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报导后,国防部昨天将葬在巴布亚纽几内的国军英魂牵引回台。仪队军官手捧牌位,缓步进入忠烈祠正殿,将牌位供放于祠内。 记者张天雄/摄影 |
「忠烈将士英灵,迎接回国」,昨天在宪兵机车导引下,黑色灵车缓缓驶进大直忠烈祠,迎灵人员接下刻著「中华民国国军于巴纽阵亡将士之灵位」的木质牌位,并向后备司令陈良浚报告任务完成。
本报日前报导二次大战期间,一群遭日军俘虏的国军,被送到巴布亚纽几内亚战俘营,不少人客死异乡;六十年后,坟墓湮没在乱石杂草间,无人闻问。
迎灵小组由后备司令部留守业务处处长任全森上校带队,牌位下车后,由仪队军官捧著,在国防部示范乐队及仪队导引下,缓步进入忠烈祠正殿。示范乐队乐器系著黑丝带,仪队枪口朝下,原本金黄色的刀与枪穗也改成黑色,以示哀悼。
牌位进入正殿后,仪队用布拭净后,放上供桌。典礼由陈良浚主持,立委林郁方及多位军方官员陪祭,典礼过程肃穆庄严。
国防部军事发言人虞思祖表示,巴纽迎回的烈士,将在今年春季国殇正式入祀忠烈祠,每年举行春、秋祭国殇祭典;安葬在巴纽当地的遗骨,要迁葬迎回骨骸有实际困难,但国防部将整理墓地,找地方立碑定期祭拜。
「我们是军人,就用军人的方法」,任全森说,「我们拿香祭拜,在心里告诉祂们我们的身分,此行目的是带祂们回家。」
这趟任务非常仓促,为了考证战俘营确实人数和身分,国防部动用和日本的军事合作关系,查询战俘营名册及档案。迎灵小组原本在春节后就要出发,但碰到火山爆发,机场停摆,被迫延到二月底出发。
国军荒冢地处偏远,代表处和侨胞辛苦开路才到达;最后共查证吴坤上尉、孔宪章上士、曹友生上士、梁有年、陈纬南等个人墓葬,及「中国广东民众死亡纪念碑」等三处墓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