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
编著者:行政院大陆委员会
发行人:黄昆辉
日 期:民国八十三年七月
壹、前言
很多国家在历史上都有过分裂与统一的经验,传统中国历朝各代也是分分合合。现代中国仍未能跳脱这个历史的循环。自民国三十八年起,中国人民以 台湾海峡为界,分别生活在意识形态不同,政治、经济、社会制度迥异的两个社会。
为了消除两岸的对立和隔阂,谋求民族富强,中华民国政府自民国七十六年起以前瞻、务实、主动、稳健的态度,在社会、文化、经济各方面采行具体 措施,推动两岸交流。民国八十年二月,政府汇集朝野的智慧,制订「国家统 一纲领」,用以凝聚全民的共识,迈开追求统一的步伐。
惟统一条件的创造,实有赖两岸坦诚的合作;统一大业的完成,更取决于 两岸共同的努力。有鉴于此,中华民国政府认为有必要将两岸关系作一详尽说 明,期使海内外人士深入了解我政府对国家统一这个问题的思考方向、立场与 作法,进而贡献智慧,群策群力,共同为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国而努力。
贰、台海两岸分裂分治的根源与本质
(一)中华民国的创立
鸦片战争后,中国有识之士开始体认到专制体制之害,咸认不自立自强、不变法图存、不实行民主共和,无法振衰起敝。在 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经过革命志士的牺牲奋斗,终于在西元一九一二年建立了亚洲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建国初期,内有军阀割据,外遭列强欺凌,局势动荡不安。 孙 中山先生为救中国、图富强,乃融汇中西文化思想精华,创着三民主义。他的 民族主义是以追求中国的独立自主为目标;民权主义是要实行民主政治;而民 生主义则谋求均富,并欲防止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弊端,毕政治革命与社会 革命于一役。三民主义的理想,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往何处去」的问题,提 供了正确的方向。
(二)共产主义在中国的萌芽与发展
但当时国际及中国的情势,也提供了共产思想萌芽及势力扩张的机会。民 国六年,列宁所领导的布尔雪维克在「十月革命」中夺得政权;民国八年,苏 联共党并成立第三国际,推动世界革命,邻近的中国便首当其冲;同年,北平 发生影响中国深远的「五四运动」。这个运动中出现的「全盘西化」论使得马 列主义乘虚而入。民国十年七月,少数左倾知识分子成立中国共产党,为第三 国际的中国支部。自此,共产主义开始在中国的土地上蔓延。民国十三年,中 国国民党在苏联的影响下,实施「联俄容共」政策,中共乃得以在中国国民党 内藉机成长、壮大。 北伐期间,中共利用军阀割据造成的国内纷争,制造南昌、长沙、海陆丰 、广州等大型农民暴动事件,走上利用「武装斗争」手段夺取政权的道路。民 国二十年十一月,中共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自行制定「宪 法」,另外组成「临时中央政府」。这个以「苏维埃」为名的「国号」,一方 面表示它是莫斯科「无产阶级祖国」的产儿,另一方面也代表中国再度分裂的 开始。 民国二十六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全面对日抗战。在抗战期间,中 共采行「一分抗日、二分应付(中央政府)、七分壮大自己」的策略,大肆扩 展根据地与武力。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利用中国人民精疲力尽之际,武装叛乱 ,席卷大陆。民国三十八年十月,中共在北平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 民国政府从南京经广州,播迁台北,中国遂以台湾海峡为界暂时形成分裂分治 之势。
(三)制度之争是中国分裂分治的本质
传统中国的分合均属「统治权」之争,分裂代表着统治权力与管辖地区的 区隔,而未曾牵涉到意识形态问题。现在两岸的分裂分治,却是史无前例的。 表面上看起来是因为中国内战期间各党派权力之争,惟究其本质,实受国际政 治的影响及外来意识形态的支配,最后形成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三民主义中 国」与以马列主义为根源的「共产主义中国」之争,也是两种不同的政治、经 济、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之争。尤其是两岸经过了四十年的分隔之后,在不同 制度下,经济与社会等发展所呈现明显的差距,具体凸显了这种「中国往何处 去」的争执,才是台海两岸分裂分治的本质,也是今日造成中国分裂的真正原 因。