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望远镜揭3I/ATLAS厚厚辐射外壳 释何信号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科教 > 正文
韦伯望远镜揭3I/ATLAS厚厚辐射外壳 释何信号

这张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影像,显示了神秘的星际彗星3I/ATLAS被模糊的彗发包围。哈佛天文学家阿维·勒布(Avi Loeb)根据其超乎预期的巨大质量和异常精准的轨道,质疑3I/ATLAS可能是“外星技术产物”,而非普通自然天体。

星际彗星3I/ATLAS于周三(10月29日)抵达近日点,引发全球科学界高度关注。尽管这颗来自系外的访客隐藏在太阳后方,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多个太阳探测器仍成功捕捉到其亮度惊人的关键数据。

然而,更具争议性的发现来自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观测到的极端数据,以及比利时太空航空研究院研究科学家罗曼‧马焦洛(Romain Maggiolo)领导团队的最新计算:3I/ATLAS的表面覆盖着一层由数十亿年太空辐射形成的厚厚“外壳”。这个发现为彗星极端丰富的二氧化碳(CO2)含量提供了强有力的天然解释,但同时,也为哈佛大学教授阿维‧勒布(Avi Loeb)关于该物体可能具有“技术起源”的说法增添了新的讨论空间。

迄今为止的发现表明,这颗彗星正以超过每小时210,000公里(130,000英里)的速度,以异常平坦和笔直的轨迹穿过太阳系。3I/ATLAS也可能是有史以来观测到的最古老彗星,一项研究表明它比我们46亿年的太阳系还要古老约30亿年。

科学发现——辐射外壳形成与意义

根据马焦洛等研究团队于周五(10月31日)在预印本服务器arXiv上的最新研究,他们结合韦伯太空望远镜和NASA全天域巡天太空望远镜SPHEREx观测到的“极端CO2丰度”数据,首次计算并证实:这些数据是彗星在数十亿年星际旅行中,遭受宇宙射线长期辐射的结果,从而形成了厚实的“辐射外壳”。

他们的研究提供了具体的机制细节:

化学转变:这些高能粒子撞击彗星表面的一氧化碳(CO)冰,将其转化为更稳定的二氧化碳(CO2)。

外壳深度:模拟显示,这种累积效应足以在彗星上形成一层深度约15至20米的“辐射外壳”。

“范式转变”:这项发现对彗星科学具有重大意义。它表明星际物体可能主要由经过辐射处理的材料组成,而非单纯的原始材料,这要求科学家在分析其组成时,必须将这种“老化”效应纳入考量。

争议焦点——防护层还是伪装

尽管科学界主流将辐射外壳视为自然老化过程,但长期质疑3I/ATLAS可能为“外星技术”的哈佛大学天文物理学家阿维‧勒布(Avi Loeb)则认为,此发现具有另一层涵义。

技术起源推测:勒布认为,这层厚实、耐辐射的CO2​外壳,可被解读为一种极度坚固的防护层。他认为,一个在星际空间中航行了数十亿年的技术探测器,必须具备此种结构来保护其内部的精密仪器或结构不受高能宇宙射线的损害。

“反常”特性累积:勒布指出,辐射外壳并非3I/ATLAS唯一的异常之处。该飞行物体还展现了以下难以用天然现象解释的特征:

异常轨道对齐:3I/ATLAS的轨道平面与太阳系行星的黄道面对齐得异常精确,恐非巧合。勒布认为这可以解释为这艘他所谓的“外星侦察机”的“定向设计”,目的在于选择飞行效率最高的轨迹。

接近关键行星:此外,3I/ATLAS的轨迹异常精准地接近火星和木星,被视为有目标的探测。

勒布认为,将“厚实的CO2​外壳”视为一种高度有效的防辐射伪装,可以解释所有这些“反常”的集合。

后续观测与最终解谜

目前,科学界仍然主要倾向于3I/ATLAS是一个极度古老、但本质上是天然的彗星。然而,所有人都承认它极端的行为和特殊的化学组成,使其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星际访客中最令人费解的一个。

天文学家正将希望寄托于近日点后的观测:

材料侵蚀:随着彗星继续远离太阳,太阳辐射对其表层的侵蚀作用将减弱。如果侵蚀足够深,将有望暴露其“辐射外壳”下方的原始材料。

欧罗巴快艇:NASA的欧罗巴快艇(Europa Clipper)探测器将在11月初穿越3I/ATLAS的离子彗尾,这将是直接采集星际物质样本的黄金机会,其数据有望为这个彗星的真实起源提供最终的解答。

责任编辑: 李华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1102/2299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