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9日,中华民国台湾背景的《世界日报》似乎是意味深长地报导了“台商当中常委,在中国吃得开”的消息。全文如下:
【本报系记者林新辉特稿】国民党执政时期,中常委是挤进权力核心的捷径;国民党在野,碰上中国崛起,两岸关系骤变,中常委选举的意义质变,中常委的头衔,成了与中国对话的便捷窗口。
中常委选举期间,尽管黑函、请客的传闻满天飞,但一名党务人士自嘲这次是选风最干净、选情最冷,也是“政治权力”味道最淡的一次。但细琢候选人的背景,不乏在两岸交流事务上非常活跃的人,他们背后的参选动机,中国因素占了重要地位。
连战成功完成第一次中国访问的历史任务,国共两党最近三年交流,密集的程度远超过去的总和。蓝营人士分析,共产党是以党领政,国民党又是台湾目前最大的在野党,拥有国民党中常委头衔,北京对台官员会比较重视。
国民党一名身兼党务高层的立委就说,以前只是立委身分,访问中国,有关接待、座谈事宜,通常都是省长出面,现在多了党务高层的头衔,中国基于“对等”原则,除了地方官员外,中央也会派要员陪同。言谈间,国民党“党职”的身分,要比“台湾立委”还吃得开。
一名在北京经营礼品包装生意的台商指出,对台商而言,有中常委身份就好象买了一个安全感。他说,象廖万隆在中国生意非常成功,中国官方很多人都认识他,“为什么廖还要去选国民党中常委?”因中常委的身分对生意具有加分效果。还有刚递补不分区立委、并扯出卖宫疑云的台商黄良华,其实在递补立委之前,就已经开始布局中常委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