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跨国企业大规模撤离中国
前一阵,德国之声先后报导了许多台湾企业和韩国企业正在撤离中国的消息。如果说,按中国台风术语,那还是黄色警报,那么,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和美国上海商会联合调查表明有20%的跨国企业打算撤离中国,大概可以比喻成橙色预警了。20%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德国之声记者据该公司发表的通报报导如下。
"质的变化"
在中国两会期间出台的一个"中国制造竞争力"的调查报告,已由一些中国媒体作了简单报导。54%接受调查的在华跨国公司认为,中国相对与其它低工资国家正在丧失竞争力。因此,有约五分之一的在华跨国企业打算撤出中国,在今后几年内迁往印度、越南等地。
这些跨国企业之所以要告别中国,原因一是中国的货币人民币太强了,二是中国的工资成本在上升。博思艾伦咨询公司的专家哈多克(Ron Haddock)说:"跨国企业和投资者们必须重新全盘考虑他们在过去几十年里在中国执行的生产战略。成本和货币结构有了质的变化。所以,企业必须对他们在中国的生产场地和企业活动重新进行审核。"
人民币因素和员工跳槽因素居然那么重要
一半以上受调查企业称,中国工资的飞涨是他们中国竞争力下降的最重要原因。中国的工人工资平均涨了7.6%,经理级的工资平均涨了9.7%(这个新闻通报没说这两个数字是一年内的还多长时间段内的)。
令人有些出乎意外的是,70%的受调查企业认为,中国人民币汇率的强势是中国竞争力下降的原因。虽然没说是"主要原因",但也够令人震惊的。持这种观点的人数甚至超过工资成本原因论者。
受调查企业还指出,尽管中国生产成本上涨很快,但中国的许多生产条件还落在全球先进水平的后面。他们指出的有物流基础设施,技术的获得,管理人员的可选择面,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33%的企业认为员工跳槽太勤(留不住人)是中国丢失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中国市场是国际企业在中国成功的主要因素
已经有了撤离中国的具体计划的20%企业中,有89%说,他们到中国来主要是看重这里的低工资成本。但今天,其它国家的工资成本和税收优惠已经更具有吸引力。打算搬迁者最看好的目的地是越南:63%的受询问者表示那是取代中国的最佳选择;37%的人认为印度是第一选择。
这次调查表明,既把中国视为生产场地,同时又视为市场的企业,比那些只以其中一个因素为目标的企业要成功的多,结合两者的企业成功率达29.6%,而只以其中一个为目标的,成功率则只有17.8%。尽管如此,只有四分之一的企业打算把两者结合起来。
新投资的高费用目前阻止更多企业流出中国
目前还有83%的跨国公司表示他们将坚持其在中国的生产场地。78%还计划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39%的企业表示,他们对转移到其它国家去建立生产链的高费用感到畏惧。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在其新闻通报中据此分析说:这意味着,不是中国作为生产场地的优势,而是对转移到其它地方去的他们对转移到其它国家去建立生产链的高费用感到畏惧使目前的天平还是向中国倾斜。
该公司的哈多克指出:"在中国得益最丰厚的企业,现在已从一个扩展了的全球视野角度来盾中国,而不是仅仅把中国视为一个新兴工业国了。我们称这些企业为'全球一体化者'。"但他说,在走向全球战略一盘棋的道路上,企业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调查对象
这个调查是由博思艾伦咨询公司(Booz Allen Hamilton)跟美国上海商会联合进行的。他们询问了在中国立足的最大的66家跨国企业,占立足中国的600家最大跨国企业的10%。这些企业中,外国独资企业占81%,10%是中外合资企业,9%属于"其它"类。这些企业涉及的行业包括消费品,工业,医疗卫生和材料,来自美国、日本和西欧。其中30%的企业除了在中国有工厂外,还有代表处、地区或全球总部、采购中国和研发中心。
台风的颜色
前不久,德国之声已经报告过,台湾企业和韩国企业等正在大举撤离中国大陆。现在,美国这个调查报告显示,美国、西欧和日本企业同样有这个动向。而且这个数字达到了20%,够惊人的。虽然还够不上最高级别的红色警报,但也够让中国伤一番脑筋的了。
问题一是:这问题真的很严重吗?企业迁入和迁出一个国家,按理说都是正常的事情,永远只迁入不迁出,本身是不可能的。这些就要看每年年终的统计数字了。如果说,迁入还是大于迁出,或者两者基本上抵消,当然问题不大。但要等到数字说明迁出已经大大超出迁入了,也就是说,等台风已经到了,可能就晚了一些了。
问题二是:问题能通过措施来缓解吗?应该说,有的问题是可以的,有的可能不行。因为如上所述,中国丧失竞争力牵涉到很多因素。有的因素是没有办法的。比如人民币汇率往上走,这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可能是无法改变的趋势。比如工资的上涨,这在总体上也是没办法的事,对中国来说也是好事,问题只是,东部和西部之间那么大的落差是否能在一定的时间里被利用来开发西部呢?有的因素则是可以解决的,几十年来却始终没有真正有效地解决,比如知识产权问题,力度显然还不够,关键在法的执行还不够。有的因素看似不能解决,却不尽然。比如对外企的税收优惠取消了。但是,为了发展西部,是否对西部,尤其是几个"新特区"再次把它恢复起来呢?还有,跳槽过快过大不仅是外企面对的严重问题,对中国企业来说,这个问题同样严重。真的没有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也不一定。比如是否可以采取社保与企业更紧密挂钩,不能随便带走的政策?
