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网综合报道
数万气蛤蟆现平度街头 地震局称为闷湿天气所致
5月27日下午1时20分许,山东青岛平度市泉州路上出现了数万“气蛤蟆”集体过马路的场面。“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气蛤蟆!真是挺怪的。”路过的目击群众议论。青岛市地震局在接到了动物异动报告后,派出专家赶往现场调查。“根据青岛95个观测点的监测情况来看,没有发现明显异常情况。”青岛市地震局郭玉贵副局长表示,“这次动物异动,是青岛近来的闷湿天气造成的。”
马路惊现数万气蛤蟆
“我们这里有数万气蛤蟆出现在马路上。”5月27日下午,本报接到平度市于先生的电话。下午4时许,记者赶到了平度市的泉州路,只见五六十米长的马路上爬满了蛤蟆。记者蹲下身仔细观察,这些蛤蟆的个头并不大,只有成年人拇指甲盖大小。“蛤蟆就是从路西侧工地旁的水沟里蹦出来的。”首先发现这一情况的于先生说,泉州路的东侧是一片面积不大的水塘,蹦上了马路牙子的蛤蟆,纷纷往水塘里跳。而据于先生描述,蛤蟆大量出现之前“出现过打雷的情况,然后下起了大雨”。雨停之后,蛤蟆逐渐出现在了路面上。记者驱车在泉州路上搜索了一番发现,在相隔不远的地方,有多处蛤蟆集体过马路的情况。
蛤蟆扎堆属动物异动
在赶往现场的过程中,记者将这一情况向青岛市地震局进行了反映。平度市地震局以及当地多个部门得到消息后,也赶到了现场。“平度市地震局一直在对水体、动物、植物进行宏观观测,没有发现其他的异常情况。”平度市地震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而平度市有关负责人说,“这种现象,属于动物异动。”
究竟这是一种什么动物,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惯?搞明白这个问题,是确定蛤蟆异动原因的前提。记者随后与青岛农业大学取得了联系。动物学院、水产学院及其他多个学院的人员都表示,他们对这种两栖动物都没有专门的研究。有植保专家称,所谓“气蛤蟆”是蟾蜍的一种,一般在麦收季节前后会出现。“但我对这种东西也没有专门的研究,以前确实没见过如此大规模的扎堆。”
95个观测点无异常报告
“青岛有95个观测点在对地质变化进行24小时的监控。”青岛市地震局监测处的王处长表示,“目前,从这些监测点传回来的数据,青岛地区没有出现任何明显异常数据。”
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在许多群众的观念中,蛤蟆结队过大街、骡马受惊不入圈、猪不进圈往外逃等反常现象,都是地震的前兆。对此,山东省有关专家表示,“蛤蟆过街”等反常现象不一定是地震即将到来的前兆。简单地讲,“蛤蟆过街”不一定会地震,但地震前有可能会有“蛤蟆过街”等反常现象。一些动物习性的变化,有可能仅仅与当地的环境、气候、人类活动变化有关。对这些现象需要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其产生的原因,最后才能确定是否为异常现象。即使有一两个异常现象,也不能表明与地震有直接关系。
闷湿天气致集体迁徙
5月27日下午5时许,市地震局郭玉贵副局长表示,平度出现大规模蛤蟆过街的情况后,他们立刻专门召开了相关会议,“综合分析认为,这次蛤蟆大规模过街的异动情况,是近来闷湿的天气造成的。”郭副局长说,近期以来,青岛的天气多雾,潮气很大,气压很低,闷湿的天气导致大量繁殖的小蛤蟆向水塘集中的情况。 (文/图 本报记者 胡进宇 刘震 徐新东)
****************************
深圳街边现大量蟾蜍 地震局取证认定正常
2008年05月24日09:23 西部网
深圳西丽街道珠光南路近日出现大量蟾蜍,引起市民高度关注,深圳市地震局咨询电话被打爆,有些网民称已报警。昨日,深圳市地震局通过现场调查、仪器检测和观察资料与省地震局核对后得出结论:西丽出现大量蟾蜍属繁殖期正常现象,深圳近期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
昨天,西丽街道珠光村珠光南路确有不少蟾蜍遍布于路面、周围草丛和建筑内,仅有小拇指肚一般大小。珠光南路紧挨沙河,两位清洁工说,周二下完雨后路面和附近出现大量蟾蜍,像是从河道里出来的,以前在沙河内清理垃圾时,发现很多蝌蚪,数量比往年多,这几天一般早晚天气凉时蟾蜍最多,中午都躲草丛了。清洁工王先生拨弄了一下草丛,更多蟾蜍朝四处跳了出来。
