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这首诗是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诗人的愁闷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除了因为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正如《唐诗选胜直解》所说:(全诗)通篇赋登高之景,而寓感慨之意。

▋注释
⑴九日:九月九日重阳节。齐山: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东南。
⑵翠微:指齐山上的翠微亭,其为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年)9月赴任池州刺史,取李白《赠秋浦柳少府》诗中的“开帘当翠微”句意,在齐山之巅建“翠微亭”,以表追思李白之意。
⑶“尘世”句:《庄子》:“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此言人生欢笑既难得,则更应善自宽慰,多方开解,切不可对一些烦恼事过于挂怀。
⑷“菊花”句:菊花:此暗用典故。《艺文类聚》卷四引《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留,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⑸酩酊(dǐng):大醉。
⑹牛山:《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牛山,在今山东临淄。
▋译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
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
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
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
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岁岁重阳,孝老爱亲代代传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夕阳中,一对老夫妻携手漫步在林荫道上
那饱经沧桑的脸犹如一幅经典油画
在夕阳的拂照下安祥恬静
晚风中飞扬的银发宛若一串串快乐的音符
抒发着对生活的热爱
对生命的敬重

走过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春天
走过热烈似火郁郁葱葱的夏天
走过硕果累累如诗如画的秋天
走过万木凋零雪蝶翩飞的冬天
如今,父母双鬓染霜步履蹒跚
只要身边有我们
他们的心里便多了一份暖意一份安心

怎能忘记小时候啊父母
教我们学走路,学说话
教我们穿衣服,系鞋带
教我们梳头发,擤鼻涕
这些和父母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啊
如甘霖浸润在我们生命的年轮里
如种子植根在我们心灵的绿地上

孝是家庭和睦其乐融融的元素
孝是社会和谐安居乐业的音符
多少人都有过这样深刻的体验——
岁月走了,小屋老了
父母在思儿盼儿的路口
站成了一棵大树一尊雕像
站了一生盼了一生的至爱双亲啊
终究没能等到我们从容尽孝的那一天

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
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时间的残酷,人生的短暂
我们无法预料无法逆转
待到一切成追忆
只能徒留一腔遗憾满腹伤痛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
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
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
一旦断裂,便永无连接

父母恩情深似海
人生莫忘报亲恩
天下的儿女们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吧
也许是一处豪宅
也许是一片砖瓦
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
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
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
也许是工作中一次出色的表现

也许是一桌子的山珍海味
也许是一枚野果一朵小花
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
也许是一双洗净的旧鞋袜
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
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在“孝”的天平上,它们永远同值等价
用孝心浸泡酿制出的真情和挚爱
是我们对父母生命的一次虔诚敬意
天下的儿女们
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莫让永生的守望变成永远的追悔

孝是不灭的星辰
孝是永恒的思念
天荒地老,只要孝心永在
人生之旅便永远不会搁浅在心的荒漠
海枯石烂,只要孝心相伴
生命之树便会多一份葱绿多一份生机
关爱父母,
其实就是关爱我们自己
没有父母的幸福
我们的一切幸福都是残缺不完整的
没有父母的快乐
我们的一切快乐都是转瞬即逝的

多给父母一份关爱一份体贴吧
多给父母一份呵护一份珍爱吧
做他们手中的银手杖
搀扶着他们一步一步地走在幸福的大道上
伸开臂膀,将他们揽入怀中
让他们在浓浓的亲情中
当一回撒娇任性的老小孩儿
多给父母一份理解一份体谅吧
多给父母一份耐心一份温柔吧
让他们在温馨从容的夕阳中
物质和精神同样富有
身体和心灵一样舒展

百善孝为先,孝敬是根本
中华孝道是美德,代代相传不忘本
天下的儿女们
捧出一颗虔诚的孝心吧
营造一个温暖如春的精神家园
让每一位父母都能老有所乐安享晚年
让每一个家庭都和和美美
充满人间大爱

为何民间有“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的说法?

民俗文化中认为“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许多地区的人们认为,老人到了七十岁以后,如果到了亲戚或朋友家,主家不应该强留其住宿;到了八十岁以后,便不要再强留其吃饭;到了九十以后,如果老人自己想走,便不要再留他多坐。
尊老重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是人们认为可能违背老人意愿会给老人家和自己家里带来不吉和灾难。这一民间俗信看上去似乎与传统美德相违,但从中国传统养葬习俗和人的生老规律来看,也是有其一定道理的。
传统文化赡养秩序的特点是,老人们始终不离开他们生活了一生的生存环境,从熟悉的生存环境中得到主人感和生存安全感的双重满足,从而平静安详地安度晚年。这种传统赡养秩序又给中国老人们造成了另一种心理现象,即非常重视他们的最终离世之地。圆满理想的目标是在自己家的正房中离开人世,即所谓“寿终正寝”。

在中国传统赡养秩序中,作为赡养者儿孙辈是以“孝顺”为道德准则的。“孝”指赡养父母尽心尽力;“顺”则指对父母意愿的遵从。父母的愿望是寿终正寝,儿女们当然应该遵从老人的心愿。
所谓“七十不留宿”,是指人到七十岁后已进垂暮之年,病老弃世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如果外出不幸死丧他乡或亲友家中,首先是违背了老人们寿终正寝的心愿。
其次是赡养老人的儿孙们会因自己不孝,使老人外出死于他乡而受到良心的谴责和社会舆论的批评。
再次是接待老人的亲友家会因老人不幸死于自己家中,产生许多尴尬和麻烦。显然这种局面是人人都不想看到的。
因此,老人们到了七十岁以后,儿孙们都尽可能劝阻老人到亲友家走动。亲友们也并不欢迎老人们到自己家里来。

这种老人与亲戚间的亲缘感情交流,在民间遵循着另一敬老尊长秩序,即每逢过年过节晚辈应主动去看望前辈,同辈年轻者主动去看望长者。即便是有这样的亲缘感情交流机制,作为儿孙辈也不愿老人外出。
民俗文化所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是说年龄越大发生不测的可能性越大。为了避免出于意外的麻烦,一般都是让其子女接回,这于大家都是合情合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