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副检察长公费游芬兰曝丑闻 华人叹丢脸官场|看中国官场☀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官场 > 正文
安徽副检察长公费游芬兰曝丑闻 华人叹丢脸

中纪委日前通报了安徽省检察院副检察长徐文艾以公务考察为名,率队公款出国旅游,并因持伪造的芬兰司法部邀请函入境被拒,闹出“国际丑闻”。芬兰媒体纷纷跟进报道,当地华人自叹丢脸。而自己的同胞在如此廉洁的国家发生丑闻,中国留学生们的感受更可想而知。

《国际先驱导报》报道,徐文艾2006年11月20日率一支10人“公务考察团”抵达芬兰赫尔辛基机场,他们计划从此开始为期10多天的北欧之旅。但在入境检查时,被查出其所持的芬兰司法部邀请函系伪造,一行人当即被拒绝入境,第二天被遣送回国。中纪委今年8月7日的通报为徐文艾事件定性:以公务考察为名,率队公款出国旅游,并因持伪造的芬兰司法部邀请函入境被拒。

芬兰媒体跟进报道



  8月9日芬兰《赫尔辛基日报》上发表的相关报道(部分),徐文艾一行伪造的邀请函被报纸突出处理,其中的签名和所拟参访学校纯属子虚乌有。 李樱子/供图

  



  公款出国旅游,因徐文艾事件再次成了千夫所指。

芬兰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赫尔辛基日报》即迅速跟进,不仅在A版详细报道了徐文艾事件的前因后果,还将其伪造的假邀请函影印件刊发在报纸上。报道援引芬兰边检中国事务联系人的话称,去年秋天还以为中国公款旅游来芬兰的人数会增多,不过由于徐文艾被处罚,“这种情况应该会少下来”。



  安徽原省检察院副检察长徐文艾。

“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第一次因为公款出国旅游而惩罚官员。”赫尔辛基大学中国留学生林铛表示,芬兰边检中国事务联系人还表示,中国公费旅游很普遍,经常有人借访问学习之名拿着纳税人的钱出去旅游,“这在廉洁指数全球第一的芬兰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这已经不是芬兰报纸第一次关注徐文艾事件。早在去年11月事发后,包括芬兰新闻社、《地铁日报》、《新闻100》等媒体就曾对中国公费旅行团丑闻进行过集中报道。芬兰新闻社当时引述赫尔辛基边防局负责人皮波宁的话说,通常情况下,一旦他们(中国考察团)收到度假和旅行的资金,有关的会谈项目就会被取消。

芬兰华人自叹丢脸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中国留学生的QQ群曾就此事热烈讨论,国内媒体的相关报道,在一些留学生聚集的论坛里也被广泛转载,留学生们类似的跟帖感叹不时映入眼帘。

作为全球最清廉的国家之一,“贪污是可耻的”观念可以说已经渗透到芬兰人的日常思维中,有评论甚至表示,芬兰政府干净得已经快要让人们忘记还有腐败这回事了。自己的同胞在如此廉洁的国家发生丑闻,中国留学生们的感受可想而知。“我认识的芬兰朋友都问我,这在中国是不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已经来芬兰两年的中国河北籍留学生王山山表示,她的芬兰同学都觉得这件事情不可理解。

事实上,不仅中国公务员公费出国旅游,中国其他的一些贪污腐败案件也时常见诸芬兰媒体。王山山表示:“近年来一些比较著名的贪官,他们都会报道。在报道郑筱萸案的时候,芬兰的一家电视台还提到了逃到国外的赖昌星、高山等人。”

公务团多数不公务

据了解,一般中国旅行团到芬兰大都停留一到两天,最多也不过一周左右,然后再前往瑞典、挪威等其他国家。他们一般是直接联系专为中国人开的旅行社,这些旅行社基本就是靠中国公款旅游团的生意生存。

一位在赫尔辛基兼职的学生导游表示:“我接的团,几年下来也有几百个了,95%都是公务商务团,但有几个真正来公务的?中餐馆定位经常都是满的,几乎全被公务旅游团占了。”

一些当地华人希望,安徽徐文艾事件能再次敲响警钟,刹一刹公款旅游之风。“这次的处理结果或许可以看出政府处理公费旅游问题的决心,但愿如此。”

新西兰官员头疼中共访问团

公费出国只为旅游,而且数量居高不下,这是中中共访问团给新西兰政府礼宾司人员留下的印象。“已经让我们感到有些头疼了。”一位负责接待亚洲团组的新西兰官员私下表示,这几年,来新西兰的中国访问团一直很多,而且在接待和沟通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和矛盾,比如不少中国团组直接提出“少安排工作会谈,多组织观光旅游”的要求,令新方十分不解。

“很多国家一般不会专门关注他国的公费旅游团,新西兰可能是实在不堪其扰了。”在奥克兰大学留学的凯特表示,自己曾看到过很多来新的官方团,“个个派头十足,一猜就是来玩的”。

中中共公务访问团到新西兰后,当地负责接待的对口部门一般都希望能与中方深入商谈,争取访问具体成果。但让他们意外的是,部分中共团组往往对会见谈判敷衍了事,倒是对观光旅游兴致很高,令双方工作接触流于形式。“新西兰方面对此感到非常失望。”当地负责接待的官员表示。

“他们一般直接找当地的关系,华人社团负责人请当地市长吃个饭,邀请函就发出去了。”一位深谙其中内情的华人表示,国外的市一般不过两三万人,和市长见个面吃顿饭然后让其发个邀请函很容易。另外还有的中国公务员,不是以行政头衔出国,“比如有的人虽然身份是地方政府官员,但他可能会以民间协会负责人的身份出国,以求规避限制”。

但这样的规避有时也容易出问题。一次,以“某协会会长”名义出访的某官员,就因对当地接待规格不满而大发雷霆。“但当时接待方并不知晓他的官方身份,所以对此颇感委屈。”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zhongkang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