这项根本因素若无法消除,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道路将甚为艰难。 如果追根究底,今天中国之所以不能统一,不是如中共所指称台湾部分居 民想脱离中国,也不是「某些国际势力干涉」,而是大陆的政治制度、经济水 准以及过去多次腥风血雨的大规模斗争,让人对它缺乏信心。既然在共产体制 下长大的有为青年都拼命想出来,或出来不回去,或有家归不得;既然大陆人 民成千上万的向外偷渡;既然台湾或海外急望统一的人士都不愿意到大陆定居 ;既然北平连香港最起码的民主都不能容忍;中共凭什么指责别人迟疑不肯统 一?如果中国大陆实施自由民主的制度,经济条件符合现代化水准,那有中国 人不愿见到自己国家统一呢?外国人又如何干涉得了?所以中国统一问题的真 正症结还是出在中共本身,不在别人。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华民国政府一再强调 :「只有中国问题,没有台湾问题」的根本原因。
参、台海两岸关系的发展
(一)中共对台政策的演变
中共长期试图以武力「解放台湾」。民国三十八年十月,中共以两栖登陆 作战方式攻击金门,但受到重挫。民国四十三年九月,中共开始炮击金门,再 度引发台海危机。民国四十四年一月,中共血洗一江山岛并进占大陈列岛。民 国四十七年,中共在金门掀起震惊中外的「八二三炮战」。可以说,在「八二 三炮战」之前,中共一直想以武力完成统一。然而,在动武之时,中共却也不 时喊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口号,其目的在进行统战。
在以武力夺取金门的企图失败后,中共遭逢一连串的困境,先有「三面红 旗」引发的天灾人祸,后又有与苏共交恶及面临俄援断绝的问题。至「文化大 革命」爆发,大陆更濒临崩溃的边缘。此外,中共与印度、苏联又发生边界武 装冲突。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中共除高喊「和平解放台湾」的口号外,无力 采取进一步的军事行动。当中共与苏联关系恶化,共党阵营分裂之际,由于美 苏之间的敌意犹深,美国又急于脱离越战,遂开始联合中共对抗苏联。基于战 略考虑,美国与中共间的紧张关系趋于缓和。于是两岸的冲突焦点,也从台海 逐渐扩及国际外交舞台,两岸在国际上的竞争呈现孤立与反孤立的态势。
民国六十八年由于美国与中共建交,并中断与中华民国正式外交关系。此 一局势发展,使中共不再担心美国直接介入两岸关系,因此,中共对中华民国 的策略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为了在国际间营造和平假象,以利推动改革开放政 策,中共开始展开笑脸攻势。在对台宣传上,中共放弃了「解放台湾」的口号 ,改以「和平统一」一词代之。民国六十八年一月一日,中共以「人大常委会 」名义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统战号召及「三通四 流」的主张。此时,中共停止对金马的炮击。民国七十年九月,中共「人大常 委会委员长」叶剑英进一步提出「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 (俗称「叶九条」 )。 民国七十三年,邓小平接续提出「一国两制」的统一构 想。虽然这些声明都以「和平统一」为名,但中共迄今仍不承诺放弃以武力解 决统一问题。
(二)中华民国政府推展两岸关系的努力
中华民国政府始终认为,彻底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中国大陆制度的更张 。于是,民国七十年四月,执政党中国国民党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以 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号召,主张「统一中国唯一的道路是在全中国实行三民 主义」,这项号召与主张随即转化为中华民国大陆政策的核心思想。换言之, 台海两岸争论的焦点,在于究竟是「自由民主的中国」或「共产专制的中国」 比较符合中国人民的愿望与世界共同的利益。中华民国政府主张「以三民主义 统一中国」的主要理由,是因为过去三十多年,在全世界以及台海两岸,两种 不同制度实验的结果,早经证明马列共产主义彻底失败,而三民主义更适合中 国国情,才能解决「中国问题」。在马列共产制度下推动的「土改斗争」、「 大鸣大放」、「三面红旗」、「文化大革命」等运动,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惨重 的代价,连中共自己在事后都以「浩劫」来形容。而在台湾地区,中华民国政 府采行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以温和、渐进的手段推动了各项经济建设和 政治改革,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繁荣与民主局面。
