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朝鲜是这样的网络新闻|精彩网文☀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网闻 > 正文
我所知道的朝鲜是这样的

几年前,我的几位同事到东北参加一个全国性的专业会议。其间,会议的主办方安排与会人员到朝鲜参观考察。回来后,一位同事告诉我,朝鲜境内很萧条,一走进他们的国家,就立刻感到到了另一个世界。狭窄的国土上,公路交通本来就不是很发达,路上的车辆又少得可怜。首都平壤的大街上,行人稀少,显得空荡荡的。商店里商品不多,买的人也寥寥无几,就象我们多年前物资匮乏时期一样,不知道是买不起,还是不让卖,摆在那里做样子。

 

同事的这个说法,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件事儿。

 

我的邻居老阿姨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朝侨,当年随到朝鲜作战的志愿军丈夫来到中国后,再也没有回朝鲜去过,如今连母语朝鲜话也不会说了,家里偶尔来信,还得请一个懂朝鲜语的人翻译呢。就是因为她的这个特殊身份,早些年还当过我们这个地方的政协委员。

 

前年冬天,我和老阿姨闲聊。她告诉我,他的故国朝鲜还很贫穷,人们缺吃少穿,她的亲属大多生活在贫困之中。早些年,我们这里也很穷,没有力量回去一趟。现在条件好了,想回去又不敢回,一是怕他们的国家不让他再返回中国,二是担心亲友们把她当成大富豪索要太多的礼品。

 

老阿姨的一个外甥女已经大学毕业多年了,竟然穷得没有能力操办婚事。一直到了34岁的头上,才再也无法拖延下去,准备张罗着把婚结了算了。婚前,外甥女和着泪水写信给这位远在中国的老姨娘,希望老姨娘能送她一台18寸的彩电做嫁妆。这个小小的要求,叫老阿姨既寒心又为难。可她最终还是狠狠心没有答应,原因很简单。不是老姨娘出不起那区区几百块钱,而是出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考量,担心把电视机给了外甥女之后,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亲戚朋友向她张嘴伸手,会搞得她难以招架的。

 

去朝鲜的这位同事还告诉我这样一件很有趣的事儿。

 

那两年,朝鲜一直对中国搞改革开放和中韩建交的事儿耿耿于怀,骂我们骂得很是厉害。他们的人们见了我们中国人,也不再那么友好了,中朝两国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传统友谊似乎也淡化得无影无踪了。几位同事归国出朝鲜海关时,就遇到了麻烦,朝鲜的海关关员们很是刁难了他们一番,耽误了很多时间。情急之下,大家把出国时带的面包、方便面、火腿肠之类倾囊倒出,悉数给了这些人。

 

这一举动,迅速扭转了局面。朝方人员脸上的老阴天立马喜笑颜开,毫不推让,争相抢要,又是赔不是,又是套近乎,不但停止了折腾,还迅速办完了各种手续,很快过了关。临出关的时候,朝方人员还列队敬礼,表示谢意呢。真是民以食为天,一食之施可获无量之报,有粮能使鬼推磨呀。

 

我这位同事还亲眼看见,接过食物的朝方人员,顾不得国格体面,当着我们这帮中国人的面,就大快朵颐起来。甚至有人把他们扔到一边的包装物又捡回来搜罗一番,将其中残留的面包碎末也倒入自己的口中。他还观察到这样一个细节,几位女关员好像舍不得吃下这些奢侈品,悄悄地把它们装到口袋里,想必是带回去喂她们嗷嗷待哺的孩子们或与家人共同享用吧。

 

我的同事认为,朝鲜虽然贫穷落后,但形式主义和个人崇拜很浓烈,到处都是领袖像,赞颂金正日的标语随处可见,大家感到像是回到了我国的文革时代。人们去瞻仰金日成遗容时,简直是虔诚之极,达到顶礼膜拜的程度,很多人泪流满面,甚至大放悲声,看不出是在作戏还是真情流露。朝鲜的整个社会面貌也是死气沉沉,缺少生机和活力,从人们的脸上感觉不出一丝真正的笑意,更多的是冷漠和无望的神情。

 

我的一位老领导曾经在丹东当兵多年,大女儿就落户在那里。今年春天,他故地重游,看望女儿和战友。回来后,他告诉我,晚上站在鸭绿江边,我们的丹东是一片灯火阑珊,而对岸朝鲜一方的新义州却是黑灯瞎火。他说,朝鲜人耐不住贫穷和饥饿,偷渡到我们境内的事司空见惯,但我们遣返的也真不少。这些人回去后,要被他们的政府治罪。最残忍的刑罚就是在偷渡者的鼻子上打眼儿,然后穿上铁丝,像牛一样拴着,看你还跑不跑?真是暴政猛于虎呀。我听了之后,胆战心惊,浑身彻骨透凉,简直不敢相信。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王笃若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