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的著名作家、197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8月3日逝世了。索尔仁尼琴因发表小说《古拉格群岛》而闻名于世;在二战结束后,他曾因批评斯大林遭流放,但在他看来,“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份量还重。”索尔仁尼琴挑战共产专制的智慧和勇气,使他不仅在西方世界,而且在俄国民众中都享有巨大的声望。
主要作品:
1962年11月,描写劳改营生活的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发表。1968年,旨在暴露斯大林时代阴暗面的长篇小说《癌症楼》和描写政治特别收容所的《第一圈》在西欧发表。
1971年,德、法两国同时出版长篇小说《1914年8月》。1973年12月,以揭露十月革命以来“非人的残暴统治”为主旨的《古拉格群岛》第一卷也在巴黎出版。
流亡期间,他的主要著作有:《和平与暴力》(1974)、《列宁在苏黎世》(1975)、《小牛撞橡树》(1975)、《缓和》(1976)、《1916年10月》(1984)和《1917年3月》(1986-1988)等。
大事记 |
●1918年12月11日,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1945年2月,索尔仁尼琴在东普鲁士前线被捕。此后,被以“反苏”罪名劳改八年。刑满后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 ************************* 作家索尔仁尼琴去世 曾被誉“俄罗斯的良心” 197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的世界著名作家索尔仁尼琴3日在他莫斯科的家中逝世,享年89岁。索尔仁尼琴因发表小说《古拉格群岛》而闻名于世。在二战结束后,曾因致信批评斯大林遭流放。 BBC消息,俄罗斯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8月3日夜在莫斯科病逝,享年89岁。有消息人士说,索尔仁尼琴是因中风逝世的。 俄媒体称之为“著名作家、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社会活动家,并以自己的文学成就和历史研究闻名世界”。俄总统新闻秘书纳达利娅·吉玛科娃说,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向索尔仁尼琴亲属表示了哀悼。 在二战期间,索尔仁尼琴曾在苏联红军中服役,并荣获过战功。 但在1945年因为在一封信里批评斯大林而遭到逮捕。在那之后的八年,索尔仁尼琴是在苏联的监狱系统或称劳改营中度过的。 后来,他被放逐到当时的哈萨克斯坦加盟共和国,治愈了胃癌。 首次描写劳改营生活 在赫鲁晓夫在位期间,索尔仁尼琴的第一部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获得好评。 这部中篇小说以作者自己的劳改营生活为素材写成的。 小说主人公伊凡·杰尼索维奇原是集体农庄庄员,卫国战争上前线作战,后被德军俘虏,又趁机逃回部队,但被逮捕审查,为了活命他招认自己是德德国间谍,以叛国罪判刑十年,送入特别劳改营。小说集中描写了主人公在劳改营中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熄灯所度过的普通而又难熬的一天。 由于这部小说是苏联文学史上第一次描写劳改营的生活,小说又是经最高当局批准发表,无疑成为苏联文坛一件轰动性的事件,也引起了西方的极大关注,作者也因此一跃成名。 在1970年,索尔仁尼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他的巨著《古拉格群岛》在巴黎发表。