进入民国七十年代之后,台湾地区经济自由化、社会多元化、政治民主化 的发展加速,使中华民国的体质迅速蜕变,并在解除戒严后,实施一连串的开 放性大陆政策。民国七十六年十一月二日,中华民国故总统蒋经国先生基于传 统伦理及人道精神的考虑,开放台湾地区民众赴大陆探亲,结束两岸近四十年 的隔绝状态,为两岸关系开启了互动的契机。此后,两岸互动关系已从完全隔 绝进展到民间交流。
民国七十九年五月,李登辉先生在就任中华民国第八任总统的演说中指出 :「如果中共当局能体认世界大势之所趋及全体中国人的普遍期盼,推行民主 政治及自由经济制度,放弃在台湾海峡使用武力,不阻挠我们在一个中国前提 下开展对外关系,则我们愿以对等地位,建立双方沟通管道,全面开放学术、 文化、经贸与科技的交流,以奠定彼此间相互尊重、和平共荣的基础,··· 」。并希望「能于最短时间内,依法宣告终止动员戡乱时期」。此一庄严的宣 示,为两岸良性互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为凝聚国人的共识,政府于民国七十九年六月召开「国是会议」。与会人 士认为两岸分别为「拥有统治权的政治实体」;在推动两岸关系方面,与会人 士主张「功能性的交流从宽,政治性的谈判从严」,并以专责的政府机构和授 权的民间中介机构处理两岸关系。会中还建议动员戡乱时期终止后,应将中共 定位为对抗性的竞争政权,另亦促请政府制定两岸关系法来规范两岸交流。
民国七十九年十月,李总统邀集朝野各党及社会各界人士,于总统府成立 国家统一委员会,研商制订「国家统一纲领」,以决定我未来大陆政策的阶段 性目标,及国家统一的远景蓝图。八十年元月,行政院成立大陆委员会,统筹 处理政府大陆事务;八十年二月,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为海基会) 正式成立,并接受政府委托与授权,处理涉及公权力的两岸事务性工作。八十 年三月行政院院会通过「国家统一纲领」,成为政府推展两岸关系的指导原则 。八十年四月三十日,李总统登辉先生宣告动员戡乱时期于五月一日零时终止 ,并依据国民大会之决议,宣告同时废止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在宪政层次 上,不再将中共视为叛乱组织,此为中华民国公布「国家统一纲领」后对中共 善意的表示。
这个宣告在两岸关系上有两个重大的含义。第一,它表示中华民国政府正 式而且率先片面放弃以武力方式追求国家统一;第二,中华民国政府不再在国 际上与中共竞争「中国代表权」。中华民国政府认为「中国只有一个」,但「 台湾与大陆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共不等于中国」,在中国尚未达成最后 的统一以前,两者既处于分治局面,理应各自有平行参与国际社会的权利。
民国八十一年七月,立法院通过「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 ,并于九月十八日施行,为政府处理两岸关系奠定了法理基础。
两岸民间日益频繁的交流产生了不少问题,建立制度化管道以解决争端的 需要乃益形迫切。民国七十九年九月,两岸的红十字会签订双方民间团体的第 一个协议-「金门协议」,以处理大量大陆偷渡客的遣返问题。双方原来约定 由中共方面在接获遣返通知二十天内接运大陆偷渡客返乡,但中共却以各种理 由迁延时日,让几年来将近三万名偷渡客平均滞台一百一十三天之久。针对因 交流而衍生的事务性问题,海基会与中共成立的对等交涉单位海峡两岸关系协 会(简称海协会)曾数度在北平与香港交换意见。为了建立有效的联系管道, 双方更同意于民国八十二年四月在新加坡举行董事长(会长)层次的会谈。会 谈中,辜振甫与汪道涵两位先生正式签署「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 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以及「辜 汪会谈共同协议」,为两岸事务性会谈及制度化互动奠定了基础。此后,海基 会与大陆海协会依据协议,举行了多次后续商谈,对两岸交流所衍生的问题继 续进行深入讨论。
(三)中华民国政府对两岸关系的架构设计
两岸间事务性谈判,除了显示双方经四十多年的对抗后,有意经由谈判解 决彼此间的各种纠葛外,也表示两岸有意累积各种事务性谈判的经验和成果, 为双方未来的政治性接触和谈判做铺路工作。然而,几年来,两岸之间的事务 性商谈却牵引出一些争论,如「一个中国」的内涵、法律管辖权等,这些问题 都涉及两岸关系定位,如未获解决,势将影响两岸关系发展。
