来取得进士资格。其后为了扩大科举取士,陈朝睿宗于隆庆二年(1314年)正式创立进士科,让更多的人能参与进士考试。
明太祖洪武三年,曾允许安南、高丽、占城士人在本国乡试通过之后,到南京参加会试,之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1年),又一度将安南收入版图,这些都促成中国科举制对其后的黎朝越南重大的影响--包括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的考试方式,以及黎朝裕宗(1705-1729)时设立武举。
科举在越南出现兴盛的气象,是在1428年黎利称帝之时,在此后的三百多年间,共开科129次,取士1936人,占越南历朝取士人数的三分之二。其后阮朝的明命十年(1832年)进一步引进八股文为主要的考试内容,此外,黎朝和阮朝都有成立与明清时贡院类似的专门考试场所。
科举在朝鲜
9世纪初,就开始有新罗人入唐求学,并考上唐朝专为录取外国士人所设立的宾贡进士,及第授官。唐至五代的宾贡及第者就有近百人,如金云卿、崔致远等。
高丽光宗九年(公元958年),摹仿唐制,创立了高丽王朝的科举制度,由礼部主持。其考试方法、及第授官与唐宋之制略同。
1392年,朝鲜王朝取代了高丽王朝,仍继续实行科举制度,并有一些自己的特点,如设立谒圣试等。朝鲜时期的科举制度分为文科、武科及杂科(易学科、医科、阴阳科、律科)。每三年举行一次“式年试”,此外还举行各种不定期“别试”。不定期有国王亲临考场的“亲临试”,该试再分成成均馆儒生参加的“谒圣试 ”和在昌景宫举行的由官员参加的“春塘大试”。
朝鲜王朝的掌权者是“两班”,即文班和武班的大臣。科举考试是成为两班文武的必由之路,平民也可以参加。
杂科中的医科考试会在汉阳举行,一般每五年一次,目的是要补充内医院的大夫空缺,假如五年内没有空缺,便不会举行。医科考有关“内景”﹝内科)、“外形”﹝外科﹞、“杂病”、“汤液”﹝药学﹞、“针灸”等五科的知识。
后来由于科举产生了许多弊病,特别是由于日本的入侵,导致朝鲜王朝于1894年废除科举。
科举在日本
在8世纪初,日本引进唐朝的律令制度,即开始实行与唐制大致相同的贡举制度,由相当于唐朝吏部和礼部的式部省主持。11世纪之后,随着律令体制的解体,科举虽然在形式上仍然进行式部省试,但实质上已经完全异化。如应举者只是由权贵人物推荐的「入分学生」,考试常常举行于行幸、飨宴等游兴之际,所试内容不外是诗赋,参加考试者几乎均无条件及第,科举完全名存实亡,江户时代贡举已经绝迹,以致后世有人误认为日本未实行过科举制度。
科举在西方
也有学者论证中国的科举制对西方制度发生过重大影响,指出1570年至1870年间在西方出版的涉及中国科举的文献多达120种以上,这些史料说明,英美等国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启示和影响,科举西传说可以确立。科举考试“公平竞争、平等择优”原则的合理性、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文官选用方法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使得西方国家借鉴科举制度建立了现代文官制度。
宋朝的科举考场
中国的科举制,在本土自从进入现代以来已被彻底否定,但是,它却在西方文明中,在整个世界文明中,延续着它的生命。这既值得自豪,也可悲哀。为什么我们自己创造的奇异品种反而在本土失传?不仅仅是科举制度,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这样。
科举制起于隋唐,兴于两宋。“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晁冲之的《夜行》诗句,可以说是赵宋时代的写照。由于所读之书,都是精英文化之经典,在文学审美的熏陶之中,士大夫自然形成了清正刚毅的士大夫品格。其中有个流放千古的楷模--范仲淹,范仲淹少年时有“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 ”(《宋史·范仲淹传》)的苦难奋斗经历,以后考中进士,也就不难理解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尚情怀了。这样的人,你就是让他去作贪官污吏,岂可得乎?
清代八股文抄本
当然,科举制发展到明清时代,随着社会道德水平的下滑,考试的方法也日趋僵化,八股文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一批人才,但是,考试的出题方式不好,并不能说明整个科举制不好。西方接收了科举制的财富,结合西方文明的特点,渐次形成文官考试制度,说明科举制还是具有极强生命力的。
有鉴于此,如何利用古代制度文化的遗产,古代人们的经验和智慧是很值得我们现代人深思的;纵观当今之世界,我中华数千年舶出之品数不胜数,而逢古即贬,抛弃菲薄我中华传统文化实是极为不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