问题三是:需要认真对待吗?当然了,中国是个大市场,市场因素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如果不考虑得更深远一些,如果对广大外企的撤离完全听其自然,仍然可能真会遭遇大台风的。这对中国来说是个新的课题。任何国家,包括西方发达工业国,都会为吸引更多企业前来,防止企业撤走采取种种措施。中国现在自然也是需要的。
前一阵,德国之声先后报导了许多台湾企业和韩国企业正在撤离中国的消息。如果说,按中国台风术语,那还是黄色警报,那么,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和美国上海商会联合调查表明有20%的跨国企业打算撤离中国,大概可以比喻成橙色预警了。20%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德国之声记者据该公司发表的通报报导如下。
"质的变化"
在中国两会期间出台的一个"中国制造竞争力"的调查报告,已由一些中国媒体作了简单报导。54%接受调查的在华跨国公司认为,中国相对与其它低工资国家正在丧失竞争力。因此,有约五分之一的在华跨国企业打算撤出中国,在今后几年内迁往印度、越南等地。
这些跨国企业之所以要告别中国,原因一是中国的货币人民币太强了,二是中国的工资成本在上升。博思艾伦咨询公司的专家哈多克(Ron Haddock)说:"跨国企业和投资者们必须重新全盘考虑他们在过去几十年里在中国执行的生产战略。成本和货币结构有了质的变化。所以,企业必须对他们在中国的生产场地和企业活动重新进行审核。"
人民币因素和员工跳槽因素居然那么重要
一半以上受调查企业称,中国工资的飞涨是他们中国竞争力下降的最重要原因。中国的工人工资平均涨了7.6%,经理级的工资平均涨了9.7%(这个新闻通报没说这两个数字是一年内的还多长时间段内的)。
令人有些出乎意外的是,70%的受调查企业认为,中国人民币汇率的强势是中国竞争力下降的原因。虽然没说是"主要原因",但也够令人震惊的。持这种观点的人数甚至超过工资成本原因论者。
受调查企业还指出,尽管中国生产成本上涨很快,但中国的许多生产条件还落在全球先进水平的后面。他们指出的有物流基础设施,技术的获得,管理人员的可选择面,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33%的企业认为员工跳槽太勤(留不住人)是中国丢失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中国市场是国际企业在中国成功的主要因素
已经有了撤离中国的具体计划的20%企业中,有89%说,他们到中国来主要是看重这里的低工资成本。但今天,其它国家的工资成本和税收优惠已经更具有吸引力。打算搬迁者最看好的目的地是越南:63%的受询问者表示那是取代中国的最佳选择;37%的人认为印度是第一选择。
这次调查表明,既把中国视为生产场地,同时又视为市场的企业,比那些只以其中一个因素为目标的企业要成功的多,结合两者的企业成功率达29.6%,而只以其中一个为目标的,成功率则只有17.8%。尽管如此,只有四分之一的企业打算把两者结合起来。
新投资的高费用目前阻止更多企业流出中国
目前还有83%的跨国公司表示他们将坚持其在中国的生产场地。78%还计划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39%的企业表示,他们对转移到其它国家去建立生产链的高费用感到畏惧。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在其新闻通报中据此分析说:这意味着,不是中国作为生产场地的优势,而是对转移到其它地方去的他们对转移到其它国家去建立生产链的高费用感到畏惧使目前的天平还是向中国倾斜。
该公司的哈多克指出:"在中国得益最丰厚的企业,现在已从一个扩展了的全球视野角度来盾中国,而不是仅仅把中国视为一个新兴工业国了。我们称这些企业为'全球一体化者'。"但他说,在走向全球战略一盘棋的道路上,企业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调查对象
这个调查是由博思艾伦咨询公司(Booz Allen Hamilton)跟美国上海商会联合进行的。他们询问了在中国立足的最大的66家跨国企业,占立足中国的600家最大跨国企业的10%。这些企业中,外国独资企业占81%,10%是中外合资企业,9%属于"其它"类。这些企业涉及的行业包括消费品,工业,医疗卫生和材料,来自美国、日本和西欧。其中30%的企业除了在中国有工厂外,还有代表处、地区或全球总部、采购中国和研发中心。
台风的颜色