他被当时的苏联当局斥责为叛徒,并被放逐海外。在美国隐居期间,他责骂他所看到的西方道德的堕落。 重返俄罗斯获最高荣誉 索尔仁尼琴1994年返回后共产时代的俄国,他对叶利钦领导下的俄国出现的腐败现象和物质主义有很多看法。他告诉俄国议会俄国人并没有生活在民主社会里。在2006年,索尔仁尼琴还批评北约的东扩计划,指控北约试图控制俄国。 普京总统2007年亲自到索尔仁尼琴的家中拜访他,并向他授予俄罗斯联邦国家奖章,奖励他的人道工作。 ************************ 俄罗斯文豪索尔仁尼琴:古拉格劳改营的但丁 89高龄的俄罗斯文豪索尔仁尼琴3日晚间辞世,他是一位与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同样具有崇高道德影响力的人物,一个世代以来,将同胞渴望美好未来的希望化为具体文字,成功破坏苏联政权的道德基础,间接带动苏联崩解。有俄罗斯诗人称其为:“从地底带来活生生文字的但丁再世”。 索尔仁尼琴拥有第三颗原子弹 据中央社报道,十月革命过后两个月出生的索尔仁尼琴,以果戈里及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传统先知定位自己,一生孜孜不倦地致力为俄罗斯良心发声,反对苏联极权压迫与后共产时代的俄罗斯黑手党、以及麦当劳式的物质主义。除此之外,他以自我投射的角色回忆古拉格,以俄罗斯诗人乔科夫卡亚的话来说,他成了“从地底带来活生生文字的但丁再世”。 索尔仁尼琴生于布尔什维克掌权、苏联发生内乱之后,1945年被判劳改八年,后来战胜癌症与国家安全委员会(KGB)的暗杀企图,二十年的流放生活中自我选择与外界隔离,晚年以他在后苏联俄罗斯看到的道德沦丧书写痛苦的故事。 青少年时期的索尔仁尼琴虔诚信奉列宁主义,甚至到他赴前线当炮兵军官时,都还曾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我会很高兴地把生命奉献给列宁。”不久后,他就因为在给同僚的信中批评斯大林被捕。1945年,一切都变了,他被发放到位于莫斯科附近的劳改营,以古拉格标准看来,这里的条件相对来说还算可以忍受,但他故意换成哈萨克劳改营痛苦的劳动,并分摊普通囚犯的工作量,这种典型的自我苦行,差点让他送命。 斯大林死前几个月,折磨得不成人形的索尔仁尼琴获释,花了三年时间自我精神放逐,一度罹患癌症而后痊愈,后来屈就利珊一所学校教书;1961年,他以《伊凡生命中之一日》一书崛起文坛。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很难打从心底欣赏索尔仁尼琴披露劳改营世界带来的爆炸性冲击,他的友人就曾对着此书手稿哭泣说,世界上有三颗原子弹,肯尼迪有一颗,赫鲁晓夫有另一颗,而你拥有第三颗。 《伊凡生命中之一日》在俄罗斯畅销 《伊凡生命中之一日》在俄罗斯《新世界》杂志刊登后,两刷85万本一推出随即售罄,后来的估计显示,如果苏联允许民众买书,约有850万人会购买此书。 苏联当局当时不知该如何处置索尔仁尼琴,1971年,索尔仁尼琴突然中暑,后来根据参与者表示,那是因为索尔仁尼琴在一间拥挤商店被偷偷注射蓖麻毒素,意图致他于死而起。1974年KGB终于决定流放索尔仁尼琴,他待在瑞士两年后,移居美国佛蒙特州偏远村庄,撰写以俄国革命前的事件为基础的虚构小说《红轮》(Red Wheel)。 世界开始发现另一个索尔仁尼琴,一个强烈抨击西式作风与制度、呼吁以基督价值重整道德的人,这让他在东西方都渐渐失去朋友,最后只能隐世过活。 索尔仁尼琴1994年的衣锦荣归,预告着“反高潮”的结局,新建立的俄罗斯对他来说,就像过去的美国一样疏离,他在俄罗斯“ORF”电视台节目中固定与观众分享这个观点,直到这段节目后来被电视台抽掉为止。 他的著作销售量就像苏联崩解一样地快速下滑,1998年短篇作品集《崩解的俄罗斯》出版一刷仅卖出五千本。索尔仁尼琴之后继续在俄罗斯各地旅游,对小众演讲,偶尔会出现在电视节目,但由于观众骤减,多数时间淡出国家舞台。 