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腊肉、瘦腊肉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肥腊肉、瘦腊肉
作者:

腊肉是四川人过年的时候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肥腊肉好吃”“瘦腊肉好吃”,几乎成了区分年轻人与老年人的试金石——因为廋腊肉卡牙——当然我说的是多年以前,现在的猪生长期短,肥瘦嚼着已没有多少差别了。人们基本淡忘了这个话题,但是对我来说,“肥腊肉、瘦腊肉”却是我一生永远的痛。

1967年的过年是“文革”期间最黑暗的日子。所有的“牛鬼蛇神”都被囚禁在单位里不允许外出,甚至不允许回家过年。我母亲是一个中学的音乐教师,文革中的罪名是“叛徒、内奸”自然也没逃出被囚禁的厄运。

那时我们的家在南岸,奶奶驻守在家、爸爸“下放”在南山公社、哥哥姐姐在市中区工作、我和妈妈在江北的寸滩中学、平时周六大家都回家,周日下午各奔东西。文革一开始妈妈就没有离开过学校,当年我16岁,是本校学生,只有我能自由进出学校,照顾妈妈的任务当然就是我的了。

无论什么处境,“年”还是要过的。怀里揣着妈妈开的采购清单,背上背着个小背篓,蹦蹦跳跳的我下山采购年货了。(寸滩中学建在一个孤零零的山头上,周围没有居民,那怕是针头麻线都得到山下的集市去买。)说实话,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独立采购,独自做一件大人的事情多少有些兴奋。

都买了些什么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关于腊肉的记忆却依然那么清晰。下山前,妈妈交代只能买“小块腊肉”时我一头雾水,到集市一看就明白了。一般喊的腊肉,就是农民自己熏的,长长的一大块,乌漆麻黑什么也看不清楚。“小块腊肉”可能是工厂做的吧:大约半斤一块,黄铮铮,油亮亮,肥肉、瘦肉、皮儿、看得清清楚楚。因为平时我爱吃瘦肉,于是我精心挑选了两块最瘦的“小块腊肉”。

回到学校的家里我从小背篓里一样一样往外拿,“摪、摪、摪、摪……”拿到腊肉时我得意地唱起来,“我选得棒吧?”妈妈微笑着拍拍我的头,“能干!”

吃饭的时候我发现妈妈几乎没有吃腊肉——太瘦了,硬硬的。我有一点醒悟了:“妈,腊肉是不是太瘦了?”“嗯!”妈妈淡淡地说:“腊肉还是肥点好吃。”

晚上躲在被窝里,我偷偷的哭了,我恨自己怎么这么无知,居然不知道妈妈牙不好不能吃瘦腊肉的道理。“文革”开始不久妈妈被停发了工资,每月只发20元生活费,我为自己糟蹋了这么稀缺的钱而难过得要死。我使劲的想怎样来弥补呢?还没想出办法却已经睡着了——可真是年少不知愁滋味哟!

以后的两年形势稍松动了一点,虽然带着黄牌(像犹太人一样),妈妈可以回家过年了,我也失去了弥补的机会。

1969年过年刚过,妈妈便永远离开了我们,我更是永远的失去了弥补的机会!

那以后,我经历了七年的城市盲流生活,常常在夜深人静,无法入睡的时候,我使劲的捶着胸,拼命扯头发直到痛——因为我的心,更痛——为妈妈的死,也为那该死的瘦腊肉!

再后来,我结了婚,生了子,我学会了买腊肉,还学会了做腊肉,不过我做的都是肥腊肉哟!三线肉(五花肉,重庆人的叫法)肥肥的夹一两丝瘦肉,肥的入口即化,瘦的略有嚼劲,巴适!

现而今,我已经能够心平气和的和儿子媳妇讨论肥腊肉好吃,还是瘦腊肉好吃这个话题了。我想,妈妈的在天之灵也应该有些许籍慰了吧!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新三届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1103/2300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