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毛泽东发表《沁园春.雪》。
1957年元月,毛泽东酝酿"反右"前夕,豪气干云的他一口气发表《毛主席诗词十八首》。迄至1964年,毛泽东分十次公开发表五十余篇诗词。
毛泽东诗词一发表,"注家蜂起",郭沫若、周振甫、臧克家、张涤华、张歌、刘汉民、马连礼……还有四川的安旗,争先恐后歌之颂之褒之扬之,把毛泽东推上超越苏、辛,总领风骚的词坛诗坛霸主地位。没有一句纠缪,没有一字指正,除了吹捧还是吹捧,仿佛在比试谁的吹功精纯。毛泽东对车载斗量的注释文给出一句意味深长的总评:"全是好意。"
我也曾认为毛泽东诗词已臻化境,我也曾鹦鹉学舌地大讲特讲毛诗词远胜苏、辛,我相当长的时间把毛诗词的霸气硬说成"革命的豪放",把"热累欲零还住"诠释成"革命的婉约……二十年前,恩师张默生先生在为我修改诗词习作时,除了指出我用典,直陈等缪误外,特别指出我不该犯"合掌"的错误。
过了几年,我重读曾被我奉为圭臬的毛泽东诗词时,悚然一惊——经天纬地的伟大领袖,空前绝后的伟大毛泽东的诗作里,竟有不少的"合掌"诗句!
中国旧诗词,特别讲究蕴含量,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字省景多意隽;如果两句一义(或同义),称之为"合掌"。"合掌"是旧诗词的硬伤,雅好此道者必避之。
毛诗词犯了"合掌"大忌。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合掌"一。
"恶煞腐心兴鼓吹,凶神张口吐烟霞"——"合掌"二。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合掌"三。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合掌"四。
"神州岂止千重恶,赤县原藏万种邪"——"合掌"五。
毛泽东对旧诗词的研究甚有造诣,他还帮不懂旧诗又偏爱写旧诗的陈毅改过诗。但他的诗都有"合掌"这样的显明硬伤,这使人感到非常奇怪。
更令人奇怪进而不可理解的是,郭沫若、周振甫、臧克家之辈,再加上康生、陈伯达、姚文元这些谄佞……难道都没有发现毛泽东诗词的硬伤吗?
他们只需悄悄提醒提醒,悄悄修正修正,不仅能为领袖讳,而且又能邀功,两全其美之举衮衮诸公中竟无一人去作,太奇怪了。
引一首毛泽东的《咏蛙》诗作结吧: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你看毛泽东霸道不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