书店里也越来越难找到他的书,对富裕的“新俄罗斯人”子女来说,索尔仁尼琴的世界就像哥德与拉辛一样遥远。 ********************** 坚守与孤寂 这位俄罗斯文豪一生坎坷,因为批判现实,他坐过牢,患过癌症,遭过流放,但他始终关注着俄罗斯的命运。终于,他的祖国承认他才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的揭露与批判,也为俄罗斯文学重新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挑战: 批评斯大林 挑战血腥专制 索尔仁尼琴战胜枪杆子 中国人对索尔仁尼琴的熟悉,主要来自他对专制主义的反抗。即使是流亡二十年回到祖国后,索尔仁尼琴依然不懈地批评“民主化”的叶利钦政府。 二战快结束的时候,索尔仁尼琴因写信批评斯大林被捕,在服役期间被关进他后来称为古拉格的苏联集中营。他在传记中写道,被捕的那天,是认识到悔改并走向神的开始;他的第一间牢房,是他的情人,在那里他才开始了解自己的内在生命,倾听灵性的声音,最后找到上帝。在蹲监禁和做苦力的双重煎熬下,祸不单行,他又得了腹腔癌。 但真是祸兮福所至,在手术做完的后半夜,他和躺在另一张手术台的一位基督徒囚犯进行了对他一生来说最关键的交谈。据他回忆,虽然在黑暗中看不清对方的脸,但那位同样反对斯大林专制的基督徒医生,详细讲解了自己的人生,尤其是怎样从犹太教转成基督徒的心路历程。在那个漆黑的夜晚,索尔仁尼琴不仅听清了那洋溢着福音的声音,而且那些话语,像光,照亮了他心中的黑暗;像盐,给了他后来作为作家试图治疗人类心灵腐烂的永恒药方。 也许是上帝的旨意,那位基督徒医生和他讲完话后,第二天清晨就死在手术台上,荣归天国。正是由于索尔仁尼琴的宗教情怀,使他的作品继承了俄国伟大的基督徒作家陀斯妥也夫斯基所高扬的道德传统。索尔仁尼琴在1970年领取诺贝尔文学奖的书面致词中,曾极力赞赏陀斯妥也夫斯基,称他是一个具有洞见真理能力的作家,一个很奇妙、充满智慧之光的人。 索尔仁尼琴的成名作是描写劳改营生活的《伊凡·丹尼索维奇生命中的一天》,并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部著作艺术性并不十分强、描写苏联劳改营生活的短篇小说,之所以能够引起重视,主要在于索尔仁尼琴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本质性的问题:并不是斯大林对人不人道,而是人对人的不人道;斯大林并不是历史上人性进步过程中的某个失常状态,人类心灵中的邪恶是一个永恒的世界性主题。小说的主人公伊凡这个形象的闪亮之处,是他那种忍辱负重、坚守最起码的人性尊严底线的努力,他展示,无论专制的残暴把人贬低到何等地步,都无法把人性彻底泯灭。人虽在原罪驱使下堕落,但上帝的影像依在;本来属灵的人心可以被邪恶败坏,同样也可以藉上帝的恩典而得到救赎;“良心比生命本身更重要,更有价值”。 后来索尔仁尼琴写的《古拉格群岛》和《癌病房》等作品也是这样,提出“人为什么活着”,也是人类生存的终极问题。在这些作品中,索尔仁尼琴对苏联共产制度的谴责和批判,不是注重其政治上的罪恶,而是它的道德性的罪恶。 他在领取诺贝尔奖的书面演讲词中清晰而坚定地表示:“我绝不相信这个时代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义和良善的价值观,它们不仅有,而且不是朝令夕改、流动无常的,它们是稳定而永恒的。而这个价值观,就是基督信仰,就是《圣经》中的绝对道德标准。” ************ 不买当权者的账 索尔仁尼琴拒绝了戈尔巴乔夫 回绝了叶利钦 结束流亡生活回国后,索尔仁尼琴对新的俄罗斯感到失望。他拒绝了戈尔巴乔夫提议的奖励,也拒绝接受叶利钦颁发的奖项。 索尔仁尼琴1974年2月13日被前苏联当局驱逐出境,开始长达二十年的海外流亡生活。先是到当时的联邦德国,但很快就来到美国。