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九三年》时我念初二,13岁。实在是懵懵懂懂,既缺乏对于背景知识的了解,也对雨果的写作方式不感冒。记得还曾经尝试啃过三卷的《悲惨世界》,即使早已熟悉情节,啃到一半也终于放弃。
另一本不能不提的书则是狄更斯的《双城记》。同样是初中,《双城记》明显给我留下了更深的印象。戏剧化的情节,浓烈的哥特氛围,浪漫而残酷的爱情,让那时候只知道看故事的我兴奋不已,虽然看完后好几天自己独自睡觉都还有点惴惴。
上述两本书大概是文学作品中公认反映法国大革命的杰作。而雨果和狄更斯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对于法国大革命较一致的看法:既肯定了革命的进步意义,又强烈反对和批判革命中的血腥与暴力。正如《双城记》里那个著名的开头所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一七九三年,激情澎湃而又血流成河。而我接受的所有相关信息仅仅只来自于初中那本薄薄的却浓缩了6块大陆上下几千年历史的教科书。书里写到:这是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它废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而相比之下,保留了君主立宪的英国革命就没法国革命那么先进了,带有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于是自己有意无意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废除了国王的革命就是彻底的,而彻底的就是好的,至于暴力,只是革命过程中的必要手段,革命需要流血和牺牲。
果真是这样吗?
带着这样的认识走过高中,直到大学。高中学理,于是一直没有机会来认真审视自己的观点。现在站在大学的尾巴上,开始学会独立思考问题。通过对法国、英国、美国革命的比较,渐渐产生出许多困惑来。当从不同角度熟读美国革命后,我不得不想到这样的情景:1793年,当全世界都为法国大革命疯狂的时候,没有人注意到在当时尚属蛮荒之地的北美大陆,华盛顿作为美国的第一任总统刚好任满一届。而此后的法兰西,又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反复,经过无数次枪炮与血的洗礼,经过共和、帝制、再共和,才终于建立起一个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法国。
而这时的英国,自1688年光荣革命后,就几乎杜绝了政权的暴力更替,依托工业革命的浪潮,大不列颠成为如日中天的日不落帝国。美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成长,并终将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而此时的法国,依然在革命,依然是暴力与暴力的轮回。
灾难是进步的代价,虽然今天的英法美都已经发展的很完善,但回顾他们的革命之路,仍然让人唏嘘。破坏远比重建来得容易,法国大革命中,愤怒的民众攻占了象征封建的巴士底狱,砍下了国王与王后的脑袋,推翻了波旁王朝,但并没有让他们的生活变的更幸福更安全,随之到来的是人人自危的恐怖时期,而那些革命中的明星,一个接一个的,都上了断头台,不管他们之前是多么的叱咤风云。直到这场革命被强势的拿破仑终止,法国人似乎已经厌倦了这场噬血的革命,于是他们在 1804年高高兴兴的迎来了自己的新国王——拿破仑•波拿巴。
这听起来真是个讽刺,15年前法国开始革命,目的即是为了推翻帝制。而15年后,迎回皇帝的,是相同的法国市民。难怪林达会在书中写到,这样的情景,让整个欧洲目瞪口呆。
这个暂时的结局对于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多少显得尴尬,也让革命二字大打折扣。但革命还没有因此停止,整整一百年,法兰西鲜有进步。
当革命的成果并没有以制度的形式巩固下来,革命也就最容易反复。当忽视制度和法治的力量,从前被压迫的激情但非理性的民众转而便会成为暴力的制造者。而因为妥协被我们教科书鄙视的美国革命和英国革命,却避免了如此多的暴力轮回,并且比法国更早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彻底是评价革命的一个方面,但不足以完全概括革命的复杂性和矛盾。很邪恶的说一句,在今天,保留了女王的英国的发展似乎不比法国差。
当然这是我的不成熟的念头,以此来衡量革命的成果应该没有太大的意义,就像以死亡的人数来衡量一样。但我不能不想到,在当时的法国,那样的暴力让人不寒而栗。九月屠杀,断头台,不经审判的处决,这样的革命,是否可以称之为进步?这样的革命代价,是否太大?
法国革命的重要性和意义无庸质疑,但是如果没有对暴力的反省和警惕,难免这样的革命会再次发生。如果缺乏制度的规范,失去理性的民众在强权之下是愚民,在弱者面前则成为暴民。而对当下的中国,自己依然还有这样的忧虑。
再回头看我的中学教科书,那上面对于革命的不加区别的赞美,对于暴力的忽视甚至美化,对于一刀切非此即彼的历史观念,对于制度建设的不公正的评价,让我怀疑这种对历史的解读是否客观,是否准确,是否恰当和人道。而在这种历史观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能否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我用了7年时间来怀疑和重建自己的历史观,而还有多少人,至今依然在潜意识里带着这样的印记。
暑假回家后读完了《带一本书去巴黎》,然后再从书架上抽出《九三年》,现在的确更容易理解书中的内容,虽然不敢说自己已经读懂了。闲暇间和父亲讨论,他说《九三年》里戈万(有版本译郭文)放走朗德纳克明显是不合逻辑的,但这也反映了雨果的矛盾和人道主义光辉。而在自己看来,这样的情节体现了雨果孩子气的天真和理想主义,我总是会一相情愿的相信,世界和历史并不总是那么残酷的。
正如在共和与帝制的战争中,三个孩子依然纯洁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