前不久,德国之声已经报告过,台湾企业和韩国企业等正在大举撤离中国大陆。现在,美国这个调查报告显示,美国、西欧和日本企业同样有这个动向。而且这个数字达到了20%,够惊人的。虽然还够不上最高级别的红色警报,但也够让中国伤一番脑筋的了。
问题一是:这问题真的很严重吗?企业迁入和迁出一个国家,按理说都是正常的事情,永远只迁入不迁出,本身是不可能的。这些就要看每年年终的统计数字了。如果说,迁入还是大于迁出,或者两者基本上抵消,当然问题不大。但要等到数字说明迁出已经大大超出迁入了,也就是说,等台风已经到了,可能就晚了一些了。
问题二是:问题能通过措施来缓解吗?应该说,有的问题是可以的,有的可能不行。因为如上所述,中国丧失竞争力牵涉到很多因素。有的因素是没有办法的。比如人民币汇率往上走,这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可能是无法改变的趋势。比如工资的上涨,这在总体上也是没办法的事,对中国来说也是好事,问题只是,东部和西部之间那么大的落差是否能在一定的时间里被利用来开发西部呢?有的因素则是可以解决的,几十年来却始终没有真正有效地解决,比如知识产权问题,力度显然还不够,关键在法的执行还不够。有的因素看似不能解决,却不尽然。比如对外企的税收优惠取消了。但是,为了发展西部,是否对西部,尤其是几个"新特区"再次把它恢复起来呢?还有,跳槽过快过大不仅是外企面对的严重问题,对中国企业来说,这个问题同样严重。真的没有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也不一定。比如是否可以采取社保与企业更紧密挂钩,不能随便带走的政策?
问题三是:需要认真对待吗?当然了,中国是个大市场,市场因素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如果不考虑得更深远一些,如果对广大外企的撤离完全听其自然,仍然可能真会遭遇大台风的。这对中国来说是个新的课题。任何国家,包括西方发达工业国,都会为吸引更多企业前来,防止企业撤走采取种种措施。中国现在自然也是需要的。
**********************************************
亚洲新闻 温家宝报告所指出的问题
中共政府对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和通货急剧膨胀深感忧虑。为此,表示将竭尽全力帮助贫困人口和流动人口;努力改善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中国的贫困人口和流动人口,是受到当前局势冲击最严重的群体。
昨天(5日),温家宝总理在长达两个半小时以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誓言政府将把国内通货膨胀率遏制在4.8%。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为7.1%;食品价格暴涨最为明显,上调幅度达70%。政府希望通过缩紧货币政策和谨慎的税收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率、维持8%的经济发展幅度。
温家宝总理更担心的是贫困群体会在无奈之下奋起反抗。他表示,“只有让人们得到经济发展的实惠,我们才能赢得他们的支持、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温总理还保证,将增加45%的教育拨款,将教育支出提高到总额1,562亿元的水平。由此,中国的教育支出将接近国内生产总值4%的水平。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一比例堪称尚可;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富裕大国来说,却实在站不住脚。由于工资低和贫困,教育对中国平民来说是十分奢侈的;80%的农民子女因无力支付昂贵的书本费、学杂费和赞助费而被迫辍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士指出,今年绝大部分的教育拨款仍然面向生活着20%人口的城市;而农民只能获得极其可怜的一小部分。
医疗卫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城市的医保状况有所改善,但农村地区却仍然依赖陈旧落后的卫生院。
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另一部分则阐述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以及可能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中国正处在十分关键的时刻……,我们应做好迎接国际(经济)大环境变革的准备,更加灵活地化解危机”。“世界局势的变化无常、巨大的危险,正在不断增加”。