1976年,索尔仁尼琴定居在美国维蒙特州的卡文迪什小镇,自此以后很少离开这里,集中精力进行创作,他称在这里生活的18年是自己一生中最高产的时期。 1990年,时任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恢复了索尔仁尼琴的国籍,1991年对他进行的叛国罪起诉也被撤诉。1994年5月27日,索尔仁尼琴从美国回到俄罗斯。 回到俄罗斯后,索尔仁尼琴对现状并不满意,一方面他对于绝大多数俄罗斯人没有读过他的作品感到愤怒和失望。另一方面,他对于当时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相当蔑视,他认为叶利钦把俄罗斯经济搞垮了,而且叶利钦对于北约东扩无能为力并在经济上过于依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外叶利钦容忍寡头攫取国家财富扩大影响力也让他十分不满。 对于叶利钦的统治,索尔仁尼琴认为这是俄罗斯历史上三大混乱时期之一,因此当叶利钦授予索尔仁尼琴俄罗斯最高荣誉勋章时,后者拒绝接受。2000年,叶利钦下台,当时索尔仁尼琴认为应该起诉他。 当叶利钦命令授予他最高国家勋章时,他说,“我无法从一个将俄罗斯带进一个如此可怕的困境的政府手中领奖”。正因为如此,索尔仁尼琴在叶利钦当政时期并没有受到很大重视,他也逐渐淡出公众视线。 *********** 认可新总统普京 普京上任后,索尔仁尼琴一度批评他没能有效打击寡头。但是,两人的观点在很多方面的相同,让他们的关系逐渐融洽。也正因如此,他接受了普京颁发的杰出贡献国家奖。 *********** 言论: 官僚统治 俄罗斯的历史极具悲剧性。七十年的极权统治之后,国家和人民再度遭受掠夺,俄罗斯重又陷入了毁灭的旋涡。人民不能当家作主,不能自主决定自己的命运。 普京功过 评价总统普京的政绩,不应忘记他接手的是怎样的俄国。普京面临的不是数十个,而是数百个触目惊心的问题。要一下子都解决这些问题是不可能的,也不可能不出一点错。 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是一件异常珍贵的礼物,但它却具有双重性。只有当成千上万的俄罗斯人拥有自己的声音,双手从桎梏中解放出来,从而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时,繁荣才会真正到来。 影响波及世界 索尔仁尼琴凭着一支笔,改变了历史的方向。为了让俄罗斯走上通向光辉未来的道路,他声称,“只要我活着,就要给国家开药方。”而抛开影响的深度,单从广度来说,索尔仁尼琴的影响是也是其他任何一位现代作家都无法比拟的。有人这样说,“索尔仁尼琴能够改变社会进程,或至少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法国总统萨尔科奇4日向甫去世的俄罗斯文学家索尔仁尼琴致意,赞扬他是“二十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良心之一”。索尔仁尼琴3日晚间与世长辞,享年89岁。
让世界一窥苏维埃体制的真面目 据中央社报道,萨尔科奇发表声明说:“在俄罗斯革命结束后一年出生,长时期活在苏维埃恐怖统治中,他是“异议的化身。”他说:“索尔仁尼琴让世界一窥苏维埃体制的真面目,他的遭遇与经历打动全球人心。” 他说:“索尔仁尼琴坚拒为了大力痛批统治者暴行而离开祖国,反而甘冒生命危险写下名著《癌症病房》(Cancer Ward)及之后的《古拉格群岛》(The Gulag Archipelago),刻划对抗政治迫害淋漓尽致。” 他认为:“忍尼辛的不屈不挠、个人理想以及长年多舛的一生,使得索忍尼幸继杜斯妥也夫斯基之后,成为一代传奇人物。他足堪荣登世界伟人殿堂,我深深缅怀他遗留人世的名声。” 索尔仁尼琴 人类良知的声音 从被捕到流亡他国二十年,索尔仁尼琴一直被自己的民族视为“政治恐龙”。但是,他何以赢得了全世界直至其国家总统的尊重呢?那就是人类尊严和不屈的精神。 