珠光南路的博伦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说,校内操场、楼道和楼梯间也都满是小蟾蜍。沙河边一家小店的店主担心是不是和地震有关。
地震局现场调查取证
市地震局昨日派人赶往现场,经勘测取证,监测人员初步认为蟾蜍大量现身属正常情况。深圳地震局处长邹从学介绍,前些天下大雨,很可能把蟾蜍冲到河道内,它们就在水里产卵,小蟾蜍长大后就要到岸上来。引发蟾蜍异象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其自身生理变化,也有可能是气候变化,是否因为地震应从多方面综合考量,市民无须谈之色变。经过地震局的仪器和观察资料以及宏观观测资料,并与省地震局核对,深圳近期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
野生动物园动物无异象
深圳野生动物园是我国第一个做动物预报地震试验的动物园。汶川地震前,动物园出现鸵鸟成群狂奔、大雁集体拒食、亚洲象不断长鸣、长角羚羊焦躁不安等现象。昨日,动物园管理部负责人一一观察这些动物的反应,一切正常,此前几日也未发现动物有异常反应。
据地震局介绍,深圳目前已经建成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和强震台网,可以及时监测到深圳和周边地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级数。(南方都市报 记者 程文)
http://news.qq.com/a/20080524/001107.htm
深圳电视台报道
*******************************************
浙江平阳发现青蛙聚集 专家称与地震前兆无关
2008年05月28日07:01
新华网温州5月27日电(记者沈锡权)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近日有群众向温州市地震局反映,当地有大量青蛙聚集,担心是地震前兆。对此,该市迅速组织专家赶赴现场调查,经调查分析,认为这一情况属于正常现象,与地震前兆无关。
据平阳县梅源乡村民说,23日,平阳县梅源乡政府前面的溪流附近聚集大量青蛙,看着让人心里发慌。
温州市地震局接到群众反映后,立即组织生物、农业、林业等各方面的专家,赶赴现场进行调查。
专家分析说,蛙类属于两栖动物,本身就有水陆的习性。在平阳出现的这种蛙,名叫泽蛙,这段时间正好是其由蝌蚪变成幼蛙的季节,幼蛙从水里转到岸上生活。而人们看到的也正是幼蛙,幼蛙上岸是正常的自然生物现象。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幼蛙同时上岸呢?专家们发现:这与现场的特殊环境有关。由于溪流上有一条堤坝,所以溪流水流平稳,水藻多,非常适合蛙类产卵生活。
温州市地震局副局长金传顺说,接到群众报告后专家组也看了当地蛇场、鱼场,都没有异常现象。而且对附近有关区域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得知其他动物如老鼠、猪、鸡、鸭、狗等生活习性均正常,水井、地下水也均正常,未出现反常现象。金传顺说,这说明青蛙聚集这一情况属于正常现象、孤立现象,与地震前兆无关。
http://news.qq.com/a/20080528/000875.htm
*********************
重庆彭水县大量蟾蜍迁移引发居民恐慌
2008-05-27 01:44:53 来源: 华龙网(重庆)
重庆晨报5月27日报道 昨日,来自市政府公众信息网消息称,23日,彭水县万足镇茶林坪居民点出现大量蟾蜍,从乌江向岸上迁移。当地居民认为这是地震前兆,出现恐慌情绪。市地震局等部门专家组成现场考察小组认为,这些小蟾蜍向岸边迁移是正常生活习性。
回水区利于蟾蜍繁殖
彭水万足镇政府工作人员苏远海昨日介绍,23日有群众反映称,在彭水电站茶林坪移民安置点一带,出现大量蟾蜍,从乌江向岸上迁移。镇政府随即派人前往调查,发现确实有大量蟾蜍成群结队往岸上迁移。但这些迁移的蟾蜍均只有约手指姆大小,有些地方密集,有些地方较稀疏。
24日,市地震局会同市农业局、市环保局、市气象局专家组成现场考察小组,赶赴现场调查。市地震局工作人员黄世源介绍,专家小组到现场时,已看不到大量蟾蜍从乌江向岸上迁移的景象了,只能看见极少数的小蟾蜍。