温总理还特别强调了美国次级债危机、美元暴跌、石油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上述种种,很可能给中国的发展造成负面的打击”。
迄今,美国次级债危机似乎尚未触及到中国金融领域。但是,很可能间接地产生了影响。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主要奠定在对美国出口的基础上。美国是继欧盟后,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是中国产品的最大客户。其金融危机,很可能导致进口量降低。(原题:总理工作报告指出通货膨胀、国内贫困和世界衰退等问题)
*****************************************************
沪指周线四连阴 创千点启动以来最长调整期
网易财经视点:今日大幅萎缩的成交量表明市场信心再度陷入低谷,权重股萎靡不振,题材股拆台,两大做空力量如果形成合力,不排除大盘再次出现杀跌的可能。目前市场热点凌乱,可操作性极差,故投资者仍需继续场外观望,耐心等待行情的好转。
收评:个股跌声一片 沪指缩量下调60点
受外围股市暴跌影响,今日两市大盘大幅低开,之后围绕4300点震荡拉锯,个股普跌格局明显,同时两市成交量大幅萎缩。
指数上, 上证指数(行情 股吧)报收4300.52点,跌60.47点或1.39%,成交928.8亿;深证成指报收15560.85点,跌135.27点或0.86%,成交458.7亿。
消息面主要看点有:1.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透露,一家外国政府基金已于近日获批QFII资格;2.证券日报研究中心认为08年股市新增资金的极限供应量为21029亿;3.周四美股再度大跌,并拖累今日其他外围股市重创。
盘面上,权重股成为今日大盘的最主要做空动能, 中国平安(行情 股吧)一度大跌超过8%,并带动其他金融股走弱。而昨日强势的造纸、汽车等板块同样出现大幅回落,连创投、节能环保等热点也失去了近日来的风采,纷纷震荡回调。此外,3G通信、工程机械、高价、网游等板块亦处跌幅榜前列,两市仅有有色、地产等为数有限的亮点,但整体涨幅都不大。
操作上,今日大幅萎缩的成交量表明市场信心再度陷入低谷,权重股萎靡不振,题材股拆台,两大做空力量如果形成合力,不排除大盘再次出现杀跌的可能。目前市场热点凌乱,可操作性极差,故投资者仍需继续场外观望,耐心等待行情的好转。
-----------------------------------------------------
周评:
国内本周一开始召开“两会”,加上各类敏感信息密集出台,引发了A股市场多空激战。上证综指全周呈现宽幅振荡走势,最终累计下跌1.10%,并呈现出周线四连阴形态,成为自2005年6月份跌破千点后启动牛市的两年半内,持续时间最长的调整行情。同时,本周深沪两市日均成交1805.35亿元,较上周同比激增超过四成,反映本周A股市场跌幅和跌势均呈现明显的放大迹象。
周一上证综指在美股暴跌、中国平安巨额限售股解禁等多重利空的打击下急跌近70点,但随即在“两会”利好氛围的提振下走出放量反转行情,最终收市大涨89.73点并收复4400点大关;
但周二有传闻称深发展将实施巨额再融资,引起市场恐慌情绪骤然升温,金融股集体遭受重挫,最终拖累上证综指收市大跌102点;
周三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表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将保持从紧的货币政策,令市场担心宏观紧缩政策的出台,引发大盘蓝筹股加速跳水,并带动上证综指一度暴跌124.49点,再度考验被称为“政策底”的4200点大关,但最终在逢低买盘的推动下降跌幅收窄至42.8点;
周四,因中国平安再融资方案获得股东大会通过,市场情绪在“利空出尽”的预期下触底反弹,刺激大盘蓝筹展开绝地大反击,一度推动上证综指劲升134.84点,但在月线的压制下后继无力,最终收市仅上涨68.84点;
周五,A股市场再度受到内忧外患的袭击,外围美股、港股等大幅杀跌,加上将于下周公布的2月份CPI数据可能触发宏观调控,中国平安率领大盘蓝筹板块重拾跌势,最终拖累上证综指收市下跌60.47点。