中华民国自西元一九一二年创立以来,在国际间始终是一个具独立主权的 国家,这是个不争的历史事实。但是,在两岸关系的处理上,双方既不属于国 与国间的关系;也有别于一般单纯的国内事务。为使两岸关系朝向良性互动的 方向发展,中华民国政府务实地提出「政治实体」的概念,作为两岸互动的基 础。所谓「政治实体」一词其含义相当广泛,可以指一个国家、一个政府或一 个政治组织。现阶段两岸的互动,唯有暂时搁置「主权争议」的问题,才能解 开四十余年的结,顺利朝统一的方向发展。而「政治实体」正是解开这个结的 最佳选择。
「国家统一纲领」提出「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的架构,来定位 两岸关系,其主要内涵包括:(一 ) 中华民国的存在乃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 二 ) 「一个中国」是指历史上、地理上、文化上、血缘上的中国。 (三 ) 两 岸的分裂分治只是中国历史上暂时的、过渡时期的现象,经由两岸共同的努力 ,中国必然会再度走上统一的道路。因此,在追求统一的过程中,两岸可先经 由民间事务性交流,消除彼此间的敌意,进而营造统一的条件;双方在国际上 互相尊重而非彼此排斥;以及双方放弃以武力做为实现统一的手段。(四 ) 为 两岸的政治谈判预留空间。正因为中国目前是分裂为两个政治实体,才要经由 交流和谈判,使它合而为一。而「国家统一纲领」也明确规定在远程协商统一 阶段,两岸成立「统一协商机构」,经由谈判方式完成国家统一架构的规划。
(四)中华民国政府不接受「一国两制」的主张
中华民国对两岸目前暂时分裂分治的认定,与中共「一国两制」的说法, 有着绝对不同的内涵。我们认为,传统观念的中国现已分裂为两个政治实体, 即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陆地区,以及实行民主自由体制的台湾地区。依照中 共的说法,其所称的「一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管辖下的台 湾,则只是中共统治下的一个「特别行政区」,虽可在中共的同意下享受有限 的「高度自治」,但不能违背中共的「宪法」与中共「中央政府」的旨意。这 不但完全无视中华民国的存在,更是假中国统一之名,行兼并台澎金马之实。 至于中共所设计的「两制」,彼此在地位上也不相等,大陆地区所实施的社会 主义被其视为主体,而台湾地区实行的三民主义只能为辅,且只能在过渡时期 存在。至于「两制」的内涵与时效,中共当局认为其拥有解释权与最后决定权 。因此,「两制」乃是任由中共宰制的一种权宜措施,本质上,仍是一种主从 关系,一制代表中央,另一制代表地方,在此安排下,台湾地区终须被迫放弃 民主自由制度,完全接受中共设定及安排的制度。明确地说,「一国两制」的 目的,是要中华民国向中共全面归降,要台湾地区人民在一定时间后放弃民主 自由制度。因此,中共的这项主张,客观上并不可行,主观上我们也绝不接受。
中华民国政府认为,就政治现实而言,中国目前暂时分裂为两个地区,分 别存在着中华民国政府与中共政权两个本质上完全对等的政治实体。虽然双方 所管辖的土地、人口与所推行的制度不同,但两者在互动过程中自应平等对待 ,并各自在其所管辖的区域内,享有排他的管辖权,任何一方并无法在对方地 区内行使治权,也不应该将其意志假主权之名强加于另一方。
(五)中华民国政府坚持追求中国统一的目标
中华民国政府坚决主张「一个中国」,反对「两个中国」与「一中一台」 。中华民国政府同时也主张在两岸分裂分治的历史和政治现实下,双方应充分 体认各自享有统治权,以及在国际间为并存之两个国际法人的事实,至于其相 互间之关系则为一个中国原则下分裂分治之两区,是属于「一国内部」或「中 国内部」的性质。我们的主张极其务实;这些主张亦与「两个中国」或「一中 一台」的意涵完全不同。
中华民国政府以「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做为两岸关系定位的架 构,期望两岸关系朝向和平、务实、理性的方向发展。中共当局应了解,此一 做法乃是促进中国统一的最佳选择。在两岸交流过程中,中共应祛除对中华民 国政府追求国家统一目标与决心的怀疑。如何在分裂分治的现实基础上,积极 营造统一的有利条件,使两个不同「政治实体」逐渐融合为「一个中国」,应 当是中共当局急需思考的方向。其次,对于中国的统一,台海两岸应采取稳健 的政策,不宜操之过急,所谓「欲速则不达」。只要两岸具有统一的诚意和决 心,统一的目标终会实现。同时,中国人不能为统一而统一,而应统一在一个 合理、良好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之下。因此,我们主张海峡两 岸应全力为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均富、统一的中国而努力。经由双方共同的 努力,一旦两岸的意识形态、政治、经济、社会差距缩小,中国统一自可水到 渠成。
