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求同存异 国台办吹皱一池春水
2008-07-17 中国时报 【王铭义】
「笨蛋!问题不在中文翻译,而在两岸政治!」
不少关注台湾棒球队进军北京奥运会的球迷,近日来对国台办发言人杨毅表示「中国台北」和「中华台北」,都是Chinese Taipei中文译文的说法,几乎都是一阵摇头叹息,并认为北京刻意营造两岸良性互动的和谐气氛恐将前功尽弃。
对有些媒体质疑,北京国际新闻中心在处理台湾名称不当的问题,国台办发言人杨毅日前强调:「两岸奥会协议不涉及协议以外的大陆其他团体、组织和人士使用『中国台北』译文的权利;使用『中国台北』也不能说是矮化台湾。」
杨的说法看似理直气壮,却易引爆两岸政治纷争。
台湾在国际奥委会使用的会籍名称Chinese Taipei,是考量现实与妥协后的产物,但因国际奥委会系以英文为官方语言,会籍名称原本并无争议。
但因中国近年主办国际体育赛事日益增多,才有所谓两岸「奥会模式」的产生。
中华台北奥会秘书长李庆华与中国奥会代表何振梁,当年在香港签署协议,就已经确认在中国举办国际赛事时,主办单位对台湾会籍名称Chinese Taipei应该使用「中华台北」中文翻译,这也体现了实事求是,相互尊重的运动精神。
尽管中国奥会并未落实协议,但逝去年两岸奥会在协商圣火赴台传递时,在陆委会的抗议声中,曾经通令大陆媒体改用「中华台北」,还修正了奥组委网页上有关「中国台北」的用语。
这项作为,无非就是为了表达善意与尊重。
然而,在两岸协商圣火传递破裂后,大陆官方与媒体还是使用「中国台北」。
国台办发言人杨毅更是为大陆其他团体使用「中国台北」,创造「也不可说成矮化台湾」的论述,让台湾在参与北京奥运会前夕意外引发政治纷争。
两岸两会在新形势下复谈,确立「先经济,后政治」的协商共识,两岸当局高唱的是「搁置争议,共创双赢」的和平论调。
但在奥运会开幕前夕,国台办发言人唱的却是掀起争议的对抗论调,两岸难免在奥运前后引爆新论战。
*********************************
新华社仍称「中国台北」代表队
2008-07-17 中国时报 【王铭义/台北报导】
国台办发言人杨毅上周强调「两岸奥会协议不涉及协议以外的大陆其他团体、组织和人士使用『中国台北』译文的权利,使用『中国台北』也不能说是矮化台湾。」之后,大陆新华社昨天恢复使用「中国台北」棒球队的称呼。
杨毅上周曾对台湾驻京媒体表示,「中国台北」和「中华台北」都是Chinese Taipei的中文译文;大陆其他团体和组织如果使用「中国台北」也不能说是矮化台湾,这是说不通的。
国民党:不得以任何形式出现
新政府对此表达高度关切,马总统日前强调,这项说法已违反两岸奥会签署的协议,希望大陆方面不要这样做。
陆委会副主委张良任则强调,杨毅的说法相当不妥,政府坚决反对。
因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主席吴伯雄、世盟总会长饶颖奇、国民党籍县市长,已相继接获大陆各个系统发出的奥运开幕式邀请函,国民党为避免引发政治风暴,已透过管道向北京反映,要求「中国台北」不得以任何形式出现。
杨毅说法没有修正迹象
由于杨毅的说法并没有修正迹象,《新华社》昨天在处理台湾棒球队备战北京奥运会新闻时,再度恢复使用「中国台北」称呼台湾。
据悉,大陆媒体认为他们并非奥会组织,因此在报导中使用「中国台北」,并不受两岸奥会协议的限制。
官媒恢复称呼 其他仍未统一
不过,直属国台办的网路媒体《中国台湾网》近日在处理涉及台湾体育团队的名称时,则出现「中华台北棒球队」、「中国台北举重队」等各种不同用语,并未统一显示大陆媒体对此一敏感用语,仍缺乏一致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