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11日发表裴敏新的文章,标题是「胡锦涛可以打破政治僵局」。文章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必须在十七大全面树立自己的权威,打破政治僵局,大胆进行政治改革。因为没有哪位中国领袖希望十七大成为风暴之前的最後派对。
目前,中国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强国。胡锦涛地位空前稳固,他提拔亲信担任省级领导。在这种局势下,人们会以为他在十七大确定继承人时会很顺利。其实并非如此。
由於缺乏程序透明度和民主正当性,中共每五年必须玩一次讨价还价、挑选领袖的游戏。没有毛泽东或邓小平那种威望的胡锦涛,也必须这样做。十七大的首要任务--选择胡锦涛的继承人,对中国未来五年的进程,实际上毫无影响。而选择继承人导致的政治瘫痪,很可能延误中国未来稳定最急迫的决策。
在中国面临的急迫决策中,汇率改革名列首位。中国的半固定汇率制度推动国内的通货膨胀和股市泡沫化,引发外国的保护主义。北京采取弹性汇率对自己有利。遗憾的是,北京的政治规则排斥冒险,尤其是在超级敏感的确定继承人时期。对重要决策未知风险的担心,使中共领袖的行事过分谨慎。无论是调整汇率或徵收燃油税,他们倾向於维持现状。
在2008奥运会逼近之际,对政治稳定的迷恋和给外国留下最美好形象的渴望,甚至会使瘫痪状态延续到明年3月的人大之後。中国经济会继续失衡,股市的投机泡沫会涨得更大,直到最後破裂(很可能在奥运会结束之後破裂)。
由此带来的消费者需求减退、家庭财富缩水、银行坏帐增多、公司投资下降等後果,很可能危及胡锦涛的目标,难以使中国沿着更均衡、更平等的道路前进。为能继续推动政策,胡锦涛在十七大必须树立权威打破政治僵局。
========
“腐败威胁中国经济发展” | |
英国《金融时报》马利德(Richard McGregor)北京报道 | |
2007年10月11日 星期四 | |
总 部位于华盛顿的政策研究团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的一份报告指出,2003年,中国由腐败引致的经济损失达860亿美元,占当年经济产出的3%,对中国经济发展构成了“致命威胁”。 这份报告的作者是该基金会的中国项目主任裴敏欣。他在报告中指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腐败官员挪用的资金数额呈“指数级”增长,甚至超过了政府去年的教育总预算。 裴敏欣表示:“即便经过通胀调整后,目前政府官员非法获得的资金数额也令人震惊——就连一个级别相对较低的官员都能聚敛数千万元的非法财富。” |
裴敏欣在计算腐败金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时,采用了“保守的假设”,即10%的土地收入、投资和政府支出“被挪用或盗用”。
这一基准虽然难以得到证实,却与许多官员透露的非正式证据吻合。他们私下里表示,所有的合同中都有10%的金额留作非法支付。
这份报告指出,尽管挖出了一连串引人瞩目的腐败案,包括去年上海市委书记被捕,以及今年的国家食监局原局长被处死,但实际上,只有“一小部分”染指腐败的官员受到了惩处。
报告指出:“普通腐败官员入狱的几率最多不过是3%,因此,腐败是一项高回报、低风险的活动。”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迟耀云在9月下旬向外国记者发表讲话时承认,挪用公款是一个严重问题,尤其是在金融行业和土地出让领域。中纪委是中共反腐败机构。
迟耀云在一次罕见的中纪委办公楼参观活动中表示:“我们不否认,在某些领域存在一定程度的腐败。”
但是,他把腐败归咎于中国经济正在经历深刻的结构性变革。
而裴敏欣认为,腐败不仅是一个发展阶段,也是政治改革的失败。
他表示:“中共政府一直不愿意采取措施,进一步减少政府在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提高司法独立性、动员媒体和民间社会的力量,而国际经验表明,只有这种全方位的努力才能根除体制性腐败。”
译者/徐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