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玉:胡锦涛对反右的态度军政|军事新闻☀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军政 > 正文
李昌玉:胡锦涛对反右的态度

胡锦涛要给毛邓擦屁股

这个五十年,中国有好多人的人生际遇都是一部长篇小说,一部电视连续剧,但是像胡锦涛这样幸运的人,从一个高中学生,基本上是一路顺风,做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十三亿人中可是第一人。

作为老右派,我想探索胡锦涛对反右的态度。因为一年多来,全国有几千人上书中共中央,要求彻底平反反右运动,补发工资,赔偿损失,公开道歉。但中共中央从来没有予以正面回应,事实上採取了严厉的打压措施。

对於老右派的要求,中共中央不敢拒绝,不敢答应,也不敢镇压,还不敢放任,处在一筹莫展、进退失据的境地。

反右运动是中共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发动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以反右领导小组组长、办公室主任的身份起了忠实执行的作用。当时,胡锦涛还是一名高中学生,历史竟然如此阴错阳差,由邓小平隔代钦定、今天晋身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他,被倖存的老右派逼到要给毛邓擦屁股的死角。俗话说,在其位,谋其政。胡锦涛生正逢时,注定了要给毛邓擦屁股。这是幸运,还是不幸?

在泰州中学时期

胡锦涛一九四二年十二月出生於江苏泰州。一九五六年进入泰州中学读高中,一九五九年毕业,因此反右之时,他正在高中读书。据此可知,胡锦涛是在高中读书时遇到反右运动的。

那时的高中教师,比较多是从国民党时期过来的人,特别是一些具有大学文化的军政人员,因为镇反还不够镇压标准,留在原来的部门工作又不适宜,许多都派到中学当教师。这部分人,肃反运动中大多都下油锅煎炒烹炸了一番,最后多数也没有查出什么问题,於是解除“隔离”,继续任用。过了一年,到了大鸣大放,其中有些人心里有气,要放一放气,正中下怀,请君入甕.这种情况在重点高中比较普遍,泰州中学恐怕不会两样。

泰州中学是名校,老师中,“牛鬼蛇神”、“残渣余孽”都会有,胡锦涛的老师中应该有人被打右派,而同学中,可能有人被打反社会主义分子。

我由此推想,胡锦涛在中学阶段应该是看到或知道一批老师被打右派的。他有什么观感呢?我无法揣测。问题是五十年后,做了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需要他对这个历史作出明确的是非判断,一点也不能骑墙、模棱两可。这时他是什么态度呢?这是我们最最需要瞭解的。可惜的是,胡锦涛从来没有发表过这方面的文字。

《复兴之路》透露胡锦涛心声

最近CCTV拍摄《复兴之路》,在胡锦涛的十七大报告还没有出炉之前播放,官方媒体大肆宣传说,它是胡锦涛的政治报告的一种形象的解读。因此,可以充分证明,这个片子的内容应该是得到胡锦涛以及中共党史研究室等相关人员全面而仔细地推敲、审查、批准的。《复兴之路》中对於反右运动作了如下解说:“一九五七年极少数右派分子趁全党整风之际,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向党和社会主义进攻,由此开展了一场反右派斗争,但犯了扩大化的错误。”对於反右历史这是黑白颠倒、本末倒置的表述。

我想,假若胡锦涛真有一点良知的话,起码是会叫编导回避这段叫共产党蒙羞的历史。此事不关总编导任学安的责任,决定权是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宣部,也符合胡锦涛的心意,因为他要全权审查,决定取舍。《复兴之路》证明:胡锦涛拒绝否定这场违宪的非法的镇压知识分子的反右运动。

今天,在高调宣佈要实行以法治国、实行民主法治的时候,这样来表述反右历史,岂不是和现行政策自相矛盾吗?既然胡锦涛的党中央和中宣部还要借《复兴之路》算“右派”的旧账,那么,我们很有必要再分析一下这个“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向党和社会主义进攻”的问题。这不是一个法律界定,而是一个政治罪名。在任何一个有言论自由的政治环境中,都不会存在这样的“攻击”、“进攻”的罪名。执政党哪有权力给“攻击”它的人民和“民主党派”定罪?再说,谁能够把当时“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向党和社会主义进攻”的言论和行动提供给今天的法学、历史学界验证一下吗?五十五万右派都是以这个罪名定罪的,而后把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改正”,可是仍然留下几个人,保持这个罪名。在法理、逻辑上实在是旷天下之奇闻。而且,和邓小平提出的反右是“正确的必要的”的价值判断不同,这个表述是事实判断,更是经不起检验。请问:你们能够举证吗?由此可见编导的苦心实在是弄巧成拙。

历史的欠债赖不掉

历史要经得起检验。在当时不是因为右派确实有罪,而是强权大於真理,大於事实,大於法理,大於事理,大於情理,所以五十年之后的今天,因为中国社会毕竟进步了,世界的形势也发展了,我们才可能站出来说话。这些话,今天不说,再过一百年也是有人要说的。历史的欠债是赖不掉的。

高尔基说得好:“我们争取言论自由,是为了能够说出和写出真情。它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我们意识的最明亮的火花;这种真相的存在,是人对自己提出的道德要求的证明。”(《不合时宜的思想》,江苏人民出版社第一-二页)

追求真相是人的崇高的道德要求。胡锦涛在真相与假想之间,在道德与无德之间,无所逃遁,被逼到死角,必须作出选择。

原载《争鸣》2007年12月号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zhongkang

来源:李昌玉文章来源争鸣杂志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