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拒绝做一个动员军队镇压学生的总书记”
1990年 4月,赵紫阳被软禁在北京家中。路透社
【香港苹果日报讯】“ 6月 3日夜,我正同家人在院里乘凉,听到街上有密集的枪声。一场举世震惊的悲剧终于未能避免地发生了。”六四事件 20周年前夕,以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长达 30小时口述录音整理而成的回忆录终于面世,亲口诉说他无法阻止六四镇压的哀伤:“无论如何,我都拒绝做一个动员军队镇压学生的总书记。”一番真情的告白,让世人看到这位中共改革派领袖的道德勇气和良心。
北京 1989年 4月爆发学潮,时任中共总书记赵紫阳主张在民主与法制的轨道上平息事件,但未能得到垂帘听政的中共元老邓小平及时任总理李鹏等人的支持。 5月 19日清晨,赵紫阳到天安门广场看望绝食学生,自此退出公开场合,其后被革职、软禁,直至 2005年 1月病逝。
质疑中共高层决策
1989年 5月 19日,赵紫阳到天安门广场看望绝食的学生,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陪同在侧。美联社
赵紫阳被软禁近 16年,并未放弃对六四事件的反思及对中国政治、前途的思考,更在三位友人帮助下,自 1992年开始口述有关思想,用录音方式记录下来。录音带一共有 38盒,直至近期才被带出境,节录成书,中文版书名为《改革历程》,预定本月在香港出版。
赵紫阳回忆录的英文版已率先发售,书名为《 PRISONER OF THE STATE》(《国家囚徒》),由赵紫阳前秘书鲍彤的儿子鲍朴及妻子翻译,共分六章,分别谈及六四大屠杀、软禁生涯、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和政治改革、中共政治局的斗争及自己被迫下台的过程。赵紫阳的女儿王雁南昨日接受本报电话查询时表示,知道有这批录音带,但不知道出书的情况,不过,相信出书是合法的。
赵紫阳的回忆录用了相当多的篇幅说明中共高层针对 89民运的决策,并提出三项质疑:第一,经过多年审查后,还有甚么材料可说明当年的学潮是有领导、有计划、有预谋“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政治斗争”?第二,“ 说这场动乱的目的是要颠复共和国,推翻共产党,这方面又有甚么材料?”学生未利用最容易煽动群众的物价问题,可见他们知道物价问题涉及改革,因支持改革而未加以利用。第三,“将六四定性为反革命暴乱,能不能站住脚?学生一直是守秩序的,不少材料说明,在解放军遭到围攻时,许多地方反而是学生来保护解放军。 ”
提到与邓小平分歧
赵紫阳始终认为,学潮是“要我们改正错误,而不是要根本上推翻我们的制度”。早在 1989年 6月,中共举行十三届四中全会讨论李鹏提出将赵紫阳革职的建议,赵在会上发言时就强调:“学生提出了拥护宪法,推进民主,反对腐败等口号。这些要求党和政府的主张基本是一致的,我们不能拒绝。” 1997年 9月,赵紫阳又写信给中共十五大主席团和代表,要求平反六四。他强调:“对于六四事件的重新评价问题,迟早是要解决的。即使时间拖得再久,人们也不会淡忘掉的。早解决比晚解决好,主动解决比晚解决好,在形势稳定时解决比出现某种麻烦时解决好。”
在回忆录中,赵紫阳也未回避与邓小平等人的政治分歧:“邓小平坚持专政的好处,说民主只是空话。”
促实行议会民主制
英文版《国家囚徒》封面
1987 年初,中共总书记胡耀邦因被指摘反对自由化不力而被迫辞职,中共元老及极左势力掀起大规模的反自由化运动。接任总书记的赵紫阳顶住压力,不搞运动扩大化、不涉及经济领域,而且尽量避免或减少伤害人。他说:“如何少处理人,不过多伤害人,这也是当时面对最头痛的问题。”
对于中国改革的前路,赵紫阳甚为推崇西方的议会民主。他说:“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不仅要实行市场经济,还必须实行议会民主这种政治制度。不然的话,这个国家就不可能使它的市场经济成为健康的、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也不可能实现现代的法治社会。就像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出现权力市场化,社会腐败成风,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
赵紫阳认为,中国如果要实施议会民主,需要取得两个突破,一是同意中共之外的其他政党的发展和新闻自由,二是实现党内民主,包括接受民主选举及用民主的方式改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