专家们通过实地查勘、了解情况和看录像资料,从蟾蜍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气候条件等多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致认为:当地出现大量蟾蜍,可能是因为彭水电站蓄水后,在万足镇形成了回水区,有利于大量蟾蜍繁殖。蟾蜍属两□类动物,生长在一定阶段后有向岸边迁移的生活习性。
虽然地震前曾有动物异常现象,但有动物异动而无地震的情况也非常普遍。动物异动与地震两者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彭水有4个地震监测台
据历史资料考察,彭水县历史上发生过的最大地震是1855年的4级地震。从对彭水地区近期的地震活动的跟踪监测来看,彭水地区近期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近年来,为监视彭水县电站的水库地震活动,市地震局相继在彭水县建设4个流动监测台,并于去年9月全部投入监测,目前运行正常。
据悉,市地震局还将密切关注包括彭水县在内的辖区其它宏观异常现象,加强调查核实和分析上报,并做好科学合理的解释。经过解释,当地大多居民已消除担心发生地震的顾虑。 (本文来源:华龙网-重庆晨报 作者:记者李斌)
http://news.163.com/08/0527/01/4CTPMLJE0001124J.html
**************************************
有关部门回应:属自然现象,与地震无关
2008-5-22 11:06:03 江门日报
本报讯 池塘在短期内聚了众多蟾蜍,与地震灾害有关吗?5月20日,新会区双水村富美村一村民向记者反映,称该学校门前一池塘在短期之内突然多了很多小蟾蜍,数量惊人。
据富美村的一位村民介绍,这些蟾蜍或躲在水中,或爬在池塘边,密密麻麻,数量惊人。让村民惶惑的是,这些蟾蜍还不断发出叫声,从晚到早叫个不停。“池塘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蟾蜍,与地震有关系吗?”该村民对此不无担心。
记者接报后随即向新会区林业部门反映情况。有关工作人员十分重视,经与江门市野生动物保护办沟通后认为,从动物繁殖的角度来看,富美村池塘蛙只增多属于自然现象。他解释说,目前正值蟾蜍繁殖季节,加上近期气温上升,雨水增多,各种条件都十分适合蟾蜍的生长,所以蟾蜍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多,而且数量惊人。
记者随后还向新会区地震办了解情况。新会区地震办的李股长在听到记者介绍后,表示与林业部门的意见相同,认为富美村池塘出现的蟾蜍增多现象属自然现象的一种,与地震无关。她表示,在地震灾害发生之前,动物相比人类的确具有较灵敏的反应。广东与四川不在同一板块上,且广东不处于地震带,至今他们还没有收到从省上面发来的有关地震震前预兆的有关消息,市民无需惊慌。(本报记者 梁长其)
http://e.jmrb.com/m/2008/05/22/11/m_164036.shtml
************************************
连江:蟾蜍过马路绵延500米 专家称气候变化所致(图)
厦门网 http://www.xmnn.cn 2008-05-20 08:33
19日,连江县东湖镇一条县道上突然出现大批的小蟾蜍,引来众多村民围观。有关专家解释,这是气候变化所致。
19日下午2时许,记者赶到现场,在一条连接东湖镇祠台村与洋门村,名为“飞马路”的县道上,记者看到了大批小蟾蜍,在蟾蜍最密集的地方,1平方米的路面上就有十几只。这条宽约两米的县道,一侧是双头坝水库,另一侧是几座不知名的小山,成群结对的小蟾蜍从水库方向横穿马路往小山上行进,黑压压绵延500多米地。
记者注意到,小蟾蜍长约两厘米。最早发现的祠台村村民江先生告诉记者,上午11时许,他从该路段路过,发现路面上爬满了小蟾蜍。一位70多岁的老人说,他从没见过这么多的蟾蜍。
这一现象也引起了连江县有关部门的重视,连江县气象局、地震局和林业局的相关领导和专家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经过专家认真的实地观察,初步得出一致结论,该现象主要是气候变化所致。