为今之计,台海两岸应加强交流,并透过事务性谈判解决彼此间的争端。 这种谈判的经验和成果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双方才有可能进行政治性接触和谈 判。换言之,两岸事务性谈判次数愈频繁,签订的协议愈多,进行政治性接触 与谈判的机会就愈大。中华民国政府的大陆政策,依循「国家统一纲领」的规 划,渐进地推动,希望中共当局能积极善意地回应,使两岸关系能良性互动, 为中国的和平民主统一创造有利的条件。
(六)中华民国政府处理两岸关系的原则
在和平统一之前,中华民国主张以理性、和平、对等、互惠四项原则处理 两岸关系。
理性原则应是处理两岸事务的基本思维方式。对分裂国家而言,处理统一 问题时,和平、对等、互惠原则是理性的最大表现。德国统一即是在东西德对 等相待、互惠交往与和平解决争端的理性原则下完成。欧洲共同体从关税同盟 、单一市场到组成一个欧洲大家园,其所秉持的理性思考,是另一个值得学习 的成例。反之,倘不能以理性原则处理国家的统一问题,将使国家内部兵戎再 度相见,动乱迭起,人民巅沛流离。过去越南与现在南斯拉夫的惨痛经验,应 足为两岸所警惕。
和平原则是我们处理两岸关系的最根本原则。从李总统登辉先生历次讲话 内容可以看出,他决定放弃以武力作为解决统一问题的手段。他主张这种方式 的主要理由有三:一是以谈判代替对抗已成为国际潮流,任何国家都应尽量避 免诉诸武力解决彼此间的争端。二是台海两岸的互动已非全赢或全输的竞赛, 而是双方各让一步,各谋其利的「双赢」竞赛。三是放弃用武才是最合乎中华 民族的利益。因此,唯有中共当局在适当时机主动宣布放弃以武力作为解决统 一问题的手段,才能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创造出和谐友善的气氛。以武力追求「 领土的统一」,是以肤浅狭隘的思维曲解了民族主义的真谛;以和平方式追求 民主、自由、均富「制度的统一」,才是可大可久的民族主义。中共迄今一直 藉称还有「台独势力」与「外国干涉力量」,而不愿放弃对台使用武力。但主 张「台独」者毕竟只是台湾地区人民中的少数。如果为了打击这些少数而欺压 认同中华民族与文化的多数,岂非不智?口头上说是防范「外国干涉力量」, 而实际上却直接威胁全体台湾地区人民的安全,更显示中共说词之偏颇。
对等原则是我们的第三项呼吁。所谓对等,是指在台湾地区及大陆地区的 中国人应享有同等的尊严,并受到同等的尊重。中华民国政府认为,无论是目 前两岸民间的交流,或是未来政府间的协商,均应在尊重对方人民与政府法制 的原则下进行,不应刻意矮化对方。例如,中共反对任何前往大陆地区访问的 台湾地区团体使用「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政府」或「国立」等名词,一旦 使用了这些名词,中共即擅自将它们改为「台湾」。中共也反对两岸以「对等 政府」的谈判方式签订有关两岸交流的协议,或否定我政府在台湾地区享有司 法管辖权。此外,中共也不断逼迫我方更改参与国际组织和活动的名称为「中 国台北」,以贬抑中华民国的国际人格。事实上,中共这些做法,反而可能刺 激台湾内部分裂意识的升高。
互惠原则是我们推动大陆政策的第四项立场。两岸交流应满足双方的利益 ,两者之间绝非「零和」关系,而应是「双赢」的互动。我们相信唯有在双方 互惠的前提下交流,才能互信互谅,可大可久,日进有功。互惠行为不应只是 单向的或局部的思考,而必须从双向与整体考量。由于两岸对交流赋予的理念 不同,彼此对交流幅度与速度的看法不同。以两岸经贸交流为例,中共虽然口 头声称「谁也不吃掉谁」,但实际上却采取「以大吃小」的交流策略,主张将 两岸之间的经贸交流提高到战略层次,以「拖住台湾」。而中华民国政府则主 张两岸经贸交流应在互补、互利原则下采取稳健、渐进的方式进行。换言之, 中共当局希望透过两岸交流尽早达成兼并台湾的政治目的,而中华民国政府则 希望经由各项交流增进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降低双方的敌意,缩短彼此间的 差距,以达到互补、互惠的境界。
肆、影响两岸关系的内外环境因素
(一)国际环境因素
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大致可分为国际、大陆与台湾三组不同因素。 首先就国际因素而言,民国八十年代,国际社会可说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共产主义在这个世界上经过七十多年的试验后,已证明不为人类所接受,因为 所有共党国家,在政治上实施「无产阶级专政」,长期压制自由和民主,引发 各阶层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在经济上则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造成 经济发展停滞,人民生活水准无法提高的困境。苏联的解体及东欧的非共化, 基本原因即在此。