在索尔仁尼琴的名字之前,有许多形容词和前缀,譬如流亡作家、民族的良知、文化的主教等等。然而,最适合他的只有一个:个体。当然,他不仅仅以普遍的个体身份在场,更是个体性虔诚的守护者。在将1970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索尔仁尼琴时,瑞典皇家学院曾委托其常务秘书卡尔·拉格纳·基耶罗宣读了如下的授奖词: 1963年,随着《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的出版,前苏联和全世界都承认索尔仁尼琴已跻身于伟大俄罗斯作家的行列。对非俄罗斯世界来说,这部小说以其对时代的发人深思的启示而具有同等强烈的吸引力:对不可摧毁的“人的尊严”的肯定和对破坏这一尊严的一切企图的批判。索尔仁尼琴曾对他的这种“复调”展示方法作过重要阐释:个人不应作为集体的一员出现,当行动与个人有关时,个人便应成为“主角”。而“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个人的命运体现在千百万人中间,千百万人的命运集中在个人身上”。这是人道主义的精髓,索尔仁尼琴为此而被授奖。 索尔仁尼琴认为文学首先应该对人类负责。对于他来说,对个体负责就是对人类负责。为此,人类“应当公开谴责宣扬一部分人可以惩治另一部分人的思想本身”,消解任何形式的特权思想。正因为索尔仁尼琴时刻将个体置于中心地位,正因为他的作品表达了“对不可摧毁的‘人的尊严’的肯定和对破坏这一尊严的一切企图的批判”,他才被称为人类的文学良知。 索尔仁尼琴曾帮普京说话 抨击西方式民主 俄罗斯著名作家、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曾公开抨击美国和北约企图包围和孤立俄罗斯,并赞扬俄总统普京重振国家权力的努力。 《莫斯科新闻》报报道,87岁的索尔仁尼琴批评了美国对波黑、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的战争,称俄罗斯未曾威胁他国,而北约却始终在加强军备,进入东欧,并从南面包围俄罗斯。 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克林姆林宫现任主人的好感,夸赞在普京的领导下,俄罗斯正在重建国家地位,而俄罗斯作为大国的衰落,多是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错。 针对西方对普京独裁的不断指责,索尔仁尼琴回击道:“现在的西方民主正处在严重的危机状态,”而俄罗斯不应对这种民主“草率模仿”。 作为小说《古拉格群岛》的作者,他曾流亡美国多年,1994年才从佛蒙特返回物是人非的俄罗斯。现在看来,他很不喜欢美国。 索尔仁尼琴 俄罗斯政治坐标上的雕像 即使流亡二十年回到祖国后,索尔仁尼琴依然不懈地批评“民主化”的俄罗斯政府。直到2007年6月12日普京登门拜访,他终于得到祖国的官方肯定,这个政治异议者像雕像一样屹立在时代坐标上。 为了守护个体的权利和尊严,索尔仁尼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先是被投入监狱8年,后又于1974年被前苏联当局驱逐出境,成为流亡作家。在离开祖国的日子里,他继续解构威胁个体性的权力体系,开始创作长篇巨著《红轮》。 多年前,索尔仁尼琴曾公开宣称,拒绝接受一切权力和公职,甚至拒绝领取叶利钦颁发的勋章。据说,索尔仁尼琴不喜欢叶利钦,喜欢普京,去年他还在家里接见了普京总统,给了普京莫大的面子。 而他回到俄罗斯后,继续自己的文学事业,这一事实本身有助于俄罗斯探索通向光辉未来的道路。 经过漫长的痛苦反思,世界主流意识形态终于开始联手拆除任何可能的古拉格群岛和癌症楼。在勘探到悲剧的起源后,人们开始普遍回应索尔仁尼琴对守护个体性的吁求,虽然迟了一些,但也足以令人欣慰。毕竟,这意味着索尔仁尼琴精神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