连江县气象局有关负责人说,在农村出现大批的蟾蜍是一种正常现象。这些小蟾蜍都是刚从蝌蚪进化成的幼蛙,因为蟾蜍本来就是两栖动物,栖息地会在进化之后,从原来的水环境转化成陆地环境。出现这样大批的蟾蜍集体迁移,跟最近的气候变化关系密切。近来天气转暖,雷雨较多,天气闷热,气压随之减低,水中会出现缺氧情况,且低空出现很多蚊子和小虫,蟾蜍就会集体搬迁,出来觅食。
***********************************
四川大地震前兆
四川地震前兆:4月26日上午,恩施市白果乡观音塘突然消失。绵竹市檀木村、江苏泰州上万癞蛤蟆弃河迁徙。
“观音塘的水干了!”4月26日上午,恩施市白果乡集镇居民纷纷赶往附近的观音塘看稀奇。笔者现场看到,直径近百米,深数十米的池塘现了底,水全部消失,只在塘底留下黑色淤泥。一陈姓村民只身下塘,捉得两条10多公斤重的大鱼。
突然干涸的观音塘。
村民从塘底捞起了10多公斤重的大鱼。
观音塘位于恩施市白果乡下村坝村,呈圆形,平时池塘水面与地面平齐,水常年不干,水色碧绿,蓄水量约8万立方米。4月26日早上7时许,附近一村民发现池塘水位下降,他介绍,当时平静的水面突然出现漩涡,并伴有轰鸣之声,不到5个小时,一池碧水全部消失。
来源:恩施晚报
据《白果乡志》记载,这种现象自解放以来出现过3次,时间分别是在1949年、1976年和1989年。那么1949年、1976年和1989年中国地区有哪些天灾:
1949年 2月 2 4日新疆天山南麓的库车附近发生了7.4级地震
1976年7月28日在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
1989年6月9日在四川省石棉县发生5.2级地震,宏观震中在石棉县安顺场
2008 汶川地震
这难道仅仅是巧合?
*********************************
2008年5月6日 10点44分 来源:楚天都市报
驻恩施的湖北第二地质大队两名专家昨现场勘察后认为,恩施市白果乡8万吨蓄水突然消失的观音塘是一个天然漏斗,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
昨日上午,湖北第二地质大队地质专家郭洪涛、向家瑞来到白果乡观音塘现场,向附近居民了解情况。84岁的村民向正龙介绍说,他此生只见过该塘有5次出现干涸现象,一直不知道原因。70岁的村民向正中说,1959年出现大干旱时,许多树木都干枯死亡,这个池塘的水却没有干涸。池塘口面原来约有6亩,现在有10多亩了,池水干涸后,一般需要一个多月才能再次满塘。
郭洪涛分析说,观音塘下面有一个地下水道,泥土层很厚,平时能蓄水。当水压达到一定程度时,下面的泥土不能承受压力,向地下水道渗水,通道随后被打开,水就流走了。池塘干涸后,四周的泥土向下滑,观音塘与地下水道的连接被堵上,池塘又开始蓄水了。
向家瑞说,这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观音塘属于天然漏斗,这种地质现象在恩施偶有发现,属于正常。
组图:江苏泰州上万只癞蛤蟆排队穿越公路
2008年5月10日,在江苏省泰州市东风路东风桥路面上,成千上万只深褐色、指甲盖大小的癞蛤蟆正结对穿越公路。
江苏省泰州市东风路东风桥路面上,成千上万只深褐色、指甲盖大小的癞蛤蟆正结对穿越公路。
2008年5月10日,在江苏省泰州市东风路东风桥路面上,成千上万只深褐色、指甲盖大小的癞蛤蟆正结对穿越公路。这些今年新繁殖的小家伙是经由一座引坡而从老通扬运河里爬上大桥的,它们排成了一道浩浩荡荡的长队,向桥北慢慢爬去,显得很有秩序。据有关专家介绍,这种奇异景象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气温升高,河水缺氧,大量小蛤蟆为了找寻新的生存空间,只得成群迁移。
《华西都市报》5月10日报道,四川绵竹市西南镇檀木村出现大规模蟾蜍迁徙,数十万蟾蜍走上马路。绵竹离汶川只有几十公里。绵竹在此次地震中心范围之内。村民表示担扰:“这种现象是不是啥子天灾的预兆哟?”但绵竹市林业局接报赶到现场后却解释说,这是因为蟾蜍繁殖季节,爆发大量幼蟾上岸迁移,与天灾无关,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还会为当地减少蚊虫。村里的老人活这么老都没见过此等现象,但专家却说这是正常现象,证明绵竹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大自然的警告让这些专家忽略并曲解。这甚至已是一种实质上的误导。
比较早的一个事件:四川达州达县大风乡白果村杨家沟一块坡地突然塌陷,形成天坑.