而在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中,中共作为西方战略盟友的角色亦 随之改变,西方开始注意中共在人权方面的压制,国际社会亦开始理性地看待 两岸分裂分治的事实,并了解到中华民国在中共改革开放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 用,以及台海安全对亚洲局势稳定及亚太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此外,国际关系中的经济互赖特质,亦有助于两岸关系的缓和。民国八十 年,台湾、大陆、香港三个地区正式加入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未来,两岸亦将 加入关税暨贸易总协定。亚太地区经贸逐步自由化将为此一地区带来繁荣,亦 将促使中共加速其改革开放步伐,此均有助于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进而缩短 两岸经济发展的差距,为中国和平统一提供有利的条件。
国际政治中的统合与分离趋势,也是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在意识形 态挂帅的冷战时期,分裂国家的统一政策往往受到集团政治的影响而缺乏妥协 性,致使统一必须依赖武力解决。国际冷战时期结束后,统合思想的复起,促 使分裂国家重新向统一的道路迈进。例如,东德人民对自由民主政经体制的向 往,以及西德人民对德意志民族的情感,促成东西德在西元一九九○年十月依 民主程序完成统一。再如,南北韩为建立对统一的共识,在和平与对等的基础 上,亦于西元一九九一年十二月签定「和解、互不侵犯与合作交流协议」。这 种因国际政经体系改变,而使分裂国家走向和解与统一,正是冷战后明显的发 展趋势与特徵。
冷战后,一些长期被压抑的民族,由于民族主义重新燃起,分离主义也成 为一种令人注目的诉求。苏联分裂成十五个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在境内两个不 同民族均同意的情形下,分裂成捷克与斯洛伐克两个国家;另外,南斯拉夫亦 受此分离主义的影响,而导致分裂。
统合与分离这两股趋势,对台湾地区亦造成冲击。「国家统一纲领」的通 过,是我们对统合思想潮流的肯定;相对地,「台湾独立」的主张,也受到分 离趋势的激化。中华民国政府认为,中国的统一在谋求国家的富强与民族长远 的发展,也是海内外中国人共同的愿望。我们愿促使此一目标的实现;但我们 也不讳言,台湾地区已是一个民主社会,言论思想完全自由,统合思想与分离 主义这两股趋势必然会对台湾地区造成影响。主观上,中华民国政府认为追求 统合是我们应走的道路;但客观上,这两股趋势为台湾地区人民接受的程度, 将取决于两岸关系的发展。如果两岸关系未能良性发展,分离主义的阴霾恐将 挥之不去,逐渐在台湾地区滋长;反之,如果两岸能良性互动,分离主义的发 展空间自将受限。
(二)大陆地区情势因素
大陆地区的情势发展与中共对台政策,也是影响两岸关系的一组重要因素 。中华民国的大陆政策目标,是建立一个适合全体中国人生存与发展的政经制 度与生活方式。我们乐于见到大陆地区加速改革开放的步伐。然而我们也看到 ,中共虽决定建立「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促进经济发展、改 善人民生活,并作为延续其政权的基础,但它在政治上仍坚守「四个坚持」( 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的领导,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 维持中共一党专政。这种「政左经右」路线,本质上就充满了矛盾。近几年来 ,大陆经济财政危机不断,贫富差距逐渐扩大,社会问题丛生,均是这种路线 造成的后果。中共如不进行政治改革,放弃「四个坚持」,将难切断长期存在 且时松时紧的经济恶性循环规律。未来,大陆内部政治情势的走向,将影响到 台湾地区人民对统一问题的看法。台湾地区历次民意调查显示,假使中共能实 施自由民主政治,则民众赞成两岸届时可以统一的比率远高于赞成台湾独立者 ;反之,倘中共继续实施一党专政,则希望中国统一的民众比率遽降,而赞成 台湾独立的比率则相对升高。由此可见,大陆地区民主化或专政的程度,将深 切影响台湾地区人民对统一的看法。
台湾地区民众对统一问题的看法也受到中共对台政策的影响。从民国三十 八年迄今,中共领导人从未放弃对台动武的恫吓。此外,中共始终刻意封杀中 华民国的国际活动空间,设法排除或贬低中华民国在各种国际组织中的地位, 极力破坏中华民国与有邦交国家的关系,多方阻挠中华民国拓展航权、采购正 当自卫所需的武器装备,或与其他国家的高层人士相互访问、开展正常交往。 中共这种充满敌意的行为,怎能不让海内外的中国人有着「本是同根生,相煎 何太急」的感叹!