截至本周五收盘,上证综指报4300.52点, 深证成指(行情 股吧)报15560.85点,全周分别下跌1.10%和1.66%。各大风格指数之中, 中小板指(行情 股吧)本周上涨1.10%, 沪深300 (行情 股吧)跌1.13%,上证50(行情论坛)跌2.16%,分析师指数跌1.56%。从上述指数的表现来看,上周一度领涨的大盘蓝筹股重拾跌势,市场投资风格再度转回中小盘股。
整体来看,本周共有848只或六成个股累计上涨,另外则有586只或四成个股累计下跌,市场广度(即两市个股涨跌家数之比)较上周回升一成半,反映场内做多动能有所扩散,亦验证了中小盘股、二三线股等再度活跃的趋势。(全景网络)
网易财经视点:今日大幅萎缩的成交量表明市场信心再度陷入低谷,权重股萎靡不振,题材股拆台,两大做空力量如果形成合力,不排除大盘再次出现杀跌的可能。目前市场热点凌乱,可操作性极差,故投资者仍需继续场外观望,耐心等待行情的好转。
收评:个股跌声一片 沪指缩量下调60点
受外围股市暴跌影响,今日两市大盘大幅低开,之后围绕4300点震荡拉锯,个股普跌格局明显,同时两市成交量大幅萎缩。
指数上, 上证指数(行情 股吧)报收4300.52点,跌60.47点或1.39%,成交928.8亿;深证成指报收15560.85点,跌135.27点或0.86%,成交458.7亿。
消息面主要看点有:1.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透露,一家外国政府基金已于近日获批QFII资格;2.证券日报研究中心认为08年股市新增资金的极限供应量为21029亿;3.周四美股再度大跌,并拖累今日其他外围股市重创。
盘面上,权重股成为今日大盘的最主要做空动能, 中国平安(行情 股吧)一度大跌超过8%,并带动其他金融股走弱。而昨日强势的造纸、汽车等板块同样出现大幅回落,连创投、节能环保等热点也失去了近日来的风采,纷纷震荡回调。此外,3G通信、工程机械、高价、网游等板块亦处跌幅榜前列,两市仅有有色、地产等为数有限的亮点,但整体涨幅都不大。
操作上,今日大幅萎缩的成交量表明市场信心再度陷入低谷,权重股萎靡不振,题材股拆台,两大做空力量如果形成合力,不排除大盘再次出现杀跌的可能。目前市场热点凌乱,可操作性极差,故投资者仍需继续场外观望,耐心等待行情的好转。
-----------------------------------------------------
周评:
国内本周一开始召开“两会”,加上各类敏感信息密集出台,引发了A股市场多空激战。上证综指全周呈现宽幅振荡走势,最终累计下跌1.10%,并呈现出周线四连阴形态,成为自2005年6月份跌破千点后启动牛市的两年半内,持续时间最长的调整行情。同时,本周深沪两市日均成交1805.35亿元,较上周同比激增超过四成,反映本周A股市场跌幅和跌势均呈现明显的放大迹象。
周一上证综指在美股暴跌、中国平安巨额限售股解禁等多重利空的打击下急跌近70点,但随即在“两会”利好氛围的提振下走出放量反转行情,最终收市大涨89.73点并收复4400点大关;
但周二有传闻称深发展将实施巨额再融资,引起市场恐慌情绪骤然升温,金融股集体遭受重挫,最终拖累上证综指收市大跌102点;
周三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表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将保持从紧的货币政策,令市场担心宏观紧缩政策的出台,引发大盘蓝筹股加速跳水,并带动上证综指一度暴跌124.49点,再度考验被称为“政策底”的4200点大关,但最终在逢低买盘的推动下降跌幅收窄至42.8点;
周四,因中国平安再融资方案获得股东大会通过,市场情绪在“利空出尽”的预期下触底反弹,刺激大盘蓝筹展开绝地大反击,一度推动上证综指劲升134.84点,但在月线的压制下后继无力,最终收市仅上涨68.84点;
周五,A股市场再度受到内忧外患的袭击,外围美股、港股等大幅杀跌,加上将于下周公布的2月份CPI数据可能触发宏观调控,中国平安率领大盘蓝筹板块重拾跌势,最终拖累上证综指收市下跌60.47点。
截至本周五收盘,上证综指报4300.52点, 深证成指(行情 股吧)报15560.85点,全周分别下跌1.10%和1.66%。各大风格指数之中, 中小板指(行情 股吧)本周上涨1.10%, 沪深300 (行情 股吧)跌1.13%,上证50(行情论坛)跌2.16%,分析师指数跌1.56%。从上述指数的表现来看,上周一度领涨的大盘蓝筹股重拾跌势,市场投资风格再度转回中小盘股。
整体来看,本周共有848只或六成个股累计上涨,另外则有586只或四成个股累计下跌,市场广度(即两市个股涨跌家数之比)较上周回升一成半,反映场内做多动能有所扩散,亦验证了中小盘股、二三线股等再度活跃的趋势。(全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