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天在楼下便利店遇到一个送外卖的小哥,他冲我笑了一下,我愣了几秒,才认出来——那是以前的中介小李。
三年前,他可是意气风发的“金牌销售”,穿着笔挺的西装,手上戴着一块闪闪发亮的表,说话总是带着一股底气。那时候房子还卖得火,他一个月能成交好几套。
“姐,买房是最稳的投资,现在不上车,以后肯定后悔。”这是他以前最爱说的话。
可如今,他脱下了西装,戴着头盔,手上全是晒得发黑的痕迹。
我笑着跟他寒暄几句,他也笑,只是那笑里藏着一点无奈。
我问他:“怎么不干中介了?”
他说:“干不下去了,没单子,房子卖不动。”
他低头点了根烟,叹了口气说:“以前觉得房子是归宿,现在才明白,房子也能变成镣铐。”
这句话,我记了很久。
小李那时候刚入行没多久,赶上了房价暴涨的几年。客户蜂拥而至,开发商请吃饭、送礼、发奖金。最夸张的一次,他一个月拿了七万提成。那时候他才二十七岁,开着车、住着单身公寓,朋友圈全是咖啡馆、健身房、海边照片。
“姐,我这几年拼一拼,买两套房,到时候靠租金就能轻松过日子。”他对我说这话时,眼里全是光。
可后来,行情一下子冷了。
房子不好卖,客户少了,提成都没了。为了保住收入,他自己也贷款买了套新房,说是给自己一个“奋斗的目标”。
没想到,刚签完合同,市场就下滑了。房价一路跌,手上的几套房全被套牢。贷款、物业费、车贷、生活开销,一下子压得他喘不过气。
“我现在一个月光还贷就要一万多,还得给爸妈寄钱。”他说,“有时候真希望能回到租房的日子,至少没那么累。”
那天我们聊了很久,他说现在送外卖虽然辛苦,但起码不用再假笑、不用再忽悠别人买房。
“以前看别人贷款买房,我还觉得他们傻;现在轮到我自己,才知道那种焦虑是什么滋味。”
听到这里,我心里一阵发酸。
其实他不是个例。
我身边太多人,都是被“房子”困住的人。
有个同事,结婚那年咬牙买了房。她说:“这辈子最光荣的事就是有套属于自己的家。”可这几年日子越过越紧,工资涨一点,房贷利息涨得更多。现在她说,每个月发完工资,除了还贷和孩子补习费,几乎一分钱都不敢动。
还有一个朋友,原本做小生意。疫情那几年撑不下去,店铺倒闭,人也抑郁了。可每个月的房贷还在扣,他不敢告诉家里人,每天装作“生意还行”的样子。
房子,本来应该是“家”的象征,是让人有安全感的地方。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它当成负担。
你不敢辞职,不敢换城市,不敢生病,甚至连吵架都得掂量一句话的代价。
有人说,“房子是避风港”,可对现在的很多人来说,房子反而是风暴的中心。
我有时候会想,小李那句话,为什么这么刺耳——“房子成为了镣铐,而不是归宿。”
也许是因为,这不只是他说的,而是整个社会的写照。
在这个时代,人们不再为理想拼命,而是在为房贷苟活。
努力,不是为了改变命运,而是为了不被生活拖垮。
我在网上看到一句话,很扎心:
“房贷绑架了太多人的人生,让他们失去了选择的勇气。”
年轻人不敢生孩子,中年人不敢换工作,老年人不敢生病。
一套房,把三代人的焦虑连成了一根线。
房子,本该让人安心,却成了让人焦虑的源头。
我问小李:“你后悔当初买房吗?”
他沉默了一会,说:“不后悔吧,也不能说后悔,就是……有时候真想还完贷款后,什么都不要了。”
他笑了笑,点起第二根烟,语气轻得像风一样:“也许那时候,我才算真的有了自由。”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所谓“安家落户”,对这一代人来说,其实只是个梦。
房子在那儿,家也在那儿,可人早就被压得喘不过气。
我们曾以为有了房,就是安全感的开始。
可后来才发现,那只是焦虑的起点。
房子没有错,错的是我们被它绑架的生活。
在这个时代,太多人都成了房子的奴隶。
他们不再追梦、不再浪漫,只剩下算计、克制和小心翼翼的活着。
就像小李说的那句——
“房子本该是归宿,却成了镣铐。”
这一代人,拼尽全力想要一个家,
却在这个过程中,丢掉了自己。





