中共执行外交封杀政策多年,却似乎浑然不觉其中隐含的矛盾:中共一面 动用国际力量来围堵台湾,一面却又反对「台湾问题国际化」;一面认定台湾 与外国通航是「涉及主权的政治问题」,一面却声称两岸直航是纯粹经济问题 ,而不是政治问题;一面打压台澎金马地区人民繁荣富庶所依赖的国际空间, 一面又大唱民族感情的高调。如果中共不知反省自己的言行不一,只知用高压 手段在国际上排挤中华民国,恐怕不仅不能切断中华民国的对外关系,反而会 在台湾地区不断激起更多、更大厌恶中共政权的心理,阻碍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事实上,当前国际关系的议题中,已有若干台海两岸具有平行利益的地方 。可惜中共虑不及此,徒然让多年的外交争夺战消耗了彼此许多宝贵的资源及 精力。假如台海两岸都能够平等共存于国际社会,双方的国际空间都会变得更 大;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发言分量也会更重,而不会相互抵销。不仅如此,这个 多边的学习过程,配合双边的理性交往,必会增进双方兄弟般的感情,进而强 化两岸最终统一的可能性。以中华民国寻求参与联合国来说,在两岸都公开向 国际宣示追求一个统一中国的前提下,如果中华民国顺利参与联合国各项组织 与活动,以四十多年来累积的成功经验,回馈国际社会,为中国人在国际社会 赢得更多的尊重,中共当局实无百般阻挠的理由。东西德统一的经验显示,分 裂国家共同参与国际社会,并不会妨害统一的推展,反而可以缓和彼此间的紧 张关系,亦可为和平统一创造有利条件,进而在国际间维护整个民族的利益。 南北韩也在不久前,采取了类似的作法。我们认为,在这个和解的时代,台海 两岸需要确实设法化解敌意。中华民国政府已经主动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如果 中共当局也能有所体会与回应,相信应有助于两岸关系往统一的方向发展。
(三)台湾地区发展因素
台湾地区未来的政经发展是影响两岸关系的另一组重要因素。最近几年来 ,中华民国在台湾可以说经历了一个「宁静革命」的过程。在经济上,中华民 国成为全世界第十四大贸易国与第七大对外投资国。论国民平均所得,在世界 亦已排名第二十位。外汇存底更在全球数一数二。而在政治上,则成功地实现 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尊重人权与法治的民主政治。蓄积已久的经济实力与社会 文化活力,透过民主自由的过程释放出来以后,一面迎向世界,走出「务实外 交」的道路;一面迎向中国大陆,成为扩大两岸民间各项交流的重要触媒。所 以近年两岸关系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台湾地区的经济成长与政 治民主化。
可惜中共不但不曾理解这个因果关系,反而一直丑化或诋毁台湾地区的民 主化过程,然后又藉口「务实外交」就是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而 蛮横地干涉中华民国的对外关系,企图缩小中华民国的国际活动空间。同时中 共又企图「以商围政,以民逼官,以经济促政治」,扩大其对台湾地区的影响 力,最后逼迫中华民国政府接受其「一国两制」的安排。这种一拉一打的做法 ,既无视于台湾地区近年来政经发展的潮流,也完全不顾台湾地区人民的真正 意愿和福祉。长此以往,对中国统一,甚至两岸正常交流,必然会导致难以逆 料的负面影响。
自民国七十六年台湾地区解除戒严及开放党禁后,宪法所赋与人民的集会 结社和言论自由,获得完全的保障。台湾地区人民亦已逐渐凝聚成一种「同舟 共济」、「生命共同体」的社会心理共识。「生命共同体」的信念并非表示台 湾地区二千一百万人民要漠视中国历史或放弃中国统一的神圣使命,而是表示 他们未来的福祉与安全都与台湾地区发展的祸福与共、休戚相关。「生命共同 体」的另一种表现,是民意在政府制订政策中的主导地位。中华民国政府在规 划大陆政策时,必然需要随时广徵各界民意的看法与建议。随着台湾地区民主 化的逐渐成熟,民意势将成为政府制订大陆政策的主要参考指标。