四川在线-达州新闻,2月21日,四川达州达县大风乡白果村杨家沟一块坡地突然塌陷,形成一个直径约10米、15米多深的大“天坑”。这一从未见过的怪异现象吓坏了当地村民。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带着这个问题,昨日上午,记者深入杨家沟进行了现场采访。
山坡惊现15米深坑
接到大风乡政府的情况反映后,记者立即驱车赶到大风乡,在一位乡干部的带领下前往白果村杨家沟。杨家沟位于大山林立的洼地中,田野四周大山环抱,风景非常秀丽。记者一行徒步走了半个多小时才来到村民所说的“天坑”所在地,一个半山腰上。
记者看到,“天坑”位于地势较高的山坡上,坑周围到处都是大裂缝,而坑壁上的黄土仍在不断地掉落。记者走到坑边,一眼望下去,就感觉到头晕目眩。据了解,经村民测量,“天坑”直径约10米,深度15米多。
老人挖地险些丢命
最先发现“天坑”的是54岁的胡兴志老人,她向记者介绍当天的情形时仍是一脸惊恐。2月21日清晨,她到自家的包产地去挖地。当她来到“大垭口”(小地名)的包产地时,按以前的习惯都是先挖地,身子热了后再到山上去捡柴回家。她刚挖了几锄,见天气晴朗暖和,便把锄头放在地里的三棵大柏树下,就准备上山去捡柴。当她刚走出包产地不到一分钟,只听身后“轰隆隆”一阵巨响。她转身一看,一阵突然冒出的青烟过后,就发现自家的包产地及三棵柏树瞬间不见了踪影,地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天坑”。当时,她吓得两腿打颤,冷汗不断,庆幸自己走得及时才未掉进坑里。
当地村民人人自危
当记者来到白果村杨家沟一队时,只见村民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对这从未见过的怪异现象议论纷纷。见到记者前去,村民纷纷上前向记者诉说。一位村民说,自从山坡上出现了“天坑”后,他们都不敢出去做农活了,担心自己被突然出现的大坑“吞”进去。另一位村民说,在他们家的房屋周围还有5个小一点的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也没有人敢下去看看。“晚上睡觉都不安心,担心房屋会突然塌陷。”村民陈安凡对记者说,许多村民担心:“我们家离大坑没多远,而且耕种的田地也是挨着的,如果坑再继续塌陷,出现严重后果怎么办?”
当地政府专人看管
白果村“天坑”事件发生后,村民们立即向村上作了汇报,村委会也立即上报了乡政府。大风乡党委、政府随即在“天坑”附近用绳子拉出了一条警戒线,防止村民靠近,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并在该村宣布,严禁村民在“天坑”方圆40米内作业、严禁村民过往。同时,乡里还安排专人每天早晚巡查,及时将最新情况上报。
白果村杨家沟山坡上出现“天坑”后,当地乡政府、国土所工作人员都到现场进行了调查,但仍然无法确定其形成的原因。
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对出现“天坑”的原因作进一步勘察。
四川在线2月28日报道 近日,四川达州达县大风乡白果村一带陆续出现土地沉陷,形成不少“天坑”,最大的直径超过10米。目前“天坑”形成原因不明,国土部门正在进一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