台湾地区已是民主化的多元社会,在野党在立法院中已拥有相当比例的席 位,其政治主张必然关系到大陆政策的制订。在国家认同与两岸关系问题上, 朝野政党存在若干不同的看法。各党派对大陆政策虽有不同意见,但其目的都 是提升台湾地区人民的福祉。在提出政治主张时,各党都不能不慎重考虑它对 二千一百万人民生命安全与福祉的影响。进一步说,今日中华民国政府与中共 当局所争的应该都是全体中国人长远的幸福。在这场竞争中,任何轻率冒进的 统一政策主张,或对国家认同理念的扭曲,皆绝非全民之福。
伍、结论
(一)两岸分裂分治是中华民族的不幸
海峡两岸的分裂分治,是中华民族的不幸。但中华民国人民又何其有幸, 在大陆被赤化后,仍保有台澎金马这一块孕育中国未来生命力的基地。经过四 十余年的励精图治,中华民国在台湾地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政治民 主,也创造了中国数千年来空前的经济繁荣。四十余年的努力,已使台湾地区 从海上的边陲地位跃升为主导中国前途的枢纽。
中华民国政府领导全体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抗战,击败了日本帝国主 义的侵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为中国取得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与安全理事会常 任理事国的地位。但自从中共于民国三十八年另在大陆建立政权后,中国大陆 人民又何其不幸,在中共不断对外进行武装冲突,对内夺权整肃,实行共产主 义统治之下,经济落后,民生凋敝。
(二)中共当局应为中国统一作出贡献
我们呼吁中共加速推动经济改革、从事全盘政治改革。唯有如此,才能使 大陆同胞早日脱离贫穷匮乏,过着具有人性尊严的生活。我们也呼吁中共要以 坦然的心胸正视两岸关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并体认到两岸暂时分裂分治的事 实,以理性、和平、对等、互惠的原则,诚心诚意地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唯 有如此,才能为两岸和平统一创造契机。
我们认为武力威胁和战乱,绝非全体中国人所愿见;威胁徒增两岸人民的 敌意,战争将使两岸玉石俱焚。假统一之名而诉诸武力者,必将成为中华民族 的历史罪人。只有发挥「血浓于水」的民族情谊,平等相待,两岸关系才可破 除障碍,渐行渐近。
(三)民主、自由、均富是中国统一的真正价值
但「和平统一」仍然不够;应有「民主统一」。只有和平地统一在民主、 自由、均富的制度之下,中国人才有幸福,中国才会对世界的和平、安定与繁 荣做出更大的贡献。如果中国统一在专制独裁的制度之下,人权受到藐视与戕 害,是世界和平的重大威胁,相信也不会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同时我们也认为 ,中国统一的最大意义,不但在于谋求国家的富强与民族长远的发展,而且在 使全体中国人民都能享有民主、自由与均富的生活。不能达此目标,统一毫无 意义与价值。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中华民国政府将继续秉持「以人道考量为优先,逐 步扩大民间交流;以文化交流为重点,增进两岸人民了解;以互补互利为原则 ,扩展两岸经贸关系」的立场,尽力推动两岸关系,促使两岸互动良性发展。 中华民国政府亦将继续秉持前瞻、务实、主动、稳健的原则,研订整体交流策 略,不因中共对我敌视而退缩,亦不因中共对我利诱而冒进。深信经由我全民 的智慧与努力,必可开创新局,加速大陆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进而完成在民主、自由、均富下统一中国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